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2019)选择性必修中册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定为:
1、积累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探究庄宗成败的原因。
3、以史为鉴,汲取精神营养。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以史为鉴,汲取营养
课前活动
自由朗读课文
1、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清句读。
3、三读课文,有情有味,读出情感。
一、导入新课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览前贤,杜牧读六国之史,明白了骄奢淫逸可以亡国,苏洵读六国之史,看到了勇于抗敌才可以兴国。那么,欧阳修读五代之史,又明晓了什么呢?今天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五代史伶官传序》,回到历史现场,探究一二。二、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提升阅读能力。
2、理清论证思路,探究庄宗成败的原因。
3、以史为鉴,汲取精神营养。
三、文本疑难解惑
(解决导学案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文言知识难点)
(1)抑本其成败之迹
(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函梁君臣之首
(4)负而前驱
(5)盛以锦囊其意气之盛
(6)为天下笑
(7)身死国灭
重点句子
(8)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9)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梳理本课的论证思路贴心小提示: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是如何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的?(思考角度:论据使用、论证方法)
教学设计
明确:
1、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追问:如果改为----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好不好?明确:首先,原句是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强调了人事对于盛衰的作用。其次,原句能够辩证的看待盛衰的道理,改后的观点太绝对。
2、论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3、论证:
(1)举例论证举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例子
(2)引用论证“满招损,谦得益”
(3)对比论证“盛”“衰”小结:(出示文章结构图示)作者开门见山,用反问句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论点,为了证明这一论点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五、合作探究默读 2 至 4 自然段,回到历史现场,为庄宗李存勖填写一份履历表,探究他成败的原因。
要求:合作交流,完成表格。展示时:选出代表填表,并由代表做分析。提示:庄宗的父亲晋王去世是在 908 年
1、小结:从这个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宗由一开始的谦虚谨慎、恪守父命、忍辱负重、忧虑劳苦、意气风发的开国之主沦落到贪图逸乐、不思进取、狼狈不堪、众叛亲离的亡国之君,前后形象上形成巨大反差。
2、追问 1: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样作者就把盛衰的道理讲清楚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人忧劳可以兴国,人逸豫可以亡身。
3、追问 2:如何理解第四段中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明确:以史为鉴,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是溺爱伶人这些小事情,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逸乐之中,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4、结合背景,把握写序目的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土地和财富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者,玩物丧志,不思进取,日益腐化。再加之北方少数民族不断进犯,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北宋王朝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苟且偷安。欧阳修写《伶官传》序的目的:劝诫北宋王朝的统治者要吸取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莫要玩物丧志。这样也就解开了大家的疑惑:醉翁之意不在伶,在乎宠伶之君也!
六、拓展延伸 :
唐庄宗身死国灭的教训是惨痛的,但是历史上这样的悲剧一直在重复上演,回顾历史,还有哪些像唐庄宗一样的人?试着运用对比的手法结合他们的史实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庄宗为例。要求:使用对偶手法;句式工整。
七、课堂总结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追随欧阳修,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了一次精神旅行,不只感受到了他浓郁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也体会到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同学们,回顾百年历史征程,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们,更要汲取前人的智慧,谨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踔厉奋发砥砺前行,逐梦远航向未来,描绘自己的精彩人生!
八、课下作业:
我看朝代兴亡,谁主沉浮?假如让你穿越回到古代成为一代君王,请以“我若为王”为题,阐述自己治国安邦的策略。
板书设计: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
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