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1 17:0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一、积累·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4分) (   )
A.分歧(qí)   拆散(chāi)  淡雅(yǎ)
B.嫩芽(nèn) 匿笑(nì) 攲斜(qí)
C.祷告(dǎo) 熬过(áo) 脸颊(jiá)
D.徘徊(huái) 沉寂(jì) 捶打(chuí)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4分) (   )
A.信服  俄而  烂漫  暴怒无常
B.家君  一霎  央求  翻来覆去
C.憔悴  絮叨  恃弄  喜出望外
D.沐浴  粼粼  遮蔽  各得其所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   )
A.中美在经贸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应该求同存异、合作共赢。
B.科学的健身指导不仅能帮助健身者避开运动误区,还能让健身事倍功半。
C.唯有倾尽全力地拼搏、百折不挠地坚守、无怨无悔地奉献,才能实现人生的升华。
D.实施全民智能教育,应加强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的推广。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   )
A.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会有将近1亿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提前实现减贫目标。
B.疫情期间,群众的防控意识和卫生习惯大幅增强,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C.加快推行“绿色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居住环境整治,是能否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条件。
D.我们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表层含义,更要透过文字进入作品意境,体验阅读的快乐。
5.散文集《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8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1)语段中,鲁迅对“她”有不同的称呼。因“她”谋害隐鼠等,幼年的鲁迅憎恶地称“她”为“      ”;多年后,当鲁迅先生回眸             这件事,鲁迅对“她”充满敬意和怀念,深情地称“她”为“长妈妈”。(4分)
(2)《朝花夕拾》中还有许多美好的回忆,请在其余篇目中,自选两篇,各列举一个情节。
(4分)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甲]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按要求填空。(4分)
(1)甲文中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是:            ,           。(2分)
(2)乙文中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父亲友人的句子是:            。(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8.“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请你说说这句话妙在何处。(4分)
9.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文中人物聪慧睿智的赞许之意。文中谢道韫和陈元方的聪慧睿智分别表现在什么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分)
母亲的菊花
  ①自从去年冬天父亲去世后,母亲便再没有拍过照片。我知道母亲是怕睹物伤情,因为以前的照片都是他们两人的合影。
  ②这一年开春,长期憋闷的竹鞭爆开了,几十只竹笋捅破泥层,玩命似的往上蹿,母亲看着那节节飙升的绿势,眉目间有些开朗了。我说:“妈,拍张照片吧。”母亲叹口气,刚有些活泛的脸色又黯淡下去:“等等吧。”我没敢再说话。
  ③仲夏时节,门前的景象壮观起来,整个麦地呼啦一下就变了颜色,千丝万缕的金线在天地间交织。母亲眯缝着眼,瞅着那一地金黄,脸上的表情生动起来。我说:“妈,来张照片怎么样 ”“再等等吧。”她的目光投向远方,我想,她大概又想起父亲来。
  ④风泼过来像一碗冷水的时候,已经是秋天了。田地里仰躺着一大片割倒的庄稼,一眼望去顿时空旷了许多。一种繁华落尽的感觉侵袭过来,我以为母亲的心情是不能好了。不想回屋后,发现母亲眉宇间竟隐约着几分喜气。“再等几天,给我拍张照吧。”我先是觉得惊喜,因为母亲终于能让她的心灵从阴影里迈出步来,摊在阳光下晾晒。同时我也有几分疑惑,母亲究竟在等什么呢 一天,母亲对我说:“那菊花该开了吧,什么时候开了,你就给我照张相。”
  ⑤我顿时明白母亲等待的是什么了。父亲生性爱花,常说养花可以怡情冶志,多年来一直汲汲此道,倒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清芬和愉悦。园前屋后,常见黄桃白李迎风摇曳,天井阳台,更有杜鹃、山茶步步生姿,窗台上的一盆文竹,檐角垂下的几线薜荔,无不透出盎然的生机和喜悦。但在这么多的花品中,父亲最喜爱的,还是后园篱下的几丛菊花。他一生淡泊名利,专心做学问,还有一手好书画,画菊是他的擅长,疏疏几笔,白纸黑墨,却透出凛凛的秋意和风骨。他常说菊花飘逸清高,最具品格。我幼时承欢膝下,耳濡目染,对这花中君子,向来有种偏爱。母亲与父亲相处日久,受到的影响想必会更深吧。于是从这一天,我与母亲一起开始了等待。
  ⑥树叶是最先落下的,一片片在风中旋舞;然后是牵牛花,再也发不出那每个清晨都要吹响的生命的号角;后来连不时迸绽美丽火花的月季也消沉了,光秃秃的枝头上挂满了一颗颗糖葫芦似的圆珠。时光一天天地流走,篱下那些菊花的花蕾却探出嫩绿的头,有些还鼓胀开来,咧开惊喜的小嘴。母亲注视着菊花,眼中的笑意越发深了。如果说所有的等待都是一种惩罚的话,那么我想也许会有一个例外,那就是等待花开,等待美丽的绽放。一日晨起,我没有看见母亲,推门出来,却见母亲站在篱旁,两朵菊花早吐露开来,黄灿灿的像两张笑脸。以后的几天里,我们的等待已经变成一种享受,因为随时都会有惊喜撞进我们眼中。
