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和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电流越大、线越多,磁性越强。线圈可以检测是否有电流。
2、过程与方法:动手探究过程中边思考边实验,作好记录,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得出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与指南针偏转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合作,善于思考探究,能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感悟科学就在身边,只要做有心人,谁都能有所发现
【教学重点】:
讨论和设计如何让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
【教学难点】:
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
【突破重难点设想】:采用分组实验法。主要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到结论。
本节课实验设计采取复习实验——探索实验——思考实验——应用实验的基本流程,逐步达到教学目标。设计了对应四个阶段的六个实验活动。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电池、小灯泡、导线、指南针、线圈等。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套学生用的器材,增加条形磁铁一块,铁钉一枚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铺垫设疑——初步感知通电的电路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3-5分钟) 1.投影出示指南针。它为什么能指南北?(地球是一个大磁场,磁场我们是看不见的。) 2、你能不碰到指南针,而让磁针转动么? (演示) 3、为什么我们不碰到磁针它也会动 4、还有别的办法么? 5、老师还有一种办法,能让磁针动起来。(演示)大家要看仔细了。 6、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是啊,有的同学看见了,是老师按动了一个开关。(举起简单电路)原来磁针的转动和这个简单电路有关系。(板书:磁性) 出示指南针 1猜测:(1)用磁铁(2)用铁的东西。 因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师实验,学生观看 对地球磁场的认识,学生在中年级学习磁铁性质的时候有所耳闻,在这里提出,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理解磁性有相互作用。并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演示,复习磁和电路的基本知识,同时激发学生“重演”奥斯特实验的兴趣。
二、探究发现(15-17分钟) 实验1: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 1.教师顺势提出任务:你能用你们桌上的材料也来做这个实验么?(课件出示材料) 首先,我们要连接一个简单电路,让开关控制小灯泡发光。(板书:光) 是什么使小灯泡发光的?(板书:电流 ) 接下来我们要让指南针的磁针转动起来,你准备怎么实验呢? 2.出示实验的要求: ( 1)保持刚才的电路不动,一人将其中一段电线拉直, 与指南针指的方向一致。
( 2)准备就绪后,另一位同学合上开关,观察实验现象。
( 3)断开开关,再观察现象。 3.组织学生汇报本组的发现并适时提问或点评。 4.“接通电流,指南针偏转;断开电流,指南针复位。”同学们都观察到了这个现象,对于这个现象,你有什么问题? 实验2:短路情况下 1、刚才我们实验中,电路产生的磁场非常微弱,对指南针的磁针影响很小,怎样才能使指南针磁针偏转得更明显呢? 2、实验指导:在不增加电池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短路”增加电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拿掉小灯泡,保留开关,安装短路的电路来实验。但这么做很危险,会使电池、导线发热,甚至会烧坏电池(课件出示)。所以要把一切准备好以后再按下开关,做到一触即放,看到效果就行。 3、组织学生汇报本组的发现并适时提问或点评。 4、教师小结。短路时磁针的偏转角度大,验证了我们的设想:短路形成大电流,产生的磁性更强了。 实验3: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教师将导线在手上绕10圈,做成一个线圈。请学生说说从老师绕的线圈中产生了什么想法?学生对照投影的提示自主实验。 2.教师巡视。教师深入到各小组,鼓励、了解探究进展情况。 3.组织学生汇报探究结果。(你的新发现是什么?) 4.教师小结小结: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力比直导线强多了,线圈立着放,用线圈的平面靠近指南针,或者把线圈套在指南针上,指针偏转角度最大。 拿出材料 学生活动。老师分组指导。 学生活动。老师分组指导。 汇报交流 学生活动。老师分组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本组的发现 猜想 观看 小组实验 组织学生汇报本组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读一读 将这个实验分成两步完成,注重的不是只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而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第一步探究中有机会发现更多相关的现象,把前后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法作比较,能初步意识到电流大小对磁力大小的影响。 六年级学生是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因而在这个阶段的科学学习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对事物表面的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 这个环节把实验的主动权完全放给学生,教师更多的是协调、鼓励。 为节省时间,老师发自制线圈。绕制线圈后面要继续学习。 通过故事让学生明白:科学发现就这么简单,但是只有有心人才会获得成功;科学实验需要反复做,要不怕失败
三、归纳建构(5-7分钟) 1.其实,刚才的实验就是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教师向学生讲述奥斯特的故事。 2.出示两节电池:我们平时怎么知道电池是否有电的,或者电池带电的强弱?这里有许多旧电池,装在电路中已经不能点亮小灯泡了,电池还有电吗?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2.演示 学生自由设计检测方案。用电和磁的关系的办法。 制作一个电流检测器,用通电线圈检测电池是否带电。 交流小结:有电流就有磁,没电流就没磁。 这个活动是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从能量单元角度这一活动出发,为后续学习做好了准备,而且使本课学习的知识得以运用,让科学探究从课堂走进生活
四、实践运用(6-8分钟) 1、判断 (1)丹麦奥斯特实验中发现电与磁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 ) (2)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导线的周围会产生磁场。( ) (3)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很快发热,所以只能接通一下就断开时间不能长。( ) (4)只有磁铁、铁一类的物质才能使磁针发生偏转。( ) (5)我们可以利用通电线圈和指南针来检测电池是否用完。( ) (6)通过一根导线和用这根导线做成线圈,它们产生的磁性大小是一样的。( ) 2、小磁针靠近下列哪个电路的导线时,偏转的角度最大 判断 观察、判断 成功的探索激发出求知的欲望和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五、总结评价(2-3分钟)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课件:生活中,很多电器都是根据电磁原理工作的。如:媒体出示图片:电动机、喇叭等。 同学们的玩具里也有这样的小电动机和小喇叭等,课后你可以拆出来研究研究,你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谈一谈 观看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身边,激励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身边的科学。
板书设计 电和磁 电流能够产生磁性 电流越大,产生的磁性越大 增加导线圈数,产生的磁性越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