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因果关系错误,B项并不是因为“缺乏高科技的办公设备”,D项“产生了许多 错误的思想和制度”错)
2、B(原文中并不是强调青年学生要学习马克思的这种人格力量)
3、A(B项只在理论领域,C项说的是邓小平学习马克思的著作,D项是说青年们追求真理 的行动,《资本论》是“坚持长年诚实研究、经受实践历史检验”的作品)
4、①文章先对“精神的经典”和“经典的精神”的区别与联系进行阐释,说明人的精神与经典的精神之间的关系。②然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具有的理论境界、科学态度、人格力量三方面进行阐释,说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神内涵。③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当下实际,提出号召与希望。(每点1分,三点4分)
5、①读懂马克思的深邃理论、革命实践和人生追求,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②结合具体的发展实际,理论联系实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阐明。③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中不断开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每点2分)
6.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D.“比其他丫头更高的地位”分析错误。此处外貌描写仅能表现芳官的时尚,不能表现她“比其他丫头更高的地位”。故选D。
7.B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塑造了勇于反抗、寻找快乐体验的青春儿女群像”分析错误。文中没有表现“勇于反抗”的情节。故选B。
8.①宝玉否定麝月的“拿骰子咱们抢红罢”,提议“占花名儿”,表现了宝玉的情趣高雅;
②宝玉说:“咱们也该行个令才好。”麝月就笑着提出:“拿骰子咱们抢红罢。”虽然宝玉否定麝月的提议,但写出了麝月的率真可爱;
③宝玉提议“占花名儿”,晴雯笑着说道,早已想弄这个。写出了晴雯与宝玉心意相通,聪慧可人。
9.①“怡红群芳开夜宴”描写了一场欢乐的庆生活动,丫头们置酒、备果子给宝玉办生日,这个活动实在、生动、鲜活;
②在夜宴中,宝玉和众丫头脱去正装,围炕团座,超越等级制度、等级观念,不分彼此,不拘形迹,自由平等,一起狂欢,展现了一个“有情之天下”;
③这活动体现了《红楼梦》的意蕴,也展现了曹雪芹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问,即对自由平等的理想的向往、追求,启发读者去领悟人生的意义。
10.B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有人说:“机谋,是创业的君主用以成就功业的,守成的时代,还有什么事要机谋而用心腹之臣呢?”唉!守成的时代能从此与太古时代一样平安无事吗?不能,我还没有发现可以离开机谋的。“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耳”在此处表示陈述语气,帮助语句判断,相当于“也”,放于句末,可作为断句标志,排除AD;“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矣乎”,语气词连用,常放于句末,可作为断句标志,排除C。故选B。
11.A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六经,是……《诗》《书》《礼》《易》《论语》《春秋》”错误。“六经”里没有《论语》,应是《乐》。故选A。
12.A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于是将家中的书全部焚烧”错误。根据“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可知,应该是将自己以前做的文章全部焚烧。故选A。
13.(1)传播出去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诵,一时求学的人竞相仿效苏氏写文章。
(2)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既”,已经,在……之后;“争传”,争相传诵;“学者”,求学的人。(2)“尝”,曾经;“赂”,贿赂;“迁灭”,灭亡。
14.①皇帝特意赐绸、银二百给他家里;
②因苏轼退还所赐之钱,只求赠官,皇帝特赠苏洵为光禄寺丞;
③敕令有关部门用船将苏洵的遗体运回四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要点的能力。由“赐其家缣、银二百”可知,皇帝特意赐绸、银二百给他家里;由“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可知,因苏轼退还所赐之钱,只求赠官,皇帝特赠苏洵为光禄寺丞;由“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可知,敕令有关部门用船将苏洵的遗体运回四川。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一年多后举为进士,又举为茂才异等科,都没有考中。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做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更加苦读诗书,于是精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即成数千字的文章。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献上苏洵的著述二十二篇,传播出去之后,士大夫们争相传诵,一时求学的人竞相仿效苏氏写文章。苏洵著有《权书》《衡论》《机策》等文。因其文字太多不能一一抄录。《心术篇》说:做将帅之理,应当首先养心,即使泰山崩于眼前也不变脸色,麋鹿出现在身旁也不眨眼睛,这样之后才能对付敌人。凡用兵崇尚正义,不正义的,虽有利也不应发兵。只有道义可以激励士兵,士兵被正义激动,可以以一战百。将帅指挥,懂得道理而后才可以举兵,了解局势而后才可以加兵,懂得节制而后才可以用兵。善于用兵的将领,要使士兵无所顾忌,却要有所依恃。有人说:“机谋,是创业的君主用以成就功业的,守成的时代,还有什么事要机谋而用心腹之臣呢?”唉!守成的时代能从此与太古时代一样平安无事吗?