  ⑦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替我拍张照吧。”我默默地拿起相机陪母亲走了出去。在秋天的阳光下,那些菊花明亮而安详,细长蜷曲的花瓣里涌动着一个个金黄的旋涡。母亲站在花前仿佛受到感染,浅浅微笑先是在唇边,尔后,眉角、眼梢都有了笑意。我赶紧按下快门,留住了这永恒的瞬间。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常常捧着那张照片端详,脸上也有了舒展的笑容。
  ⑧篱下的菊花到底输给了时间,次第在枝头萎谢了。当最后一朵美丽也在时光中老去,我惊讶地发现那么多的黄花竟没有一朵从枝头落下。“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正如母亲对父亲的深情。
  ⑨母亲的菊花在沁凉的秋风中,在萧索的枝头上,紧紧凝结着不肯掉落。
10.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母亲的菊花”有什么含义。(3分)
11.从第②③④段对母亲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拍照这件事的哪三种态度 (3分)
12.选文第⑤段的插叙部分有什么作用 (6分)
13.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4分)
14.选文第⑧段中说:“在我们的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是需要坚守的。”除了本文所表现的美好感情,你认为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坚守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
自我综合评价(二)
1. B “攲”应读“qī”。
2. C “恃弄”应为“侍弄”。
3. B “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力气大,收到的成效小。用在此处与语境不符,此处应用“事半功倍”。
4. D A项,语义重复,“将近”和“左右”应删掉一个;B项,搭配不当,“卫生习惯”和“增强”不搭配,可删去“和卫生习惯”;C项,一面对两面,可删去“能否”。
5.(1)阿长 长妈妈给他买了他念念不忘的《山海经》
(2)示例:①《五猖会》一文中,在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都都”,吡吡地吹上两三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写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
③《无常》一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
6.(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2)元方入门不顾
7.(1)太傅高兴地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
(2)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8.柳絮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这样写表现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引人联想,给人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9.谢道韫所对答的句子,既有意象又有意蕴,形象贴切。陈元方小小年纪对父亲友人的批评却十分中肯。
10.是园中的菊花;是父亲的象征;是母亲对父亲的深情。
11. 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态度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②③④段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分别是“等等吧”“再等等吧”“再等几天,给我拍张照吧”“那菊花该开了吧,什么时候开了,你就给我照张相”,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拍照的态度是从“推托、拒绝”变为“主动要求”,又变为“盼望”。 
[答案] 推托、拒绝;主动要求;盼望。
12. 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插叙)的理解。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故事情节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主要有补充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情感、丰富人物形象、使文章情节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等。文章第⑤段交代了父亲生性爱花的特点,这一内容也说明了母亲由不肯拍照到主动要求拍照这一变化的原因;同时引出下文对菊花的介绍,进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答案] 使文章情节有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揭示前文设置的悬念,交代了母亲等菊花开再拍照的原因;表现了父亲的高洁品格,突出了选文的中心。
13. 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的分析。此句描写阳光下的菊花及其特点,有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答案] 景物描写。描写了阳光下的菊花,突出了菊花的特点,烘托了母亲喜悦的心情。
14.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章所表现的是母亲怀念父亲的美好情感,作答本题,可从思想、道德、情感等方面思考,如“诚信”“善良”等。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