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6 《散 步》(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6 《散 步》(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1 21:4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 散 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嫩芽(nèn)  调皮(tiào)   分歧(qǐ)
B.霎时(sà) 熬过(áo) 鱼塘(táng)
C.蹲下(dūn) 背起(bèi) 强壮(qiáng)
D.粼粼(lín) 拆散(chāi) 取决(jué)
2.下列各句中的“熬”字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为了写好报告,他又熬了一个通宵。
B.小米熬成的稀饭,吃起来真香。
C.多年媳妇熬成婆。
D.回头想想,那年月不知是怎样熬过来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真诚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B.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入融融春光中。
C.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等现象。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D.面对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和课程,家长不应盲目跟风,而应理性判断,科学选择。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B.亲子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也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C.为回馈广大顾客,本店打折销售部分商品,具体详情敬请进店咨询。
D.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不仅能聊天,还能看电影,看直播,因此深受用户欢迎。
5.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 (      )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      )
(3)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      )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兴起“育家风、传家教”宣传活动,凝聚起万千家庭的向善力量。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一代代不间断地传递,延续。    ,    ,    ,    ,    。
①从而使一个人在进入复杂的社会后,拥有辨别、筛选、取舍的能力
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素养、为人处世及生活习惯
③关系到整个家族对外的社会形象和社会评价
④这其实是给人思想加工的第一道工序
⑤家风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或者这个家族的走向
A.①⑤④②③     B.②①⑤④③
C.⑤③②④① D.④⑤③①②
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课文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B.课文中祖孙意见产生分歧后,重点写了“我”的心理活动。
C.课文结尾的那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D.课文中对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设置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关系的融洽。
8.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
  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亲情是      ,       。让我们拿起笔来,抒写我们的亲情吧!
9.综合性学习。
(1)“百善孝为先。”尽孝就应该孝顺老人,尊敬长辈。学校正在开展以“弘扬孝道美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你就“中学生如何尽孝”提出具体建议,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三条建议。
(2)从课文中,你看到的是一个温馨和睦、美满幸福的家庭。下面是一副对联,请根据下面的图画和课文内容把上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     
下联:       风雨人生相依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阳台前面有棵树
方 华
①那段时间闲在家,每日清晨,见妻子上班、儿子上学出门后,母亲就走到阳台,在那晃动身子。我心里想,母亲年岁大了,不用我们讲,也自己注意锻炼保养身体了。
  ②母亲就那么轻微地扭晃着身子,毕竟是古稀之人,扭扭脖子晃晃腰活动活动筋骨也就够了。有时见母亲停下来,站在那不动,或侧着身子或扭着头专注地看着外面。因为阳台下面就是喧嚣的大街,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活生生的情景剧,怕是什么新鲜的东西吸引了母亲的目光吧
  ③冬去春来,夏往秋至,我发现母亲一直坚持在阳台上晃动身子。偶与妻子提起,她笑道:“这人上了岁数,生怕身体不行呢。”
  ④那天,见母亲在阳台上身子倾斜的幅度越来越大,头也老是歪着伸向一边。如是几天,忍不住,就过去问母亲:“你在干什么呢 ”母亲皱着眉头,说:“真想砍了这棵树!”
