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沧海(cāng) 碣石(jiē) 绿水(lù)
B.竦峙(chì) 灿烂(càn) 龙标(biāo)
C.潮平(zháo) 归雁(yàn) 澹澹(dàn)
D.洛阳(luò) 夜郎(lánɡ) 天涯(yá)
2.为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杨花落尽子规啼 ( )
A.啼哭 B.鸟兽鸣叫 C.打鸣
(2)枯藤老树昏鸦 ( )
A.黑色 B.昏迷 C.黄昏
(3)星汉灿烂 ( )
A.银河 B.星星 C.星空
(4)次北固山下 ( )
A.一次 B.停宿 C.游览
(5)东临碣石 ( )
A.临近 B.靠近 C.到达,登上
3.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枯藤/老树/昏鸦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B.《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者曹操,字翼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律诗。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乐府诗,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0字)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 ① 。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足蹈便是帮助节奏的;而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 ② ,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这便是最初的诗了。
①
②
6.名句默写。
(1)水何澹澹, 。 (曹操《观沧海》)
(2)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3)我寄愁心与明月,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观沧海》中最能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 ;
, 。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的两句诗是: , 。
(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示时序交替,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7)《天净沙·秋思》 中直接抒发作者情的句子是: , 。
7.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妙境,有些诗人会给意象着色,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这些佳句都用了红与绿这种对比色。
请谈谈对比色的运用有什么艺术效果,并说说在生活中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哪一类人。
(2)下图是某同学为《天净沙·秋思》选的插图,请你给插图作者提出修改建议。
(一)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东汉]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8.请任选角度赏析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9.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景抒情,诗中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虚实结合,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二)[2020·海南] 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0.诗的前两句中“ ”和“ ”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富有象征意义,给人以画面感。
1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 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1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写景诗表现了诗人客游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诗的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发了思乡之情。
D.颔联写潮水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诗人站在船头放眼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江风劲吹,船行快速。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请描绘这首小令的前三句所展现的画面。
15.“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0·滨州]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 杜 甫
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②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 ①糁(sǎn):米粒。②雉子:小野鸡。③凫雏:小野鸭。
16.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 ”“ ”“ ”等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3分)
17.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3分)
答案
1. D A项,“碣”应读“jié”,“绿”应读“lǜ”;B项,“峙”应读“zhì”;C项,“潮”应读“cháo”。
2.(1)B (2)C (3)A (4)B (5)C
3. D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 A B项,曹操,字孟德;C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言绝句;D项,《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
5.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补写能力。可通过理解语段大意、前后语句的联系解答此类题。该语段主要讲的是由歌谣到诗的演变。首句点明诗歌起源于歌谣,随后介绍了徒歌和乐歌的区别,据此可推断徒歌和乐歌是歌谣的两种类型,①处可填与“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意思相近的句子。然后说文字出现前后歌谣的变化,②处可填与“有了文字以后”意思相近的句子。
[答案] 示例:①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
②有了文字以后
6.(1)山岛竦峙
(2)秋风萧瑟
(3)随君直到夜郎西
(4)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5)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6)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7)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7.(1) 运用对比色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使要表现的事物形象更加鲜明。根据生活积累,可知“绿叶”指默默奉献的人。
[答案] 运用对比色,会使两种色彩都得到加强,如红和绿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会使红的更红,绿的更绿,从而形成一种明丽鲜艳的视觉效果。我们常用“绿叶”来比喻在取得成功的人物背后默默奉献的人。
(2) 根据自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结合画面所展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建议。
[答案] 示例一:可以将人骑在马上改为人牵着马走,这样更能表现出鞍马劳顿的意味。因为连马都累得走不动了,画中人的漂泊之苦可想而知。
示例二:画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让发丝微微飘起,这样就能表现出西风。还可以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以便景物能真正成为背景,从而突出主人公的孤独感。
8.示例:诗人借助丰富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豪迈气概。
9. B 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描写的都是实景。
10. 本题考查筛选诗中景物的能力。阅读全诗,结合题干中的“两样景物点明事情发生的时节”“富有象征意义”“给人以画面感”这些关键词,可知是杨花、子规。
[答案] 杨花 子规
11.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诗句在情感的表达上的独特之处,即要分析诗句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想象奇特,诗人想象着把愁心寄托给明月,很显然是把明月当成了人;然后分析第二句,把愁心寄托给明月让其“随君直到夜郎西”,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最后整理出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表达效果,即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答案] 诗人想象奇特,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成使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怀念之情,使诗歌更有韵味。
12.妙在诗人用“日”“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13. D “江风劲吹”理解错误。由诗中“风正一帆悬”可知,应是和风,船行平稳而快速。
14.示例: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
15.抒发了诗人羁旅在外思念家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16.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先分析本诗第一、二两句的意思,然后从中找到描写的景物。根据已经给出的“径”,可知填写的应该是后面的景物,“铺白毡”是对杨花的描绘,不是景物;第二句“点溪荷叶叠青钱”中,“溪”是景物,“荷叶”也是景物,“叠青钱”是对荷叶的具体描写,不是景物。
[答案] 杨花 溪 荷叶
17.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的能力。“傍”的意思是“靠近、依靠”,此处指“依偎”,写出了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旁安然入睡的情态,突出了诗人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
[答案] “傍”,本指靠近、依靠,诗句中写小野鸭亲昵地依偎在母鸭身旁安然入睡的情态,流露出诗人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