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学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练习1.2 内环境的稳态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下列有关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B.缓冲物质可以维持细胞外液的pH相对稳定
C.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发生不自主颤抖时,体温已低于正常水平
D.运动后水分排出较多,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 血浆中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会直接影响血浆的渗透压,A正确;
B、内环境的pH相对稳定依靠与缓冲对的调节作用,B正确;
C、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发生不自主颤抖时可以产热,此时体温是趋于正常水平的,C错误;
D、 运动后水分排出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 、酸碱度和温度 。
(1)溶液渗透压
①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决定因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溶液渗透压越低 。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 、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
①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
②血浆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调节血浆pH的物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主要)、NaH2PO4/Na2HPO4等。
(3)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调节体温;在炎热环境下,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调节体温。
2.(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的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
【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解答】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A错误;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渗透压下降,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被困矿井下的工人,因饥饿和寒冷出现昏迷
B.在沙漠腹地行走的人,因缺水等而出现休克
C.剧烈运动时,机体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尿量减少
D.感染HIV后,机体细胞毒性T细胞遭到破坏,细胞因子分泌量减少
【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 因饥饿和寒冷出现昏迷出现了体温等的失调,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状态,A错误;
B、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最终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B错误;
C、剧烈运动时,机体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尿量减少 ,属于正常的稳态调节过程,C错误;
D、 细胞因子分泌量减少 ,细胞因子处于内环境中,无法发挥正常的免疫功能,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内环境理化性质失调
①pH 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发热。
(2)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失衡
①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②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
③代谢废物上升,可导致尿毒症;
④O2缺乏,可导致乳酸中毒;
⑤血浆中 Ca2+过低,可出现抽搐;
⑥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4.(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B.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但成分不断更新
C.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
D.在正常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稳态
【答案】A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人体内环境不仅包括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还有多种指标,如血糖浓度、激素浓度等,同时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成分恒定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中,A错误;
B、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与细胞内液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各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但又不断更新,B正确;
C、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只有维持稳态,各种生理过程和生命现象才能持续稳定发展和延续,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C正确;
D、在正常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稳态,原癌基因能调控细胞周期,抑癌基因能阻止细胞的不正常增殖,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人体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生态系统通过正负反馈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保证了生态系统处于一定的稳态。
(3) 多细胞动物生命系统结构层: 细胞 →组织→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 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圈 ; 多细胞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官、系统层次;一个单细胞生物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
5.(2021高二上·河南期末)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与组织液中成分的差异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有关
B.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HCO3-和HPO42-的作用有关
C.稳态是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定不变状态
D.稳态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机体的调节能力还受环境影响
【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组织液,其原因是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很难通过毛细血管壁,A正确;
B、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HCO3-和HPO42-的作用有关,B正确;
C、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是指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并非固定不变状态,C错误;
D、由分析可知,稳态的实现需要依赖机体的调节能力,同时还受环境影响,若环境变化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稳态也将被破坏,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6.(2021高三上·哈尔滨期末)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C.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不能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D.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细胞外液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因此由细胞外液构成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A正确;
B、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B正确;
C、二氧化碳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也能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刺激呼吸运动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2021高三上·黑龙江期末)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不会发生疾病
【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解答】A、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因此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
B、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一定的理化条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如尿毒症等,C正确;
