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无衣》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无衣》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1 15:1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无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四言诗,通过反复吟唱:“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衣服与你共享。”来表达秦国军民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士气与精神,在质朴的文字间表达真挚的英雄主义气概与爱国主义精神。本首诗歌被收录于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单元中,该单元注重古诗词的理解、朗读与背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反复朗读并熟记于心。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接触过不少诗歌,对于诗歌的学习已了然于心,能够借助课文下方的注释大致翻译整首诗歌,初步感受诗歌所要传递的情感。但是,由于学生的文言积累较少,对于具体字词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较难深入诗歌挖掘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教师应抓住关键字词并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在理解与朗读的基础上学会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把握关键字词。
2.掌握诗歌的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慷慨赴义、同仇敌忾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1.把握重章叠句的诗歌艺术手法,并在理解与朗读中深化对该艺术特色的理解。
2.感受诗歌真挚而慷慨的情感,在反复咏唱中将情感内化于心。
【教学难点】
1.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2.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诗经》吗?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初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已接触过许多《诗经》里的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呢?
意图:通过诗歌朗诵,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同时也对于营造诗意课堂有一定的帮助。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雎鸠》)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襭之。(《芣苡》)
二、复习《诗经》相关内容
正如孔子所言:“不学诗,无以言。”学习《诗经》中的诗词能够帮助我们了
解中国古代文化精粹,感受古人的言语魅力。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诗经》的相关
内容。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的诗歌,共有 305 篇。依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风》《雅》
《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指的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
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
《鲁颂》和《商颂》。除此之外,“赋、比、兴”也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
志,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即铺陈直叙,将诗人的思想情感与
相关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之意,借用其他事物来作
比喻;“兴”即客观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多用在诗歌开端。
三、初步感知,把握大意
1.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意图: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美
感并掌握文本大意。
明确: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要读出诗歌的起伏,如在问句处加重语气。并且注意这首诗歌是两字一拍,
发音需短促急迫,切不可抒情而拉长。
2.请几位同学每人翻译一句诗歌。
意图:通过翻译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检验同学们是否能在课前预习环
节真正做到字字落实。
明确: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周王出兵打仗,修整我那戈与矛,和
你一起共同对付敌人。)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贴身的衣服。周王出兵打仗,修整我的矛与戟,
与你共同行动。)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周王出兵打仗,修整铠甲和兵器,和
你一起共同杀敌前行。)
在翻译时应注重如下几个字:“于”句中助词、“同仇”共同对付敌人、“泽”
贴身穿的衣服、“偕作”一同起来、“甲兵”铠甲和兵器。
3.将诗歌重新“分段”
明确:面对同伴“无衣”的情况,战士说:(生)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
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面对秦王兴师号令,战士说:(生)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修我矛戟,与子
偕作!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四、分析艺术特色
1.通过刚刚的重新“分段”,同学们发现这首诗歌有何特色吗?
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诗歌特点,由此进一步分析诗歌的独特手法。
明确:该首诗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何为重章叠句?(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诗歌《蒹葭》中的“蒹葭苍苍、蒹葭萋萋与蒹葭采采”)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2.请同学们找出重章叠句中所变换的词,并思考变换之后有何效果呢?
意图:深入品读诗句,找出蕴含在字词中的深刻含义。
明确: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同仇、偕作、偕行。
袍:长袍,斗篷;泽:通“襗”,内衣,汗衫;裳:下衣,此指战裙。
因此以上三个字的变换体现了从外袍到内衣、从上身到下身,大家皆可共用,正是对“与子同”三个字进行强调与升华,以此表达共患难的高昂情绪。并且,诗歌前三章均用“岂曰无衣”开头,以“同袍、同泽、同裳”作为回答,营造了一种不分彼我的战斗精神、团结精神。
“戈矛、矛戟、甲兵”描写的则是从手拿的武器到身穿的防护,表明武装的不断完备、装备的不断完善,从侧面衬托出对方力量的强大,所以更要团结一心、英勇对抗,如此才能击退强大的敌人。
“与子同仇”以一种仇恨的情绪指向共同之敌,“与子偕作”则指的是“将与你同时行动,作好准备”,“与子偕行”表明不久将奔赴前线。以上三个短句表明了情绪的酝酿、高涨、爆发乃至要操戈而起,表现了行动与情感的双重深化。
五、把握诗歌主旨,感悟真挚情感
1.分组朗读诗歌,在朗读或是听其他同学朗读的过程中,思考:如何用一句话来概括诗歌情感。
意图:通过反复朗读,基于上述艺术手法、诗歌大意的把握,透过文字窥见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
明确:万众一心保家卫国、同仇敌忾壮志豪情。
昂扬向上、壮怀激烈的战斗精神。
崇高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
……
2.再次配乐朗读,带着爱国之情、壮志豪情、战斗精神与英雄气概品味诗歌魅力。
六、课堂小结
《无衣》一诗仅有 60 个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重章叠句的艺术魅力与真挚情感的崇高境界,通过重章叠句表达了极致的战友情与爱国之情,让我们深入文本感悟伟大的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在新冠疫情的当下,抑或是回顾过往历经万难,我们都被深厚的爱国主义所感染与熏陶,我们要时刻铭记着慷慨激昂的爱国主义,以此激励自己,好好学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七、作业布置
微写作练习:联系艾青《我爱这土地》与《无衣》,阐发你对爱国情感的思考。
附: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