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和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word版,含答案和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1 17:0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确凿(záo)  抚弄(wǔ)   绽开(zhàn)
B.盔甲(kuī) 惭愧(chán) 争执(zhēng)
C.浸满(jìn) 油蛉(línɡ) 企盼(qǐ)
D.搓捻(niǎn) 喉咙(lóng) 皂荚(jiā)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4分) (   )
A.后窍  轻捷  书塾  人迹罕至
B.绅士 绣像 涨红 混为一谈
C.赠送 领悟 奥秘 不求甚解
D.感概 啄食 悔恨 截然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   )
A.在国歌的伴奏下,王琳和马进小心翼翼地将国旗升上旗杆顶端。
B.我们在学习时要不求甚解,任何有疑惑的地方都不能放过。
C.她在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
D.直到骗局被揭穿,受害者才恍然大悟,惊呼上当。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4分) (   )
A.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B.从海伦·凯勒身上,使我看到了她对知识的渴求、对理想的坚持。
C.为了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不再发生,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
D.团结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时代象征,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
5.默写。(8分)
(1)峨眉山月半轮秋,           。 (李白《峨眉山月歌》)
(2)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遥怜故园菊,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论语>十二章》中,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6)孔子强调要珍惜时间,因为“         ,        ”。(用《<论语>十二章》中的语句作答)
6.阅读下面的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6分)
鲁迅先生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而写的一部散文集是《      》。《藤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      (地名)学医的经历,其中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令他感受到身为弱国国民遭受的屈辱,同时也看到了国人的麻木,这促使他产生了      的想法。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0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1)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
8.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4分) (   )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学而时习之     B.温故而知新
C.曲肱而枕之 D.学而不思则罔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它同样获益匪浅。请写出你知道的出自《论语》的一个成语或格言警句。(本文段给出的除外)(2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0分)
玩泥巴的童年
梁辰翔
①在童年记忆中,每逢夏日,几场雨过后,田野里僵硬的泥土便开始松软,这时候正是农村孩子玩泥巴的天赐良机,一个个与泥巴有关的游戏登场了。
②每天放学后,三五个要好的小伙伴来到村外的田埂上,把书包往地头上一扔,从湿淋淋的地上抓几把黄胶泥,便开始随心所欲地乱捏一气,捏飞机捏坦克捏大炮,捏猪捏狗也捏人。如今想来,那时候我们聚在一起捏得最多的东西还是手枪。毕竟男孩子都崇拜英雄,喜欢手枪握在手里那种威风凛凛的感觉。真枪我是压根没有见过的,对手枪的印象大多是从小人书或电影中得来的。用泥巴捏手枪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我一点点剔出泥巴中的小石块、草棒等杂质,制成两指厚、书本大小的泥块,放到太阳底下晾到半干后,再用小刀刻画出手枪的大致轮廓,然后小心翼翼地剔除掉多余的泥块。经过一番“精雕细琢”,一把有模有样的泥手枪“问世”了。我一边向玩伴们炫耀自己的成果,一边摆出瞄准射击的姿势,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③“垒堰”也是儿时喜欢的一个与泥巴有关的游戏。刚下过一场春雨,村前坑洼不平的土路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的乐园。三五成群的孩子聚在一起,卷起裤管赤着脚丫,兴致勃勃地用小手捧起路旁的泥巴,然后堆积在土路上为小河流修“渠”筑“坝”建“水池”。玩到最后大家都筋疲力尽了,不知哪个调皮的孩子故意把沾满泥巴的小手往别人脸上抹去,于是大家乱作一团,你抹我,我涂你,不大工夫活脱脱都成了泥孩子,扮着“鬼脸”相互嬉笑着追逐着,直弄得浑身上下都是泥才依依不舍地回家去。
