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与航天(复习课)
一、高考定位: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一般是单独命题,考查主要内容有:
①估算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②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卫星、天体的运动;
③卫星变轨问题一般分析的是卫星变轨过程中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加速度、动能、势能以及机械能等的变化情况。
主要教学内容:
1.行星运动规律
2. 万有引力与航天
考点二: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卫星。
特点:同步卫星的六个“一定”:1.平面一定,轨道平面与赤道共面;2.周期一定,与地球自转周期一样24h;3.角速度一定;4.高度一定;5.速率一定;6.绕行方向一定。
例4.2013年12月10日21时20分,“嫦娥三号”发动机成功点火,开始实施变轨控制,由距月面平均高度100km的环月轨道成功进入近月点高度15km、远月点高度100km的椭圆轨道。关于“嫦娥三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嫦娥三号”的发射速度大于7.9km/s
B.“嫦娥三号”在环月轨道上的运行周期大于在椭圆轨道上的运行周期
C.“嫦娥三号”变轨前沿圆轨道运动的加速度大于变轨后通过椭圆轨道远月点时的加速度
D.“嫦娥三号”变轨前需要先点火加速
例5.我国发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舱时,先将实验舱发送到一个椭圆轨道上,其近地点M距地面200 km,远地点N距地面362 km,如图所示。进入该轨道正常运行时,其周期为T1,通过M、N点时的速率分别是v1、v2。当某次通过N点时,地面指挥部发出指令,点燃实验舱上的发动机,使在短时间内加速后进入离地面362 km的圆形轨道,开始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为T2,这时实验舱的速率为v3。比较在M、N、P三点正常运行时(不包括点火加速阶段)的速率大小和加速度大小,及在两个轨道上运行的周期,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v1>v3 B.v2>v1
C.a2>a1 D.T1>T2
板书设计:
万有引力与航天
行星运动规律
万有引力与航天
卫星变轨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高考中往往以选择题考查比较多,涉及到知识点比较多,公式也比较多,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对公式的变换和推导感觉到比较困难,所以我必须帮助学生重新梳理公式,但是学生对卫星变轨问题还是不太理解,还有对计算天体密度、重力加速度的计算也比较差,下节课要加强这些知识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