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植树的牧羊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漏水(lù) 倒塌(tā) 废墟(xū)
B.慷慨(kǎi) 干涸(gù) 水渠(qú)
C.溜达(liū) 坍塌(tān) 拯救(zhěn)
D.戳破(chuō) 海啸(xiào) 薰衣草(xūn)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
A.帐篷 转悠 稀少 阿尔卑斯
B.滚烫 酬劳 张杨 稀稀拉拉
C.硬朗 琢磨 微薄 一丝不苟
D.浇灌 流淌 干燥 沉默寡言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这棵千年老树终于轰然坍塌了。
B.在经历了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的双重破坏之后,这里由曾经的绿洲变为一片不毛之地。
C.他这人遇事喜欢刨根问底。
D.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慷慨地给我们提供了许多资源。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牧羊人的精神所感动吗
B.他添置了大约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人的行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 。 , , 。 ,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我们为什么不能“道法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呢
①就必然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②反之,人类若违反自然规律,恣意妄为
③人类如果企图征服自然
④我们常说“人类征服自然”
⑤人的生命又是何其脆弱
⑥其实,人的力量与自然相比是何其渺小
A.②⑤④①③⑥ B.②①④⑥⑤③
C.④⑥③⑤①② D.④③①⑤⑥②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 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太阳的毒辣和天气的炎热)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狂风的呼啸声之大和狂风之肆虐)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他”比作“神秘泉水”,生动地写出“他”的重要性和神秘感)
D.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这些白桦树”比作“少年”,写出了白桦树的鲜嫩、挺拔以及勃勃生机)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河南省汝州市有位耄耋老人——退休干部王二长,他“退而不休”,承包了千余亩荒滩,从“业余植树人”变为“职业植树人”,义务在该市蟒川镇滕店村燕子河滩种树。32年来,他共计植树造林1 060亩,铺就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绿色长廊”。曾经的荒滩如今已是绿树成荫,夏秋季节,桃、杏、梨、柿子、苹果挂满枝头,煞是好看。
(1)请为这则材料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材料中的王二长与课文《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牧羊人”有什么相似之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山鸟做伴的老陈
周华诚
①去古田山的一路,可听见各种各样的鸟叫。在保护区的食堂里吃完中饭,刚走出来,对面山林又传来一阵阵的鸟叫。老陈驻足听了一会儿,说那是杜鹃。
②老陈,大名陈声文,园林专业出身,二十三岁就来到这片广袤的大山。一开始他是护林员,一晃三十年过去,他也成为大家口中的老陈。令人惊讶的是,老陈在大山里真是待得住。
③比如,在古田山海拔六百五十米的山上,有一个防火瞭望台,老陈的任务就是守在那里,观察火情。按照规定,负责看守瞭望台的人,除了雨雪天,其他时间,一刻也不能离开。有一年,老陈不巧右腿膝盖骨折,强撑着登上山去。他生活不能自理,愣让妻子关掉饮食店,一起住到山上去照顾。就这样,两个人,六个月,全在山上,直到过了森林防火高危期。
④把森林当家的人,鸟兽草木也把他当自家人。要不然怎么认识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呢 不用心,怎么可能——我也问他,老陈你整天在深山老林,不寂寞吗 老陈说,哪里会寂寞,山林也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有那么多植物,那么多鸟兽,那么多微生物,怎么会寂寞呢 我无法想象,老陈与自然生物是怎么交流和沟通的。
⑤古田山这块自然保护区,后来成为钱江源国家公园的一部分;古田山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知名的科研机构和院校的科学家、教授,都来到这里。老陈带着他们一起爬山,也跟着他们一起搞研究。
⑥与植物朝夕相处,日夜相对,老陈把自己活成了森林里的“隐士”。所以我跑去山里找他。我想,这么一个人,他心里该藏着多少山野的秘密呀——哪里有野兽的足迹,哪里有夜鸟的树窝,哪里有毒蛇出没,哪里有古树扎根,老陈心里有张图。他参与合著的《珍稀濒危树种繁育技术》,还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觉得老陈是个“牛人”。
