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1 15:1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想品质。 3.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方法,迁移运用,获得读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谈读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或看到过“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吗?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培根)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他写的文章——《谈读书》。(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稍后显示。) 1.字音字形 藻( )饰  诘( )难  狡黠( )  滞( )碍  阐( )证 zhēng( )馏  咀jué( ) 味同jiáo( )蜡 2.词语解释 (1)吹毛求疵:                             (2)高谈阔论:                             (3)文采藻饰:                             (4)寻章摘句:                             3.文学常识 弗朗西斯 培根,__________国__________家、作家,《谈读书》选自《__________》。培根强调通过实验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认为“__________”。 4.教材初探 (1)本文谈了关于读书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                                                                         参考答案: 1.zǎo jié xiá zhì chǎn 蒸 嚼 嚼 2.(1)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2)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3)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4)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英 哲学 玫瑰树 知识就是力量 4.(1)读书目的、读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2)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对比论证: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举例论证: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 三、走近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他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他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随笔》是他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创作了《学术的进步》《新大西岛》等作品。 四、整体感知 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探讨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味同嚼蜡矣”):探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层(从“读书使人充实”到结尾):探讨读书的价值(作用)——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的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五、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读书的三种偏向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 明确: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之态。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2.思考并与同学合作交流:下面这几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来论述的?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明确:这三句话从正面论述,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三种目的又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场合。重点阐述读书的目的。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明确:第一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第二句话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明确:这三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明确:这句话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从积极方面探讨读书的价值。 3.本文第一层中何处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自然花草”比喻人天生的才干,“修剪移接”比喻读书学习可以“补天然之不足”,这样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点拨:比喻论证的作用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具体事物来比喻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而更有说服力。答题模式一般为: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将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从而更具有说服力。 4.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主旨。 明确:本文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了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励人们多读书。 六、问题探究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中的“怡情”“傅彩”“长才”三个词语可以颠倒位置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位置。这三个词语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形象地写出了读书的作用之大、之多,所以不能颠倒位置。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中的“鄙”“羡”“用”有什么作用? 明确:“鄙”“羡”“用”这三个字极为准确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书。 3.如何理解“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运用了比喻论证,说明书经提炼后易丧失大量精华,使读者获得的价值与乐趣降低,形象地说明了“代读”的弊端。 4.理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论述了“读书”“讨论”“作文”在培养人的素养中的作用。 七、写法探究 多用比喻说理、排比说理和对比说理。 明确:本文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比喻、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运用恰当。①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③运用对比说理。正面说了以后,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最后一层,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八、拓展延伸 1.积累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 示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请同学们讲述一则关于读书的故事。 示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这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地、反复地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你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九、课堂小结 本文主要为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认识到了读书的方法和益处。因为读书好,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让我们徜徉在书海之中,快乐阅读吧! 十、随堂检测 (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一文,回答问题。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有删改) 1.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文章,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读书收获。(不少于30字且不得引用文中原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或“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2.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读书可以远离浮躁贪婪,让心灵宁静澄澈;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 3.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这一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4.示例:我喜欢读名著,感觉读名著就是与大师们进行一场场心灵对话。鲜活的人物、人间的百态、深邃的思想,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情感、提升了我的品位。读书让我不断成长、成熟,有书为伴,真是人生幸事。 十一、板书设计 十二、作业布置 请完成本课习题二、四、五题。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 一、新课导入 “不求甚解”这个词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只求知道个大概。这个词带有批评意味,是贬义词。今天,我们来听听作者对这个词的理解,看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二、预习检查 (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稍后显示。) 1.字音字形 豁( )然贯通 làn( )加非议  狂wàng( )自大  劝jiè( ) 前后guàn( )通 要jué( ) 2.词语解释 (1)不求甚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咬文嚼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因小失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豁然贯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材初探 (1)“不求甚解”最早是谁提出的?原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谁说的话?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huò 滥 妄 诫 贯 诀 2.(1)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2)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也用来指对文字的使用反复推敲,十分讲究。(3)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4)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 3.(1)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陆象山。引用此句作为道理论据,用以佐证陶渊明“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正确性。 三、走近文本 1.走进作者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20世纪60年代初,以“马南邨”为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主要著作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写作背景 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邓拓于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开设“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150多篇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往往短小精悍,敢于正视现实,切中时弊,爱憎分明,意蕴深刻,启人深思,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有许多篇章,视角新颖,旁征博引,熔思想性、知识性于一炉,本文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篇。 四、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明确: 第一层(1~4),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二层(5、6),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以古人事例证明。 第三层(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三部分(9),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2.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五、合作探究 1.“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明确:“不必提倡”的“不求甚解”是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2.“不能盲目地反对”的又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 明确:不能“盲目反对”的“不求甚解”是指只求领会要旨,不必在字句上花太大的功夫。 3.说说陶渊明式“不求甚解”的含义。 明确: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虚心,戒“自负”;二是前后贯通,戒“固执”。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明确: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5.既然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那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明确:“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6.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 明确: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里用了驳论的论证方式。 六、问题探究 1.第1自然段中“其实也不尽然”里的“然”指的是什么?“也不尽然”是什么意思? 明确:“然”是指“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也不尽然”是指也不完全是这样,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即不能把话说死。 2.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明确:陶渊明喜欢读书,但他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记了吃饭。 3.“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中“观其大略”是什么意思? 明确:“观其大略”是指“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4.如何理解“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句话? 明确:“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是指“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 七、写法探究 边驳边立,条理分明。 本文的作者在树立批驳的靶子后,从“不求甚解”的出处,指出陶渊明此话的两层含义,提倡“不求甚解”的虚心的读书态度,如此,便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之后,作者又从“会意”的角度入手,举例指出古人读书就是“不求甚解”,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读书不要死抠字眼儿,为某一局部放弃了整体,而在于会意。在文末,作者强调了重要的书要反复读。作者便是如此在批驳别人的观点的过程中,逐步阐明自己的主张的。全文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八、拓展延伸 1.积累古今中外名人对读书的看法。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2.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点拨: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③“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九、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认识到了读书的正确方法和态度。最后,我想把王国维的一段话送给每一位读书人,让我们一起共勉: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同学们,好好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十、随堂检测 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回答问题。 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②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④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⑤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第②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2.过渡句。承上——表明读书必须活读,必须会意,启下——以诸葛亮的例子再次说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可取的。 3.引用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论据,论证了“未晓处且放过”实际上与“不求甚解”有相通之处。 4.(示例)论点: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论据: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一遍又一遍地读可以从每次阅读中得到新的启示。 十一、板书设计 十二、作业布置 1.请完成本课习题一、三题。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