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7课《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1 15:1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知晓通讯问题特点,积累“坚韧”“淳朴”“覆灭”等易考词语。(重点)
2.梳理文章内容,把握全文的结构。(重点)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难点)
4.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志愿军战士崇高精神品质。(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知晓通讯文体特点,积累“坚韧”“淳朴”“覆灭”等易考词语。(重点)
2.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重点)
3.概括、分析文中的第一个典型事例——松骨峰战斗,感受志愿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一个搪瓷茶杯,上面写着:赠给最可爱的人。
教师讲解:这个茶杯是参加抗美援朝的纪念品,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为什把中国人民志愿军叫做“最可爱的人呢”?这是因为魏巍的一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今天我们来详细了解这篇课文。
2.本课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知晓通讯文体特点,积累“坚韧”“淳朴”“覆灭”等易考词语。
2.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重点)
3.概括、分析文中的第一个典型事例——松骨峰战斗,感受志愿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难点)
二、自学展示
1.写作背景(走进抗美援朝的历史)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借此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了我国国家安全。
1950年6月2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接受联合国军旗,领命干涉朝鲜内政。美军在仁川登陆后越过三八线向北进军,直逼我们中国东北边境,并且美军出动B-29轰炸机编队轰炸朝鲜和我国东北边境,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了我国国家安全。
1950年10月5日毛泽东在会议上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会议结束后,中国迅速组建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进行抗美援朝,经过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我们中国赢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1953年7月27日,中国代表彭德怀和“联合国军”代表克拉克于板门店签定停战协定,克拉克在此次签字后坦言:“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胜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美国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是作者魏巍随军采访后写的一篇通讯,发表在1951年4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文章一经刊发,即引起强烈反响,“最可爱的人”这个亲切而充满敬意的称呼,也由此传诵开来。
2.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魏巍(1920—2008),中国当代作家、诗人,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代表作:长篇小说《东方》、通讯集《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我的老师》 。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东方》及《魏巍散文集》《魏巍诗选》等。1982年,凭借《东方》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长篇小说《东方》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3.文体知识
师:在1950年的时候,人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网络,那么人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去了解我们国家的大事的呢?
生答:报纸
师:没错,报纸上面刊登的文章就是当时人们了解国内国际最新动态的一种方式,所以报道新闻事件的文章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文体——通讯。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通讯这种文体。
(课件展示“通讯”的定义、特点)
师: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属于事件通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吧。
4.字词积累
在正式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课件展示字词积累部分)学生齐读字音以及词语释义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初读任务布置,快速浏览一遍课文(5分钟),完成问题(一)、(二)
(一)结构梳理
师:文章结构层次清晰明了,你能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课文层次的内容吗?
提问学生,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课件展示。
(二)作为一篇通讯,表现人物品质必须以事实说话,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作者是用哪些事实来展示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的?可以概括出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吗?(精神品质可用四字成语概括)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课件展示事例以及对应的精神品质
(三)我们文中的三个事例之间都有着一个过渡段或者过渡句的连接这,同学们找一找分别是那些段落,说说这些段落在文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找
(师引导,前面第三段直接点出了我们志愿军战士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那没有事例支撑就无法让人信服,那么我们文章第4段直接以短短的一句话为一段引出下文的事例我们称这样的段落为什么段,有着怎样的作用?后面第二个事例与第三个事例前是否也有这样的段落或者句子?能不能尝试找出来,看看该段或者该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4段:承上启下引事例。
第9段:承上,点明对敌人的恨。启下,引出对朝鲜人民的爱。
第13段前两句:承上启下引事例。
(四)课内精读(第1-3段)
1.文章开头哪一句直接点题?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最可爱的人!
2.文章第2段采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引导:在文章中,自问自答的修辞手法叫做什么?)