⑦老陈年纪大了,后来又带了一个“徒弟”陈小南。小南也跟着老陈爬山,辨认植物,在森林里装一个又一个红外相机。
⑧红外相机绑在树干上,如果有飞禽走兽经过,就会触动快门,“咔嚓”一声留下它的踪迹。
⑨有时候我不由得有点儿羡慕老陈和小南。一个人,能如此沉迷自己的工作,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春天的时候我到古田山去,看到山林里弥漫着大雾,保护区办公室外的地上长满青苔。在山路上走了很久,也碰不到几个人,而人的声音与鸟的声音,都可以传出很远却依然清晰,山林中的空气,居然那样清甜。
⑩我有一位朋友是中山大学的老师。她对鸟儿很喜爱。她在大学校园,在树林中,细细聆听每一种鸟儿的鸣叫,观察每一种鸟儿的羽毛,然后写下每一只鸟儿的性情。她写出一本书《飞鸟物语》。在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她引用了保尔·瓦莱里的一句话:
“像一只鸟儿那样轻,而不是像一根羽毛。”
我的朋友阿乐,是一位拍鸟的高手。他不辞劳苦,在中国大地上奔波很多地方,拍摄了大量的鸟类照片。有一次我们在富春江岸边散步,隔着一条江,他都能认出对岸的鸟儿。戴胜、棕背伯劳、丝光椋鸟,我们一边走,他一边叫出那些鸟儿的名字,仿佛随口说出他邻居的名字——我也羡慕他。
我很佩服老陈,佩服那些识得鸟儿、热爱自然的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8.第⑥段中说“我觉得老陈是个‘牛人’”,这是为什么 (4分)
9.本文语言清新质朴,含义丰富。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味下面的句子。(6分)
(1)他生活不能自理,愣让妻子关掉饮食店,一起住到山上去照顾。(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哪里有野兽的足迹,哪里有夜鸟的树窝,哪里有毒蛇出没,哪里有古树扎根,老陈心里有张图。(品味修辞的表达效果)
10.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像一只鸟儿那样轻,而不是像一根羽毛。
11.本文以《与山鸟做伴的老陈》为题,为什么还要写陈小南、中山大学的一位老师和朋友阿乐对鸟儿的喜爱 (4分)
答案
1. D A项,“漏”应读“lòu”;B项,“涸”应读“hé”;C项,“拯”应读“zhěnɡ”。
2. B “张杨”应为“张扬”。
3. A “坍塌”指(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不能用来形容树的倒下。
4. C A项,否定不当,应删去“没有”或“不”;B项,语义矛盾,应删去“大约”或“来”;D项,搭配不当,应把“飘扬”改为“飘荡”。
5. B ②①为一组,从反面论述了人类违反自然规律所带来的恶果。④⑥⑤为一组,分析出现这种“恶果”的原因:人的力量渺小,人的生命脆弱。③引出横线后的语句。
6. B 这句话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7.(1) 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拟写的标题要能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格式为:谁做了什么事。
[答案] 示例:耄耋老人32年植树造林1 060亩,铺就“绿色长廊”
(2)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由“他‘退而不休’,承包了千余亩荒滩,从‘业余植树人’变为‘职业植树人’,义务在该市蟒川镇滕店村燕子河滩种树。32年来,他共计植树造林1 060亩,铺就了一条长达3公里的‘绿色长廊’”可知,王二长与课文《植树的牧羊人》中的“牧羊人”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植树造林上,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
[答案] 都热衷于植树造林事业;都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8.老陈扎根广袤的大山三十年,与森林中的鸟兽草木朝夕相处,不仅熟知鸟兽草木的生活习性,还参与合著了《珍稀濒危树种繁育技术》一书,并且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所以,“我觉得老陈是个‘牛人’”。
9. 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1)句,“愣”是“偏偏,偏要”之意,用在句中突出了老陈坚守防火瞭望台的坚定意志。(2)句,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突出了老陈对山野的熟知程度和热爱之情。
[答案] (1)“愣”,是“偏偏,偏要”的意思,用在这里突出了老陈坚守防火瞭望台的坚定意志。(2)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老陈对山野的熟悉,表现了他对山野鸟兽草木的热爱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
10. 答题时,可以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轻”指轻盈,富有生命力;“像一根羽毛”,仅指“飘浮”,没有生命的沉重感。
[答案] 应该像鸟儿那样飞得轻盈,有生命力,而不是像羽毛那样飘浮,没有生命的沉重感。
11.写陈小南、中山大学的一位老师和朋友阿乐对鸟儿的喜爱,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衬托了“与山鸟做伴的老陈”,突出了老陈这一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