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六国论
苏 洵
学习目标
1、复习上节课文化常识及重点字词。
2、梳理文章内容,并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
3、通过对比阅读理解本文写作目的。
苏洵,字____,号_____,四川眉山人,北宋_____家。号为“____”,与儿子_____ 、____ 号为“_____”。后人有诗称赞: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1.回顾作者
明允
老泉
散文
老苏
苏轼
苏辙
三苏
2.字词检测:
解释古今异义词
⑴其实百倍
⑵思厥先祖父
⑶始速祸焉
那实际情况/事实上。
祖辈和父辈/指父亲的父亲。
招致/指速度快。
一词多义
(1)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3)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侍奉,动词
先例
起初
才
最后
坚持到底
1.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什么样的中心论点?
又设立了哪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证?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总
分
总
故曰:
弊在赂秦
二、分析文本
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假设论证、因果论证
3、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4、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5、引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第二段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解析?
①秦所得与战胜所得,
诸侯所亡与战败而亡;
②祖父创业之难与子孙毁业之易;
③六国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赂者灭亡的道理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论证
第二段除了突出以对比论证为主,还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3.第三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齐
与嬴不
助五国
燕
以荆为
计速祸
赵
诛良将,
用武不终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赂者以
赂者丧
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假设论证)
(举例论证)
胜负或未易量
4.自由诵读第四、五段,思考:
1、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哪一句点名了写作意图?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文章写作背景
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
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之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
文章主旨
《六国论》是缘事而作,意在谏宋。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所得诸侯所亡
创业之难毁业之易
土地有限,暴欲无限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五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六段)
(讽今)
(并 列)
不战胜负判
智力孤危败亡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 实
论 断
结 论
(分 总)
弊在赂秦
《六 国 论》
《过 秦 论》
《阿房宫赋》
三、小组讨论:阅读比较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相同点
三篇文章都涉及到战国时代六国灭亡、秦国统一这段史实;
三文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三文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评论的内容:
写作的意图:
论证的方法:
《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
不同点
《过秦论》是因时而作,意在劝汉。汉初战事甫定,人口稀少,经济凋弊,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为此,贾谊写此史论,用以规劝汉文帝要施行仁政,莫蹈暴秦覆辙。
《阿房宫赋》是为帝而作,意在戒唐。当时的唐敬宗昏庸荒淫,大兴土木,起造宫室,劳民伤财。见此,杜牧写此赋,借秦统治者荒淫奢侈、自取灭亡的史实,讽喻敬帝应当节俭爱民。
主旨不同:
《六国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