D、血液的成分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其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遗传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8.(2022高二上·集贤期末)某人在运动时血液中乳酸含量变化情况如下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0 35
血液中乳酸浓度(相对值) 5 5 5 38 71 90 82 61
A.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肌细胞的无氧呼吸在20~25min时开始明显增强
B.肌细胞生成乳酸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C.细胞中的乳酸进入血浆被缓冲物质CO32-中和以维持pH的稳态
D.在这35min内,肌细胞生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D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人在无氧呼吸生成乳酸,所以血液中乳酸浓度(相对值)可以表示无氧呼吸强度,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肌细胞的无氧呼吸在10~15min时开始明显增强,A错误;
B、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错误;
C、细胞中的乳酸进入血浆,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CO3-维持pH的稳态,C错误;
D、在这35min内,肌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生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类型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必需条件 氧和酶 不需要氧,但必需有酶的催化
场所 细胞质基质(第一阶段)
线粒体(第二和第三阶段) 细胞质基质
物质变化 ①C6H12O6+6O2+6H2O
6CO2+12H2O
②ADP+Pi ATP ①C6H12O6(葡萄糖)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②C6H12O6(葡萄糖)
2C2H5OH (酒精)+2CO2+少量能量
③ADP+Pi ATP
能量释放 产生大量能量 产生少量能量
特点 有机物彻底分解,能量完全释放 有机物氧化没有彻底分解,能量没有完全释放
联系 ①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②实质相同: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
9.(2022高二上·集贤期末)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肠上皮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
B.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内环境稳态需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活动来完成
D.稳态是指内环境中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维持相对的稳定
【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小肠上皮细胞外侧为消化道,内侧为组织液,故可从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A错误;
B、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没有内环境,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
C、内环境稳态需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活动来完成,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消化系统将营养物质摄入体内,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泌尿系统把代谢废物、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循环系统把各种物质运输到机体的相应部位。机体的各个部分正常运行和协调一致,共同保证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顺利进行。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下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2、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稳定状态。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0.(2022高二上·虎林期末)下列选项不属于内环境失调的是( )
A.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出现晕厥难受等现象
B.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心跳急促,呼吸加快
C.秋季穿得单薄引起感冒流涕
D.人体长期不摄取足量碘元素引起脖子肿大
【答案】B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出现晕厥难受等现象是体内产热无法散出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A正确;
B、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有利于体内过多的热量散失,心跳急促,呼吸加快是体内较多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从而快速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结果,B错误;
C、秋季穿得单薄是机体产热量低于散热量,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最终表现为感冒流涕,C正确;
D、人体长期不摄取足量碘元素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通过反馈调节引起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引起脖子肿大的现象,这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结果,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1.(2021高二上·辽宁期中)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外界环境剧变,不会引起稳态的失衡
【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比如温度、渗透压、pH值,各种化学成分比如血浆蛋白、无机盐离子,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正确;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相互调节的结果,C正确;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会引起稳态的失衡,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2.(2021高三上·汕头期末)花样滑冰是冬奥会上一个极具观赏性的比赛项目,体现了力与美的融合。运动员在剧烈比赛的过程中,体内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耗能,在内环境中葡萄糖氧化分解速率加快
B.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C.大量产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使得体温急剧升高
D.大量产生乳酸进入到血浆,内环境的pH显著下降
【答案】B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葡萄糖氧化分解在细胞内,A错误;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正确;
C、人在剧烈运动时会大量排汗导致散热量增加,故机体大量产热,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得体温保持在稳定范围,C错误;
D、血浆中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剧烈运动时大量产生乳酸进入到血浆,内环境的pH保持在稳定范围,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稳定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3.(2021高三上·大连月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大部分被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吸收
D.胰岛素、CO2、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90%以上由钠离子和氯离子决定,B正确;
C、组织液中的营养物质大部分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被组织细胞吸收,而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大部分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C错误;
D、胰岛素作为激素需要体液传送、葡萄糖作为营养物质需要随着体液传送到身体各处、而血浆蛋白是血浆的成分,因此三者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4.(2021高二上·开平月考)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接受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B.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
【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解答】A、接受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为正常的免疫反应,A不符合题意;
B、环境温度下降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不符合题意;
C、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可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和产生渴觉增加饮水,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不符合题意;