  ⑤我吃了一惊,认真地瞧了一眼阳台前的那棵大樟树,枝繁叶茂的,就疑惑地问母亲:“这满眼的绿色多好,夏天遮阴,冬天挡风,干吗要砍它呢 ”母亲说:“它越长越大,挡了我的视线,看不清对面的站台了。”
  ⑥站台 对面的马路边确有一个公交站台。我朝那边望过去,视线是被树冠挡住了。我朝左边扭扭身子,又朝右边斜过头,也无法在枝叶间将对面看得真切。在扭动倾斜身子的时候,我心里一愣,突然反应过来。原来,母亲站在阳台上不是锻炼身体,而是扭过来转过去地想看清对面站台上的车来人往呢。我心里不禁叹息,这人老了,寓居家中,甚是无聊啊。
  ⑦于是我对母亲说:“你看那公交站台做什么,不如看看电视什么的。”
  ⑧没想到母亲回答:“你们上班上学都在那儿坐公交,我是看你们等车上车呢。”
  ⑨胸中突然暖暖的,而眼里酸酸的。那天夜里,乘着没人的时候,我削去了树冠上的几根大枝丫。
  ⑩再到对面站台下等公交,总是抬头朝那个熟悉的阳台看几眼,每一次,都见到母亲那孤零零的身影,那满头的白发特别显眼。
  终于有一天,阳台上再也不见了那亲切的身影,只有那棵树站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响。有时,妻子儿子一出门,我也站到阳台上,透过树隙,看着对面的公交站台。
(选自《今日文摘》)
10.请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3分)
11.母亲为什么一直坚持在阳台上晃动身子 请摘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2分)
12.品读下面的句子,你读出了什么深意 请写下来。(3分)
  每一次,都见到母亲那孤零零的身影,那满头的白发特别显眼。
13.本文运用写作技法娴熟,请选择一种,做简要分析。(4分)
14.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 D A项,“调”应读“tiáo”,“歧”应读“qí”;B项,“霎”应读“shà”;C项,“背”应读“bēi”。
2. B B项中的“熬”是“把粮食等放在水里,煮成糊状”的意思,其他三项中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等)”的意思。
3. B “妙手回春”用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此处用来形容画作,用错了对象。
4. D A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的主题活动”;B项,语序不当,可改为“亲子运动会不仅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也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C项,语义重复,可删去“具体”。
5.(1)动作描写 (2)外貌描写 
(3)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6. C ⑤句承接语段提出的“家风”对家庭或家族的影响这个话题,③句进一步说“家风”对社会的影响,②句由“家风”说到“家教”,④句中“这”指代②句中的“家教”,①句说明“家教”的作用。
7. A 课文并非主要写儿童的世界,反映的也不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而是通过散步这件小事来反映一个重大的主题:尊老爱幼。
8.示例:一缕拂面春风 温暖舒心
9.(1)示例:①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②帮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③经常与父母交流,拉拉家常;④父母下班回家后,给父母按摩,帮他们消除疲劳;⑤记住父母的生日,并及时送上祝福。(答出三条即可)
(2)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是汉语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上联空缺部分应和“相依偎”相对,下联空缺部分应和“全家四口”相对。
[答案] 示例:互关爱 祖孙三代
10. 解答本题,应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和事例进行概括。由“我心里想,母亲年岁大了,不用我们讲,也自己注意锻炼保养身体了”“每一次,都见到母亲那孤零零的身影,那满头的白发特别显眼”等句可知,母亲已年迈;由文中对母亲每天坚持到阳台晃动身子等举动的描写,再结合“我”与母亲的对话可以概括出母亲爱孩子、默默牵挂家人的特点。
[答案] 年迈,爱孩子,默默牵挂家人。
11. 解答此题,需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结合全文来看,母亲一直坚持在阳台上晃动身子,不是为了锻炼身体,也不是为了看对面站台上的车来人往,而是为了目送上班上学的家人,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牵挂和关心。揭示母亲这一行为的原因的最恰当句子是第⑧段中母亲自己的回答:“你们上班上学都在那儿坐公交,我是看你们等车上车呢。”
[答案] 你们上班上学都在那儿坐公交,我是看你们等车上车呢。
12. 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分析。“每一次”“都”写出了母亲在阳台目送的时间之久,而且没有间断;“孤零零的身影”“满头的白发”写出了母亲的孤独、年迈。母亲每天都站在阳台上深情地目送家人上班上学,可见母亲无时无刻不在默默关注和牵挂着家人,表现了母亲对家人深深的爱。
[答案] 孤独年迈的母亲无时无刻不在默默关注和牵挂着家人,表现了母亲对家人深深的爱。
13. 按照要求,回答时先点明作者成功运用的某一写作技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如,悬念法在本文中运用娴熟。第⑧段之前的段落都是在设置悬念,经过层层铺垫,第⑧段才揭开谜底。母亲的回答不仅令人恍然大悟,也令其形象瞬间高大起来,照亮全篇。
[答案] 示例:悬念法。文章先用七个段落写母亲坚持在阳台上晃动身子,以及“我”对母亲行为和话语的猜测等内容,层层铺垫,设置了悬念。第⑧段水到渠成,用母亲的话自揭谜底,自然且具有极强的情感爆发力。
14.文章通过记叙母亲坚持每天站在阳台上,透过树隙默默目送家人等公交、坐公交的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家人的牵挂和满满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