设问,通过设问点题,紧接着明确回答,点明中心。
3.第三段中从那几个方面概括了战士们的品质,画出相关语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品质、意志、气质、胸怀四个方面,高度概括和赞扬了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
(五)赏析“松骨峰战斗”
(文章中最能够体现战争场面,体现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是哪一个事例呢?
生答:松骨峰战斗
全班齐读一遍4-8段)
1.指出“松骨峰战斗”六要素
(记叙一件事情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该有哪些要素?松骨峰战斗也是记事,那么同学们能够概括一下4-8段中松骨峰战斗的六要素吗?)
(个别提问,时间、地点、人物一人回答,起因、经过、结果另一人回答)
(课件展示)
时间: 二次战役时
地点: 松骨峰(或书堂站)。
人物: 一支志愿军部队的先头连。
起因: 志愿军先头连向敌后猛插,切断敌人逃路,与敌人遭遇。
经过: 志愿军战士和敌人持续激战八小时后,子弹打光,和敌人展开肉搏战。
结果: 打死了300多敌人,使主力赶上来,聚歼了敌人。
播放相关小视频:选自纪录片《英雄儿女》,1分50秒
(松骨峰战斗正式开始描述是从第5段开始,一段战争的描述少不了场景描写,那么第5段开头部分中对松骨峰战场一开始的环境是如何描写的 ?你能够找出相关的词句说说战斗的情况是怎样的吗?)
2.第5段开头部分中对松骨峰战场一开始的环境是如何描写的 ?你能够找出相关的词句说说战斗的情况是怎样的吗?
“恰恰”“眼看”“匆匆”“汽车路边”“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冈”准确反映当时战斗的情势:时间紧迫,地形不利,形势严峻,突出战士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坚决“阻止敌人”的决心和英勇无畏精神。
(文中有一个词准确地概括了这场战斗,同学们看看是哪一个词,总体概括了这场战斗?)
3.用文中一个词概括这次战斗。
壮烈
(那这场壮烈的战斗时如何体现的?通过战士们战斗时的场面描写体现出来,那么在描写松骨峰这场战斗时场面时以及战斗结束后的场景时,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 )
4.在描写松骨峰这场战斗时场面时以及战斗结束后的场景时,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
课件展示:
在描写志愿军与敌人战斗时描写战斗结束后的场景,运用了“摔”、“扑”、“抱”、“掐”、“摁”“倒”、“扣”等一系列动词,生动逼真地表现了志愿军战上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壮丽诗篇。
(小结:战士们这种奋勇搏斗、坚韧顽强、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就是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在描述完松骨峰战斗后,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在文章的第几段?)
5.第8段中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起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
反问;议论。既突出了中心,又以强烈的感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作者连用两个反问句,抒发强烈的感情,进一步指明,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6.(好,我们总体来看看“松骨峰战斗”部分的描写,不写战士如何战斗,却写对方敌人的炮火如何猛烈,这种不直接写自己,却从旁人或对方的表现来写是什么描写方法呢? 生答:侧面描写
文中运用了动作描写来直接把战士们的状态描绘出来,这种直接的描写又称为什么描写呢?那这样两种描写的结合有什么作用呢?)
动作描写 正面描写
敌人飞机坦克,土打翻 ,阵地烧红 侧面描写
突显志愿军英勇无畏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的结构梳理知道了文章运用了三个真实事例来证明我们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通过松骨峰战斗感受到了战士们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同学们一定有被战士们这种奋勇搏斗、坚韧顽强、舍生忘死的战斗精神所感动所自豪。当然,一个事例并不能完全展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战士们还有另外“可爱”的体现,请同学们课后对第二个事例——马玉祥火海救人,中的六要素进行概括并找一找文中让你感到触动的句子,做好相关批注。第三个事例——防空洞谈话,概括战士对读者三问三答的内容,说说其可爱之处在哪里?)