D、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5.(2021高二上·辉南月考)如图为内环境的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正常人血浆的pH的相对稳定主要是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无关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据分析可知,A、B代表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一起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D代表温度和渗透压,都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
C、正常人血浆的pH的相对稳定主要是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密切相关,C错误;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人体的稳态则会被破坏,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温度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氧气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二、综合题
16.(2021高二下·抚松开学考)图为人体某组织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的液体名称:a表示 ;b表示为组织间隙的 ;c表示为毛细血管内的 ;d表示在淋巴管内的 。
(2)以上b、c、d合称为 ,它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又称为 。
(3)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这里我们所指的调节是以 调节为主的调节机制,在这种调节下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 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c与b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答案】(1)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
(2)细胞外液;内环境
(3)神经-体液-免疫;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
(4)c血浆含较多蛋白质,b组织液含较少蛋白质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分析题图可知a是组织细胞,a中的液体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血浆,d是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
(1)分析题图可知,a是组织细胞,a中的液体是细胞内液,b表示为组织间隙的组织液,c是毛细血管内的血浆,d是在淋巴管内的淋巴。
(2)b组织液、c血浆、d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每一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4)c血浆与b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c血浆含较多蛋白质,b组织液含较少蛋白质。
【分析】(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浆 、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稳态调节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4)细胞外液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内环境的三种主要组成中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最相近。
17.(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图是人体内物质交换示意图,甲、乙、丙表示液体,A、B、C表示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是由图中的 组成的,其中 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多于另外两种中的。
(2)人体感染肝炎病毒时,可以通过皮下注射干扰素进行治疗,请用图中文字和字母及箭头写出干扰素的转移途径: 。
(3)一般情况下,人体内环境会保持稳态,但在一些情况下会发生异常,比如营养不良往往会导致图中的 处渗透压降低而出现组织水肿,这说明 。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 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答案】(1)甲、乙、丙;乙
(2)甲→乙→甲→A
(3)乙;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分析题图可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A是组织细胞,B是血细胞,C是淋巴细胞。
(1)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即图中的甲、乙、丙。其中乙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皮下注射干扰素首先进入甲组织液中,然后进入血浆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肝脏,再从血浆转到组织液,最后作用于肝细胞,即转移途径为甲→乙→甲→A。
(3)营养不良时,会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减少,即图中乙的渗透压降低而出现组织消肿。这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
【分析】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又称内环境,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以及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交换物质的,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HPO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8.(2021高二上·嫩江期末)养生是人们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图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A、B、C、D、E为液体,①②为某种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养生主要就是科学合理地运用 调节网络机制使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图示中E是指内环境成分中 。
(2)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的唾液注入图中 (填图中字母),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该物质引起毛细血管 、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最终使图中 (填图中字母)增加,造成被叮咬的地方出现又红又痒的包。
(3)在B中含有许多酸碱缓冲物质,当肌肉产生的乳酸进入B中时,能与其中的 发生作用。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 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
【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淋巴液
(2)B;扩张;D
(3)NaHCO3(或HCO3-);pH(或酸碱度)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分析图示可知A为消化液、B是血浆、C是细胞内液、D是组织液、E是淋巴液。B、D、E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1)养生就是主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使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因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由分析可知其中E是指内环境成分中的淋巴液。
(2)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时,口器会刺透毛细血管进行吸血,同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的唾液注人血浆,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并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血浆更多地流入组织液,使D(组织液)的含量增加,造成被叮咬的地方出现又红又痒的包。
(3)乳酸主要与B(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经肾脏排出体外,碳酸可分解为二氧化碳,经呼吸系统排出体外,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
【分析】1、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3、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又称内环境,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以及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交换物质的,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生物学人教2019选择性必修一同步练习1.2 内环境的稳态
一、单选题
1.(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下列有关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有关
B.缓冲物质可以维持细胞外液的pH相对稳定
C.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发生不自主颤抖时,体温已低于正常水平
D.运动后水分排出较多,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2.(2021高二上·哈尔滨期末)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的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