不能,我还没有发现可以离开机谋的。况且天下之变常潜伏在平安之中,就像田文所说“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如果在那个时候,却没有值得信任的大臣,多么叫人寒心啊!过去,汉高祖末年,天下已安定,然而还把周勃留给孝惠帝、孝文帝作心腹之臣;汉武帝末年,天下已太平,还把霍光留给孝昭帝、孝宣帝作心腹之臣。因为天下虽然像泰山一样稳固,而圣人常以国家危亡为心事,因此即使是在守业的时代,而心腹之臣也是不能没有的。宰相韩琦看到苏洵的奏书后十分赞赏,上奏到朝廷,召入舍人院考试,称病没有来。于是又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当时正赶上太常修撰建隆以来的礼书,任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一起修礼书,编《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之后,刚刚上奏还没有得到回复,苏洵就去世了。皇帝特意赐绸、银二百给他家里,但其子苏轼推辞赏赐,请求赠官,因此皇帝特赠苏洵为光禄寺丞,并敕令有关部门用船将苏洵的遗体运回蜀地。苏洵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文本二: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15.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C.“直接抒发诗人内心的寂寞、相思之情”错误。“圃露庭霜何寂寞”描写菊花的生长环境,是用环境“侧面衬托”诗人内心的寂寞、相思之情。故选C。
16.①诗人愤懑于菊花不甘苟合流俗,却不知与谁共隐。
②诗人愤懑人海茫茫、知音难求,不为世俗所理解、欣赏。
③诗人愤懑自己生活的贾府人际环境恶劣、严酷。
17.(1)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3)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18.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流光溢彩:形容形象美好,光彩照人。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根据语境,此处指的不是“突出的成就”,而是小说中美好精彩的部分,选“流光溢彩”。第二空,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犹如用挖掘、深入搜寻来显露或采集。发现:经过探索研究认识或找到前人没有认识或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觉。此处指挖掘出来,故选“发掘”。第三空,依旧:照旧,像过去一样。仍然: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根据语境,两个词语均可。第四空,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跟着上,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冲上去,后面的人跟上来。形容勇往直前,连接不断。此处语境没有“不怕牺牲”之意,故选“前赴后继”。故选A。
19.D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二,一为成分残缺,“《红楼梦》产生了……研究文章”不当,《红楼梦》本身并不会产生研究文章,应该是“围绕《红楼梦》产生了……研究文章”;二为语序不当,“全部小说灵魂的信息密码”语序不当,“全部”应修饰“信息密码”。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D项。故选D。
20.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把故事主线比作“神经中枢系统”,是比喻中的暗喻修辞手法。A.拟人手法,赋予奔驰的列车冷漠无情的人的特点。B.虽有比喻词“像”,但这是类比不是比喻,同时“各显神通”有夸张手法。C.把“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比作“毒物”,是比喻手法。D.无修辞。故选C。
21.①利用话术增加消费者的时间成本;②事实上,这只是按照“剧本”在演戏;③利用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消费。
22.示例(1)直播带货话术多,消费陷阱你知否?示例(2)演戏作秀莫当真,直播带货水很深。
23.材料中,对窗子与镜子都没有明确的肯定或否定,因而题目具有了一题多解的开放性。题目能引导考生突破单一思维定势,多视角、多维度、多方位地看待问题,从而使写作思维更主动、更活跃、更有新意、更具创造力。
窗子和镜子的内涵是作文审题的重点,窗子的作用是“看世界”,是一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等沟通的渠道。“外面的世界”可以包括人际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人通过“窗子”,了解他人,观察社会,亲近自然,接触外界的事、景、物、情、理,从而超越自我,拥有开阔的视野(知识视野、心灵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给人带来心灵感悟和境界提升。
“镜子”的作用是“照”人,是一个人由表及里认识自己的工具,既通过镜子看自己的外表美丑,也进一步观照、认识、反思、省察、剖析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进而勇于提升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注意题目中“追求自身发展的当代青年”的身份意识,应谈出青年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思考。
综上,此题的立意可以是开放的。可以谈当代青年要有“窗子”也要有“镜子”,既要看到外面的世界,也要正确认识、反思自己;可以谈当代青年要拥有“窗子”而不只是“镜子”,要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只顾着看自己,封闭自己;还可以谈当代青年不要只看到“窗子”而忽略“镜子”,不能只看到并轻信、盲从于外面的世界,而忽略自我,缺乏对自我的认识和关注。
例文:
心有明镜高悬,眼有星辰大海
你是否曾囿于你自己的小世界里,内耗挣扎,难见天日?