④如果是干旱无雨的晴天,我们玩起泥巴就没有雨天那么惬意了。过家家是小时候常玩的一个游戏,在门前屋后随便抓几把黄土,放在充当案板的石头瓦片上,然后拿葫芦瓢从家里的水缸中舀一些水,模仿大人的模样煞有其事地“和面”。而一同玩耍的女孩子们,则找来一截粗细适中的木棍充当“擀面杖”,忙活着做蒸馍、擀面条。等馍菜汤都做好了,我们小心翼翼地将其放进用破瓦片做成的“碗”里,装作津津有味的样子大口“吃”着,嬉笑着。
⑤其实,在童年玩泥巴的诸多花样中,最难忘最有趣的要数摔泥炮了。老家村子的泥土以黄胶泥为主,黏性大,易成型,最适宜做泥炮。雨过天晴的田野里,孩子们把黄胶泥揉搓成不软不硬的泥团,放在半握的手心里,另一只手握成拳头将泥团捣几下,稍做一番加工,碗状的泥炮就捏成了。开始摔泥炮了,我们一个个都憋足了劲,将泥炮有底的一面稳稳托在手掌上,高高举过头顶,手腕一翻狠狠摔在平整的路面或石头上,随着“叭”的一声脆响,朝上的底崩出一个圆圆的窟窿眼,乐得我们开怀大笑。就这样,我们轮流上阵比赛,一个接一个摔泥炮。比赛的规则很简单,在这一轮比赛中,谁的泥炮摔得响,谁泥炮底上的窟窿眼崩得大,谁就是赢家,输了的伙伴要把自己泥炮上的泥巴挖一块补在赢家的泥炮上。经过多轮角逐,一些技术不好的孩子手中的泥炮越来越小,而那些技艺娴熟的孩子手里的泥炮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小时候玩摔泥炮,一团黄胶泥可以反复使用,摔了捏,捏了摔,渐渐泥巴干硬了,而附近又没有水源,于是我们便想出了一个馊主意,干脆以尿代水和泥。有的玩伴不乐意,站在一旁取笑我们,还拍着巴掌大声喊着:“尿和泥,长不大,长大长成狗尾巴。”对于我们这些顽劣的孩子来说,才不会脸红害臊呢,你扯着嗓子喊你的,我头也不抬玩我的,压根儿就没有一丁点儿长大变成狗尾巴的担心和顾虑。
⑥如今想来,在那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极其匮乏的童年时代,一团小小的泥巴和名目繁多的玩泥巴游戏驱走了农村孩子的单调和乏味,成为一种美好而温馨的人生记忆。有泥巴相伴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开心的童年,我们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选自《思维与智慧》)
11.本文第①段有何作用 (6分)
12.文中主要写了童年玩泥巴的哪些趣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13.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请任选一例进行赏析。(6分)
1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
答案
自我综合评价(三)
1. C A项,“抚”应读“fǔ”;B项,“惭”应读“cán”;D项,“荚”应读“jiá”。
2. D “感概”应为“感慨”。
3.B 
4. D A项,语序不当,应将“纠正”和“指出”互换位置;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使”;C项,否定不当,删去“不”。
5.(1)影入平羌江水流 
(2)正是江南好风景
(3)应傍战场开 
(4)不知何处吹芦管
(5)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6)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6.朝花夕拾 仙台 弃医从文
7.(1)同“悦”,愉快。
(2)学过的知识。
8.D
9.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0.示例一:不耻下问 
示例二:文质彬彬
11. 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般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回答本题,结合第①段中“田野里僵硬的泥土便开始松软”“正是农村孩子玩泥巴的天赐良机,一个个与泥巴有关的游戏登场了”等信息分析即可。
[答案] 结构上,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内容上,回忆童年的经历,引出下文对童年玩泥巴的趣事的叙述。
12. 本题考查概括主要事件。根据题目要求,从第②段可概括出“用泥巴捏手枪”,从第③段可概括出“垒堰”,从第④段可概括出“用泥巴和面过家家”,从第⑤段可概括出“摔泥炮”。
[答案] 用泥巴捏手枪;垒堰;用泥巴和面过家家;摔泥炮。
13. 本题考查对细节描写的赏析。我们可以抓住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紧扣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格式:运用……描写,通过……,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写出……,表达了……的感情。
[答案] (示例)句子:我们一个个都憋足了劲,将泥炮有底的一面稳稳托在手掌上,高高举过头顶,手腕一翻狠狠摔在平整的路面或石头上,随着“叭”的一声脆响,朝上的底崩出一个圆圆的窟窿眼,乐得我们开怀大笑。
赏析:运用动作细节描写,通过“憋”“托”“举”“翻”“摔”“笑”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们”摔泥炮的过程以及“我们”当时的快乐。
14.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感情。可结合最后一段中“一团小小的泥巴和名目繁多的玩泥巴游戏驱走了农村孩子的单调和乏味,成为一种美好而温馨的人生记忆”“有泥巴相伴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是开心的童年,我们乐在其中,其乐无穷”来体会作者的感情。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快乐而美好的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