3.(2022高二下·嫩江月考)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被困矿井下的工人,因饥饿和寒冷出现昏迷
B.在沙漠腹地行走的人,因缺水等而出现休克
C.剧烈运动时,机体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尿量减少
D.感染HIV后,机体细胞毒性T细胞遭到破坏,细胞因子分泌量减少
4.(2022高二下·大庆开学考)稳态概念起源于内环境的稳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适用于整个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
B.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但成分不断更新
C.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
D.在正常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稳态
5.(2021高二上·河南期末)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与组织液中成分的差异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有关
B.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HCO3-和HPO42-的作用有关
C.稳态是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稳定不变状态
D.稳态的实现不仅依赖于机体的调节能力还受环境影响
6.(2021高三上·哈尔滨期末)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C.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不能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D.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7.(2021高三上·黑龙江期末)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不会发生疾病
8.(2022高二上·集贤期末)某人在运动时血液中乳酸含量变化情况如下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min 0 5 10 15 20 25 30 35
血液中乳酸浓度(相对值) 5 5 5 38 71 90 82 61
A.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肌细胞的无氧呼吸在20~25min时开始明显增强
B.肌细胞生成乳酸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C.细胞中的乳酸进入血浆被缓冲物质CO32-中和以维持pH的稳态
D.在这35min内,肌细胞生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9.(2022高二上·集贤期末)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小肠上皮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
B.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内环境稳态需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活动来完成
D.稳态是指内环境中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维持相对的稳定
10.(2022高二上·虎林期末)下列选项不属于内环境失调的是( )
A.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出现晕厥难受等现象
B.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心跳急促,呼吸加快
C.秋季穿得单薄引起感冒流涕
D.人体长期不摄取足量碘元素引起脖子肿大
11.(2021高二上·辽宁期中)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外界环境剧变,不会引起稳态的失衡
12.(2021高三上·汕头期末)花样滑冰是冬奥会上一个极具观赏性的比赛项目,体现了力与美的融合。运动员在剧烈比赛的过程中,体内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耗能,在内环境中葡萄糖氧化分解速率加快
B.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C.大量产热,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使得体温急剧升高
D.大量产生乳酸进入到血浆,内环境的pH显著下降
13.(2021高三上·大连月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大部分被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吸收
D.胰岛素、CO2、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14.(2021高二上·开平月考)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中,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
A.接受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B.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
15.(2021高二上·辉南月考)如图为内环境的概念图,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B是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C、D可以是温度和渗透压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正常人血浆的pH的相对稳定主要是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无关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二、综合题
16.(2021高二下·抚松开学考)图为人体某组织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的液体名称:a表示 ;b表示为组织间隙的 ;c表示为毛细血管内的 ;d表示在淋巴管内的 。
(2)以上b、c、d合称为 ,它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又称为 。
(3)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这里我们所指的调节是以 调节为主的调节机制,在这种调节下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 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c与b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17.(2021高二上·邯郸期中)图是人体内物质交换示意图,甲、乙、丙表示液体,A、B、C表示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是由图中的 组成的,其中 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多于另外两种中的。
(2)人体感染肝炎病毒时,可以通过皮下注射干扰素进行治疗,请用图中文字和字母及箭头写出干扰素的转移途径: 。
(3)一般情况下,人体内环境会保持稳态,但在一些情况下会发生异常,比如营养不良往往会导致图中的 处渗透压降低而出现组织水肿,这说明 。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 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18.(2021高二上·嫩江期末)养生是人们的一种健康生活方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图为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过程示意图,A、B、C、D、E为液体,①②为某种物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养生主要就是科学合理地运用 调节网络机制使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图示中E是指内环境成分中 。
(2)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的唾液注入图中 (填图中字母),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该物质引起毛细血管 、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最终使图中 (填图中字母)增加,造成被叮咬的地方出现又红又痒的包。
(3)在B中含有许多酸碱缓冲物质,当肌肉产生的乳酸进入B中时,能与其中的 发生作用。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 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 血浆中蛋白质、无机盐等物质的含量会直接影响血浆的渗透压,A正确;
B、内环境的pH相对稳定依靠与缓冲对的调节作用,B正确;
C、寒冷刺激引起骨骼肌发生不自主颤抖时可以产热,此时体温是趋于正常水平的,C错误;
D、 运动后水分排出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 、酸碱度和温度 。
(1)溶液渗透压
①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决定因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对水的吸引力越小,溶液渗透压越低 。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 、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
①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
②血浆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调节血浆pH的物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主要)、NaH2PO4/Na2HPO4等。
(3)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调节体温;在炎热环境下,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调节体温。