或是踏遍人山人海,却最终流离失所,寻不到灵魂的归处?
身为追求自身发展的当代青年,我们也常常陷入以上的困境中。为了摆脱困境,我们既要反思、内省自身的特点,也要留心、体悟窗外的世界,心有明镜高悬,眼有星辰大海。
明镜高悬,使我们内心澄澈,思路明晰。我们的人生只有充分内省,才能活出深刻与清醒。“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而若是在我们心中挂上一扇明镜,方能识得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古今中外,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心中往往装着“内省”的明镜:苏格拉底的深邃哲思,大都是由“人应清醒地认识你自己”生发出来;曾子的崇高品德,则往往由“吾日三省吾身”的内省修炼而成;曾国藩的战功赫赫,也少不了他每天雷打不动的端坐静思……正是有了深刻的内省,他们的人格才趋于完善。反观当今许多青年,他们或是沉溺于纸醉金迷,或是抱怨世事不公,却始终忘了回归自我,认清自己的本心。他们的心灵并不是缺少明镜,而是在不断的蹉跎与彷徨中给明镜蒙上了一层阴霾,这是万万不可取的。
向内发掘自我,需要的是不断自省反思,擦拭心灵明镜;向外探索世界,则需努力拓宽视野,展望星辰大海。
如果说内省决定了我们思维的深度,那么眼界则决定了我们思想的高度。“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一隅天地,更不能闭门造车,而应打开内心的窗户,博采众长,与时俱进。也许我们做不到像杨振宁一样走在世界前沿,但至少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换一个角度观察世界;也许我们做不到如詹青云一般口若悬河,但至少我们能吸收她的思想精华,体悟其中的奥妙……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与眼界一同提升的还有你的修养和格局,以及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打开心灵之窗,一个别样精彩的世界将会呈现在你眼前。
缺少眼界,我们的心灵终究限于一隅;缺少内省,我们的人生终究流于浮华。因此,我们需要一面心灵之镜,更需要一扇眼界之窗。
青春是最亮眼的底色,而我认为这便是青春最好的模样:明镜高悬在心,奔赴星辰大海!
透窗看世界,借镜明己身
一个房间中有一个窗子和一面镜子,窗户旁写着“看到外面的世界”,镜子旁写着“看到自己”。试问房中之人,究竟是透窗外景,还是借镜子来照自己?若是二者选其一,必将忽视另外一个重要意义,顾此失彼。所以,二者兼顾,相得益彰,方能打开眼界明见己身。
只顾“看窗外”,便容易对己“失明”。《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致庶人,是亦皆以修生之本”,不关注自己,只注重身外的人和物,就犹如《伤仲永》中只知卖弄才能,却没能关注到自身才华流逝的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亦如六召诸侯们的秦始皇,心中装着千秋万载的宏图伟业却不能修己治之仁德,致使秦国三世而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只沉迷于外界,连最基本的“修身”都做不到,难免让自己的憧憬与想象沦为没有依靠的空中阁楼。只有打好地基才能撑起万丈高楼。
只顾“照自己”,便容易对外“失智”。坐井观天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们在笑话井底之蛙的无知时,却没有想到其实我们身边的“井底之蛙”大有人在。子曰:“思而不学则殆”。就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只知自思却不从外界学习的局限。人的智慧终是有限,所以想要打开眼界,学习并获得更多知识,见识,必然要“向窗外看看”,在广博的世界中得到更多仅依靠自己难以得到的,不至于落得孤陋寡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地只读圣贤书”,在当今社会早已是行不通,不能看外面的人也免不得被鄙陋的学识与狭窄的见识所束缚。
透窗看世界,开格局;照镜看自己,明己身。镜中照后自知美丑,开眼界后打开格局。我们青年一辈,虽不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却可以“透过窗子”多看看世界,多读读书本,打开自己的眼界,进而拓宽自己的格局。但同时,我们也须秉承一颗自省的心,带好一面“镜子”,不时照照自己,让我们对自己有更深的认识,不至于妄自菲薄不至于夜郎自大。
透窗开眼界,借鉴明己身。镜子与窗子本就密不可分,也都必不可少。谨记“窗子”与“镜子”,不做“失明”与“失智”之人,应是每个人的必修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