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 《客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
本课源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本课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学习任务群,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
二、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人及作品,理解诗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形象、鉴赏语言、品悟感情,对诗歌全方位的理解与鉴赏。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感受诗歌表情达意上的独特之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鉴赏诗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诗歌语言、结构、形象、情感的理解和鉴赏。
2.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和手法。
教学难点:
品悟诗人情感,陶冶情操感悟生活,追求诗意人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熟悉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我们感动于他悲悯苍生的情怀,但是他的诗歌风格并非一成不变,亦有清新喜悦之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客至》,感受他待客的心境。 教学环节: 一、初读感知(诵读全诗 知人论世) 1.明确“飱”“醅”字音,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老师进行诵读指导点评,PPT展示停顿韵律,启发同学思考:这首诗和《蜀相》带给你的情感体验是否相同?学生答:不同,《蜀相》壮志难酬的深沉,这首诗歌更加欢快喜悦。通过音频朗诵,再次体验这种欢悦之情。 2. 为什么诗人杜甫的诗歌风格时而沉郁顿挫时而清新明快呢?引出诗人生平短视频,看完视频老师总结作者人生五个时期,并将不同时期的情感代表作串讲其中。 ①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意气风发浪漫张狂《望岳》 ②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屡试不第壮志难酬《兵车行》《前出塞》 ③战乱流离时期(756年-758年)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三吏”“三别” ④蜀中漂泊时期(759年-767年)田园草堂西南漂泊《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舟中长逝(768年-770年)《登岳阳楼》而《客至》正是作者田园草堂时期的佳作,引入背景介绍公元 760年,杜甫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次年春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 二、再读分析(内容鉴赏 体悟情感) 1.接下来由老师为同学示范诵读本诗,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描绘了草堂怎样的环境?学生答:“清幽安静”在首联中是如何体现的?答:“春水”“群鸥”首联:“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但见”——只见,只见群鸥天天来访,难见亲友到来,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寥心情。为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鸥鸟”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的隐者的伴侣。“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与世无争; 2.闲居江村草堂的诗人生活虽然安逸但难免寂寥,恰闻此时好友要来做客,诗人做了哪些准备?同学们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思考,如果是你你会做哪些迎客准备?答:“打扫卫生、收拾房间”。诗圣亦是凡人,颔联诗人是否采取和大家一样的做法。颔联:空间(从首联草堂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缘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上下两句互文见义,表现了诗人的期待。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见到老友的激动喜悦的心情。互文: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知识迁移举例:“烟笼寒水月笼沙”“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的作用效果:(语言简练、委婉深幽) 3.客已至,作者改如何招待呢?这联选取了哪部分的生活细节?待客酒菜颈联:正面描写待客场景①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菜简②主人盛情招待,家常劝饮的亲切融洽。 ——情真由此看出作者兴奋欢快,又兼有歉疚。 4.“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诗人除了朋友真诚,邻里关系也非常和睦,正如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酒到浓时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将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5.总结全诗:这首纪事诗前两联写客至,有空谷足音之喜;后两联写待客,见村家真率之情。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6. 思维导图 7. 全面赏析完本诗的基础上,把握情感学生单人和群体根据古风配乐视频朗诵。 8. 课堂小测:理解性默写(举手发言) 三、比较鉴赏(比较阅读 鉴赏分析) 1.背景介绍:草堂新落成不久,有两位客人先后来看他:一位是专程来访的远道客人;另一位是旧相识,偶尔过访。前者以《客至》为题,后者以《宾至》为题;带领学生梳理《宾至》诗文大意 2. 比较阅读杜甫的《客至》和《宾至》,回答下列问题: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 3.整体比较《客至》和《宾至》四、拓展探究(鉴赏写作 能力提升) 撰写诗歌鉴赏文章 选择本单元所学的一首诗歌,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鉴赏文章。可以从语言、构思、意象、情感等方面选择一两个角度,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分析自己阅读欣赏获得的审美体验。素材推荐:纪录片《诗词中国》《中国》 冯至:《杜甫传》 设计意图凝练优美的语言导入,营造诗歌学习氛围,点出迎客主题和贯穿全篇的诗人情感及诗歌风格。任务驱动,活动展开指导学生诵读文本整体初步感知由诗歌风格自然转承到诗人生平经历。用时间轴将所学过的杜甫作品、情感穿插其中,一目了然、温故知新。设计意图沉浸式情景教学老师现场示范朗诵,更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比听音频效果更佳。将艺术化的诗歌生活化,用一个个贴近现实的问题巧妙衔接诗歌四联,更加符合学生赏析诗歌的认知规律。PPT以精美的图片代替大段的文字,并与各联不同场景内容匹配,能帮组学生形成画面感,如身临其境一般。 设计意图图表框架的知识梳理能够突出教学重点,方便学生理解和笔记。 设计意图思维导图总结全篇清晰明了古风视频配乐朗诵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课堂小测符合润物细无声的古诗词教学,在理解的基础上成诵,很好地检验了教学效果 设计意图课外延伸比较阅读,逐步提升难度既丰富课堂内容,也符合高二第二学期学生的能力水平。 设计意图以单元主题为核心群文拓展阅读和写作师生共同以板书为主完成课堂小结,审美素养形成。
五、板书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课本为主要教材,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教学过程遵循学生诗歌阅读的认知规律,运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法和启发法展开教学。本节课由课本到课外逐层延伸,课堂容量大、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最终较为完整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存有瑕疵。突破课本教案的藩篱。教案是静态,课堂是动态,教师的作用就是化静为动。因此我遵循学生阅读诗歌的认知规律,通过一个个贴近生活的问题,循循善诱带领学生由浅入达到诗歌阅读的审美体验。这样的教学设计顺势而为自然而然。 二、突出诵读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贯穿本节课程,我们完成了初读感知、名家诵读、老师示范和配乐朗诵的四个诵读环节。通过对于诗文理解的由浅入深,学生的诵读情感也渐入佳境。 三、课堂衔接用语与 PPT播放节奏稍有出入。现场录制略显紧张,我在教授过程中语言表达与 PPT的衔接稍有瑕疵。虽留有 遗憾,但这个遗憾将继续激励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不断精进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