“松骨峰战斗”赏析中第2-4问题的另一种教学设计。
提问:最能够体现战争场面,体现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是松骨峰战斗,那么请同学们圈画出其中你觉得最能够体现战况惨烈、战士们英勇无畏的字词句,用一两个关键词在旁边做一下你的感受的批注,再把你选择的这句话读给你的同桌听,接下来每组推选三位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时间给3-5分钟。
学生朗读,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辅以讲解。
过程中,对于提到关键语句,如战时场面“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也要把阵地上的敌人烧死。”指导全班同学齐读一遍,加深感受。
战后烈士遗体描述“据这个营长告诉我……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指导全班同学齐读一遍,加深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难点)
2.概括、分析文中的第二、第三个典型事例,感受志愿军战士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志愿军战士崇高精神品质。(重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点一下上节课分析的文章结果欧以及第一个事例所体现的精神。
(快速阅读文章9-15段,完成上节课的课后练习)
二、赏析“马玉祥火海救人”
1.指出本段所写事件的六要素。
时间:在汉江南岸阻击敌人的日子里
地点:一个小村
人物:马玉祥
起因:从山上下来做饭,遇到敌机袭击,扔燃烧弹
经过:马玉祥闯进火海救朝鲜儿童
结果:救出小孩
(文章中哪一段描写了马玉祥外貌,集中在哪一句呢?这样描写能够展现我们志愿军战士什么样的形象?)
2.找出描写马玉祥外貌的语句,说说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形象?
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象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的淳朴可爱。……显得稍为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淳朴可爱。
3 .画出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的语句,说说这个事例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踹,扑,摸,拉,抓,抱,跳,钻”等动词描写具体生动,表现了马玉祥的国际主义精神。
本段反复写了烟和火,表现环境之危险,烘托人物奋不顾身的今后身和对朝鲜人民的爱。 表现了志愿军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阅读“防空洞谈话”
1.分析作者与战士的三次问答 ,三次“笑”,试加以分析。
(作者对防空洞一个战士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位战士如何回答得呢?那这位战士觉得怎样才是幸福的呢?“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战士们为了人民的幸福而乐于为人民吃苦的精神使我们敬佩,战士是笑着说的,有着甘心吃苦、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那紧接着作者问出的第二个问题中表达了战士的什么情感?爱国,思念家乡,同样,这位战士也是笑着说的,为什么提到家乡就笑呢?是不是因为爱家,爱国,想家,提到家乡就会有一种幸福感涌上心头呢?所以啊,战士们即使想家,但是完不成任务就不愿意回去表达了战士们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
第三个问题中,战士对祖国对朝鲜的要求多不多呢?一个小小的“朝鲜解放纪念章”,战士们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有着这么大的贡献最后只想要一枚小小的纪念章,可见,战士们的品格是如此高尚,并且战士仍然笑着说,能想象的出那时战士想着朝鲜一定能够的到解放,展现了战士们抗美援朝胜利的决心。
这三问三答,能够体现出他们对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热爱,这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啊。)
四、赏析14、15段
(文章第15段的前面部分使用的是第几人称,那这6个“你”各指什么人人呢?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1.最后一段的六个“你”各指什么人?用了什么修辞? 有何作用?
工人、农民、学生、干部、父母、夫妻
排比,语气酣畅,感情强烈。感染力强。
2.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
作者与读者面对面交谈,亲切,易于接受,引起共鸣。
(前面的段落都是写的战士们吃苦的事例,那么这里写的是人民什么样的生活?)
3.为什么写祖国人民和平幸福的生活?
把这种幸福生活和志愿军战士在朝鲜吃苦联系起来,说明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4.最后两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它起到什么作用?
议论、抒情。总结三个事例,赞扬战士的可爱;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
五、本课小结
本文通过三个典型事例为我们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主义精神,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应该明白眼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努力学习,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为我们的强国梦想而努力。
六、板书
七、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国家,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新时代的最可爱的人。你认为最可爱的人有哪些?用一两句话来说明,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 (边防战士小视频,2分13秒)
八、作业布置
课下查找资料,讲述一个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故事,将你要讲的故事写在作业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