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第21章第1节《人的生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单元第21章第1节《人的生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11 16:1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的生殖》
本节课为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的第18章“人的生殖和发育”中第1节,本课以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为学习基础,为“人的个体发育”进行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借助本节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以下核心概念:“人体的生殖系统可以产生两性生殖细胞、通过受精作用产生新个体;概述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描述胚胎发育的过程”。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认识自我、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
【知识目标】
说明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识别精子和卵细胞的结构特点,概述受精的过程及胚胎发育的过程。
【能力目标】
列表比较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异同,提高自学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
   通过欣赏视频,交流合作,初步形成相关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生殖系统,体会到人体构造之美。
   通过胚胎发育的过程,体验生命孕育过程的不易与神奇,珍惜生命,学会感恩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生殖系统,体会到人体构造之美。
  通过胚胎发育的过程,体验生命孕育过程的不易与神奇,珍惜生命,学会感恩
【教学难点】
受精过程及胚胎的发育过程。
课本,教参书,多媒体课件,网络
 情境导入, 激趣课堂
   教师播放“我从哪里来”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
   设计意图:教师以央视采访作为情境导入,能让学生在欢笑之余引发思考,借助学生对妈妈的访问VCR,可以让演讲者和聆听者的心情由羞涩到兴奋再过渡到感动,使学生带着幸福的冲击和浓厚的求知欲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合作共享,建构新知
   活动一:识别生殖细胞与生殖器官的结构特点。
   教师展示精子和卵细胞的图片,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在学案中列表比较精子和卵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呈现的生殖器官正面图,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文字,比较男女生殖器官,并思考讨论:
   (1) 生殖器官中产生生殖细胞的是什么结构?
   (2) 输送生殖细胞的是什么结构?
   (3) 精子和卵细胞在哪里结合?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找到结构和功能相似的几组器官,从而发现人体的平衡之美。
   设计意图:苏联美学家舍斯塔科夫曾说过“人体的美就是构成相互间关系以及对整体关系的各部分之间的对称”。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器官结构和功能特点,发现人体:从结构上看,存在着共性的美,无不体现着均衡与不均衡的对称;而从功能上看,这些结构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感悟人体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形成了最具适应性,也最富生命张力的个体之美,是任何低级生命都无可比拟的。
   活动二:概述受精与胚胎发育的过程。
   教师语言导入:“生殖器官产生的火种,相遇后孕育出伟大的生命,这是自然界中神奇的约会。关于这次约会,你们想知道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进入本环节的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对精子与卵细胞相遇路线进行排序。然后进行小组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受精视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受精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解读资料,观看受精卵的变化过程和最终植入部位。接着播放《子宫日记》里剪辑的“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和“胎盘”的视频,组织学生围绕问题思考并讨论:
   (1) 描述受精卵的变化。
   (2) 说出胚胎最终植入部位及发育过程。
   (3) 胎儿生活环境与我们有什么区别?
   (4) 胎儿如何获取营养和排出废物?
   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到白板前书写展示。然后,其他小组成员评价。    教师组织小组内部交流45 min背负着书包的感受,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教师顺势引导:“一个健康的受精卵到胚胎到胎儿再到呱呱坠地,需要长达40周的时间。而母亲身体的负担会日益增加,然而她们却忍受着各种不适,精心呵护着爱情的结晶。”
   教师播放发育成熟的胎儿分娩的GIF图片,并组织学生交流妈妈分娩前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基于电子白板的交互特性,教师利用拖拽和书写功能实现小组活动――排序和展示,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感。通过解读受精过程,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将学生无法亲身体会的胎儿孕育过程以视频方式呈现,引导学生体验母亲子宫里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胎儿获取营养和排出废物的方式,体会母亲承受的重担和付出的代价。通过学生介绍母亲分娩前后的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母亲分娩是“痛并快乐着”――痛来自于身体,快乐来自于生命的延续。学生在获取新知之余,对妈妈无私的爱生成更多的感动。
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