2.【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解答】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A错误;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渗透压下降,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1)实质: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 因饥饿和寒冷出现昏迷出现了体温等的失调,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状态,A错误;
B、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最终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B错误;
C、剧烈运动时,机体大量出汗,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尿量减少 ,属于正常的稳态调节过程,C错误;
D、 细胞因子分泌量减少 ,细胞因子处于内环境中,无法发挥正常的免疫功能,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内环境理化性质失调
①pH 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发热。
(2)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失衡
①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②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
③代谢废物上升,可导致尿毒症;
④O2缺乏,可导致乳酸中毒;
⑤血浆中 Ca2+过低,可出现抽搐;
⑥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4.【答案】A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A、人体内环境不仅包括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还有多种指标,如血糖浓度、激素浓度等,同时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成分恒定不变,而是处于动态平衡中,A错误;
B、稳态下内环境的各种成分由于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断与细胞内液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各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但又不断更新,B正确;
C、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只有维持稳态,各种生理过程和生命现象才能持续稳定发展和延续,人体、种群、生态系统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均存在稳态,C正确;
D、在正常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着稳态,原癌基因能调控细胞周期,抑癌基因能阻止细胞的不正常增殖,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1)人体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生态系统通过正负反馈的相互作用和转化,保证了生态系统处于一定的稳态。
(3) 多细胞动物生命系统结构层: 细胞 →组织→器官→ 系统 →个体→ 种群 → 群落 →生态系统→生物圈 ; 多细胞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官、系统层次;一个单细胞生物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
5.【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组织液,其原因是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很难通过毛细血管壁,A正确;
B、内环境酸碱平衡的维持与HCO3-和HPO42-的作用有关,B正确;
C、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是指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并非固定不变状态,C错误;
D、由分析可知,稳态的实现需要依赖机体的调节能力,同时还受环境影响,若环境变化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稳态也将被破坏,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6.【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细胞外液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因此由细胞外液构成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A正确;
B、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B正确;
C、二氧化碳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也能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如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刺激呼吸运动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促进二氧化碳的排出,C错误;
D、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解答】A、酶促反应需要适宜的温度等条件,因此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
B、正常生命活动需要一定的理化条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如尿毒症等,C正确;
D、血液的成分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其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遗传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8.【答案】D
【知识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人在无氧呼吸生成乳酸,所以血液中乳酸浓度(相对值)可以表示无氧呼吸强度,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肌细胞的无氧呼吸在10~15min时开始明显增强,A错误;
B、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错误;
C、细胞中的乳酸进入血浆,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CO3-维持pH的稳态,C错误;
D、在这35min内,肌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生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类型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必需条件 氧和酶 不需要氧,但必需有酶的催化
场所 细胞质基质(第一阶段)
线粒体(第二和第三阶段) 细胞质基质
物质变化 ①C6H12O6+6O2+6H2O
6CO2+12H2O
②ADP+Pi ATP ①C6H12O6(葡萄糖)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②C6H12O6(葡萄糖)
2C2H5OH (酒精)+2CO2+少量能量
③ADP+Pi ATP
能量释放 产生大量能量 产生少量能量
特点 有机物彻底分解,能量完全释放 有机物氧化没有彻底分解,能量没有完全释放
联系 ①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②实质相同: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
9.【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小肠上皮细胞外侧为消化道,内侧为组织液,故可从消化道内吸收营养物质,A错误;
B、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没有内环境,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
C、内环境稳态需依靠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活动来完成,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系统的参与。消化系统将营养物质摄入体内,呼吸系统吸入O2、排出CO2,泌尿系统把代谢废物、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循环系统把各种物质运输到机体的相应部位。机体的各个部分正常运行和协调一致,共同保证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顺利进行。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下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2、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稳定状态。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0.【答案】B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出现晕厥难受等现象是体内产热无法散出导致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A正确;
B、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有利于体内过多的热量散失,心跳急促,呼吸加快是体内较多的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从而快速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结果,B错误;
C、秋季穿得单薄是机体产热量低于散热量,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最终表现为感冒流涕,C正确;
D、人体长期不摄取足量碘元素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通过反馈调节引起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进而引起脖子肿大的现象,这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结果,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1.【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比如温度、渗透压、pH值,各种化学成分比如血浆蛋白、无机盐离子,处于相对稳定状态,A正确;
