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 课外古诗词诵读(2)(word版,含答案和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 课外古诗词诵读(2)(word版,含答案和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1 17:0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记忆性默写
1.晴空一鹤排云上, 。 [刘禹锡《秋词》(其一)]
2.僵卧孤村不自哀,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河流大野犹嫌束, 。 (谭嗣同《潼关》)
4. ,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二、理解性默写
5. 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中,体现诗人对秋天看法与他人不同的诗句是: , 。
6.《秋词》(其一)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写诗人乐观旷达的胸怀,表现奋发进取的精神的诗句是: , 。
7.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 。
8.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团聚后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的名句是: , 。
9.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用“ , ”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10.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一诗中,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梦述志的诗句是: , 。
11.谭嗣同《潼关》一诗中写古城周围异峰突起,孤城寂寥、辽远的诗句是: ,

12.《潼关》中表现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诗句是: ,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 词(其一)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3.一、二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14.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秋词》(其一)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因支持变法而遭贬谪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B.诗的前两句先弃“逢秋悲寂寥”的常情,后立“秋日胜春朝”的新见。
C.“排”是推开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鹤一飞冲天的气势。
D.《秋词》(其一)通过对秋景的细腻描绘,营造了萧瑟空虚、冷落凄凉的感伤氛围。
16.下列对《秋词》(其一)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告诉我们悲秋是古诗的常见主题,也引出下文诗人对秋的看法。
B.第二句采用了间接抒情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第三句的“排”字形象地写出了仙鹤一飞冲天,仿佛要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
D.诗歌的前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观点,后两句直接推出“证据”,引出诗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7.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18.下列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妻子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表现了诗人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表现了对与妻子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歌最后两句是实写诗人的经历。
19.下列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涨满秋池之景,诗人没描写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场景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诗人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乐的谈话内容。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0.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 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 之志。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臆想,并非诗人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人肺腑。
22.下列对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写诗人年迈孤苦的境遇,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B.第二句写诗人还想为国家守卫边疆,“轮台”是古代边防重地,此处代指边关。
C.第三句写诗人夜深不能成眠,“风吹雨”既写风雨交加,同时也是时局写照。
D.第四句写诗人在睡梦中重返边疆,铁马铮铮踏破冰面,驰骋沙场,奋勇杀敌。
2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潼 关
[清]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4.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
2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6.下列对谭嗣同的《潼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了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描写的视觉形象,也给全诗增添了一种静态美。
C.三、四句转入对河和山的描写。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峰更比一峰高。这两句把山水写活了,读来有冲击力。
D.诗人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也是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心态的外化。
答案
1.便引诗情到碧霄
2.尚思为国戍轮台
3.山入潼关不解平
4.君问归期未有期
5.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6.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7.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8.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9.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10.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1.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12.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13.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运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14.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愈挫愈勇。
15. D “营造了萧瑟空虚、冷落凄凉的感伤氛围”有误,应为“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诗情”。
16. B 第二句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17.“涨”既写出了巴山雨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衬托了诗人深重的愁思。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18. D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
19. A 这首诗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妻子思念的深情。
20.梦境 报国
21.A
22.A
23.诗人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愿望付诸梦中,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24.诗歌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2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6. B 第二句渲染出潼关的寂寥与辽远,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