19 枣 儿
孙 鸿
教学目标 1.阅读剧本选段,了解剧本的基本特点,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 2.了解本剧形式上的特点,把握戏剧情节。 3.通过台词、舞台说明等,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特点。 4.了解剧本的社会意义,对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有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掌握欣赏剧本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儿》中的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预习检查 (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字音字形 喃( )喃自语 niè( )手niè( )脚 hú( )囵 踌chú( ) níng( )视 mò( )然 骑kuà( ) 咀嚼( ) 2.词语解释 (1)喃喃自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垂头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事重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蹑手蹑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囫囵吞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咀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材初探 (1)课文以《枣儿》为题,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nán 蹑 蹑 囫 躇 凝 蓦 跨 jué 2.(1)连续不断地与自己小声说话。(2)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3)形容心事很重的样子。(4)犹豫不决。(5)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6)把枣儿整个儿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7)用牙齿磨碎事物,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 3.(1)枣儿是剧中老人的儿子,是人物之间的话题,是全剧发展的线索;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2)他一生劳作,不离故土,是老一辈农民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是一位慈祥长者形象。 三、走近文本 1.作者简介 孙鸿,女,汉族。1964年出生于西藏林芝,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 2.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99年,当时的农村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浪潮,将许多农村青年带离故土,到城里谋求发展,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留守家园。走进城市的人们,或因为繁忙,或因为迷失,大都不怀念乡村,在他们的心中,枣儿被遗忘了,故乡被遗忘了,甚至一部分的亲情也被忽略、遗弃了。这使留守的亲人倍感痛苦。 四、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期盼。 3.本文是围绕什么展开故事情节的? 明确:本文是围绕“枣儿”展开故事情节的,这也是本文的线索。 4.本文围绕线索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主要写了五件事:男孩捡枣吃枣、老人回忆儿子小时候的事、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老人晒枣儿等儿子回来、男孩藏枣儿等父亲回来。 五、合作探究 1.你如何看待文中老人这个形象? 明确: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老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其次他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2.说说剧中的男孩是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剧中的男孩,是新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体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而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3.你对剧中未出场的两个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怎么看?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在外面的世界闯荡。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定居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 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4.把握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的象征意味。 ①老人 老子个儿大……就叫枣儿。 ②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不中看,谁要啊。 ③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儿。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④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迷路了吧?……爷爷,你怎么了? ⑤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你的枣儿甜! ⑥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明确:①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②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③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④“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⑤“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⑥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必须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 六、问题探究 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枣儿”是树上结的枣儿,是老人的儿子。也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和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2.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并借“枣儿”表达了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应该对老人和留守儿童给予充分关爱的思想感情。 3.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明确: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 七、写法探究 1.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明确:(1)“枣儿”象征着亲情。老人思念儿子,男孩想念父亲,“枣儿”凝聚着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 (2)“枣儿”象征着故乡。老人喜欢怀旧,表现了老人对故土的挚爱;儿子久出未归,离开故土追寻心中的梦。 (3)“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精神家园的象征。“枣儿”代表亲情、故乡,更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它牵涉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共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明确:结构上首尾呼应,内容上用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爱子女、子女依赖父母的亲情,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升华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八、拓展延伸 1.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身边的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2.从下面给定的两个选项中,任选其中一个,试写一个情景对话片段。 (1)今天是妈妈的生日。你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可是妈妈又误解你了,那一刻妈妈特别生气。你要让妈妈开心地过生日。 (2)清晨,你,楼长,班主任,你爸爸,手机。 九、课堂小结 作者在文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十、随堂检测 (2020·哈尔滨中考)阅读《绳子那头》,回答问题。 绳子那头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空调的工人。 ②暑假的一天,天气闷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我感觉实在无聊,便要求与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正午烈日当头,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我们爬上六楼来到雇主家。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毛巾外面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来了,儿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我站在窗户边,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滚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手套!”母亲慢慢递下一双粗糙的手套。“这么热的天还要戴手套?”我不解地问。 ⑦“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母亲回答说。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⑧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下坠,幸好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回绳子。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⑨“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的话带着笑意,而我却很想哭。 ⑩绳子那头喊了声:“把我拉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他。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啊!岁月啊,你过早地变老了我的父亲! !一会儿,雇主拿来一支雪糕送给正在干活的父亲。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 @“天儿太热,小心中暑,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雪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雪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雪糕。 #父亲又要下去干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我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我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的人——那是一个伟大的人。 (选文有改动) 1.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父亲呵护儿子的三处细节,请分别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画线句从内容上看属于(1) 描写,突出了天气(2) 的特点,侧面表现出父亲工作艰辛。 3.阅读第⑦~⑨段,思考并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父亲踩空了,心里很害怕,在回答“我”和母亲的询问时,为什么还带着笑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带着笑意说没划伤,还夸“我”劲儿大,为什么“我”却很想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⑩段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是一个普通的空调修理工,为什么“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请写出三条理由。(要求:三条理由合理且不重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买并涂防晒油;垫毛巾;让雪糕。 2.(1)环境 (2)炎热(恶劣) 3.(1)故作轻松,掩饰自己的紧张、害怕;安慰焦急的妻儿,消除他们的担心;为儿子长大了能帮自己而欣慰。(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2)父亲的工作危险、艰辛,“我”心疼他;父亲身处险境,还安慰“我”和母亲,“我”很感动。 4.因自己长时间忽略父亲而愧疚;因父亲过早衰老而心酸。 5.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吃苦耐劳的品格,强烈的责任感,让儿子认为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 十一、板书设计 十二、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四题。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