B、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B正确;
C、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相互调节的结果,C正确;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会引起稳态的失衡,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2.【答案】B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葡萄糖氧化分解在细胞内,A错误;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正确;
C、人在剧烈运动时会大量排汗导致散热量增加,故机体大量产热,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使得体温保持在稳定范围,C错误;
D、血浆中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剧烈运动时大量产生乳酸进入到血浆,内环境的pH保持在稳定范围,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1、内环境是指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稳定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3.【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90%以上由钠离子和氯离子决定,B正确;
C、组织液中的营养物质大部分在毛细血管的动脉端被组织细胞吸收,而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大部分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C错误;
D、胰岛素作为激素需要体液传送、葡萄糖作为营养物质需要随着体液传送到身体各处、而血浆蛋白是血浆的成分,因此三者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4.【答案】D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解答】A、接受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为正常的免疫反应,A不符合题意;
B、环境温度下降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从而增加产热,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不符合题意;
C、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机体可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的释放量和产生渴觉增加饮水,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不符合题意;
D、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5.【答案】C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A、据分析可知,A、B代表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一起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C、D代表温度和渗透压,都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离不开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
C、正常人血浆的pH的相对稳定主要是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与其他器官或系统也密切相关,C错误;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限度,人体的稳态则会被破坏,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
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渗透压是维持组织细胞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
(2)适宜的温度和pH是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的基本条件。
(3)正常的血糖水平和氧气含量是供给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保障。
16.【答案】(1)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
(2)细胞外液;内环境
(3)神经-体液-免疫;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
(4)c血浆含较多蛋白质,b组织液含较少蛋白质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稳态的调节机制
【解析】【解答】分析题图可知a是组织细胞,a中的液体是细胞内液,b是组织液,c是血浆,d是淋巴,血浆、组织液、淋巴共同组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
(1)分析题图可知,a是组织细胞,a中的液体是细胞内液,b表示为组织间隙的组织液,c是毛细血管内的血浆,d是在淋巴管内的淋巴。
(2)b组织液、c血浆、d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每一种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4)c血浆与b组织液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c血浆含较多蛋白质,b组织液含较少蛋白质。
【分析】(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浆 、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3)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稳态调节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4)细胞外液的成分(内环境的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内环境的三种主要组成中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最相近。
17.【答案】(1)甲、乙、丙;乙
(2)甲→乙→甲→A
(3)乙;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分析题图可知,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A是组织细胞,B是血细胞,C是淋巴细胞。
(1)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即图中的甲、乙、丙。其中乙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皮下注射干扰素首先进入甲组织液中,然后进入血浆随血液循环运输到肝脏,再从血浆转到组织液,最后作用于肝细胞,即转移途径为甲→乙→甲→A。
(3)营养不良时,会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减少,即图中乙的渗透压降低而出现组织消肿。这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会遭到破坏。
【分析】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又称内环境,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以及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交换物质的,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HPO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18.【答案】(1)神经-体液-免疫;淋巴液
(2)B;扩张;D
(3)NaHCO3(或HCO3-);pH(或酸碱度)
【知识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解答】分析图示可知A为消化液、B是血浆、C是细胞内液、D是组织液、E是淋巴液。B、D、E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1)养生就是主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使各器官、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达到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目的。因为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由分析可知其中E是指内环境成分中的淋巴液。
(2)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时,口器会刺透毛细血管进行吸血,同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的唾液注人血浆,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胺的物质,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并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血浆更多地流入组织液,使D(组织液)的含量增加,造成被叮咬的地方出现又红又痒的包。
(3)乳酸主要与B(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乳酸钠经肾脏排出体外,碳酸可分解为二氧化碳,经呼吸系统排出体外,机体对乳酸的这种处理,维持了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保证了细胞正常生理活动的进行。
【分析】1、内环境稳态(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人体细胞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之间,血浆的pH值能够稳定与含有各种缓冲物质有关,如HCO3-、HPO42-等离子;(3)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与Na+和Cl-有关。
3、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又称内环境,细胞内液和组织液之间以及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是双向交换物质的,组织液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