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下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也不是贾宝
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理解错误,原文是“也不仅仅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
个人的爱情的悲剧”。
2.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没有“对比曹雪芹和
汤显祖的美学思想”。
3.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欲洁何曾洁?云空未
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是妙玉的判词,说的不是林黛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提高了患者的救治率”错,医保目录新
增药品能够填补一些领域的保障短板,但不能由此得出“提高了患者的救治率”
的结论。
5.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A项“改为‘保基本’”理解错
误,由材料二中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的首要原则仍是‘保基本’”可
知,“保基本”是以前和当下一贯坚持的首要原则。B.“不但重视‘保大病’,而且
重视‘保常见慢病”混淆关系,由材料三中的“按照兼顾‘保大病’与‘保常见慢病’
的思维”可知,“保大病”和“保常见慢病”之间没有递进关系。C.“今后的工作重
心是确保……不破顶”曲解文意,由材料三中的“国家医疗保障局要努力从确
保……医疗费用不破顶”可知,文中并没有说确保患者及其家庭的医疗费用不
破顶是国家医疗保障局今后的“工作重心”。
6.参考答案:①通过采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措施帮助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
②不断升级医保药品目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保障水平,扩大受益人群;
③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6分,每点 2分,
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7.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但普里希别叶
夫却始终不明白社会的变化”说法错误。原文有“他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个
世界变了。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再没法子活下去了”。
8.参考答案:①结构上照应开头第二段,构思巧妙;
②形象上突出了普里希别叶夫的蛮横无理、固执僵化;
③主题上表明普里希别叶夫深受沙皇专制思想的毒害。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作品形象的能力。6分。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4 页)
9
.参考答案:①思想保守、迂腐,不接受新变化;
②为人固执、蛮横,好控制别人,打小报告;
③外强中干,色厉内荏;
④都是沙皇专制制度的代表。
6 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环境和探究作品创作意图的能力。 分。每点 分,答
出三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要从整体把握语段,抓
住人物对象,分析句子结构,注意断句常见的切入点。正确标点:太宗新即
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
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
11.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实词的能力。“根不固而求木之长”中“固”是“牢固”
的意思,“寡固不可以敌众”中“固”是“本来”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
12.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
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只要做到……就……”说法绝对,文中强调“总此
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实现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
也曲解文意。
13.参考答案:(1)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
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5分)
(2)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
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罢黜奸邪。(5分)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第(1)题译出大意给2分;
“诚” “可欲” “安”各 1分,共 5分。第(2)题译出大意给 2分;“壅蔽” “正”“黜
恶”各 1分,共 5分。
注意:1.强调直译,字字落实。2.“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大意”符合通顺即
可,“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钜鹿曲城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穷困失意却有远大志向,喜爱读书,
能融会贯通。太宗向来就器重魏征的敢于直言,于是任命他为詹事主簿。太宗刚即位,励精
图治,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单独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
又耿直,从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总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征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
君主而喜不自胜,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那以后魏征又先后上了四道奏
疏,用来陈述政事的得失。其中第二疏说:“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
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
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
重权,处于天地间的重要位置,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
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
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
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2 页(共 4 页)
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
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
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
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
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
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
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
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
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
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
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
意见,考虑到(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
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
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
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没有大事烦扰,
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
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
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也表达
出自己身为逐臣的悲愁无奈”理解错误。诗中和注释看不出他是逐臣,只是说
王安石出使契丹。
15.参考答案:①叙事抒情。诗人抓住兄妹相逢的生活细节,且笑且语,亦悲亦喜,生动地
表现了兄妹俩的深挚感情。
②白描手法。概括写便饭笑语,掌灯夜谈,不着意雕琢,却显得温馨动人。
③叠词生动。“草草”家常便饭,形象地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兄妹俩
感情至深;“昏昏”灯火,生动地写出了两人话语说也说不完,灯油渐枯也毫
无倦意。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6分,每点 3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思相近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参考答案:(1)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族秦者秦也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6分,一空 1分。该空有
一个错别字就不给分。注意形近音近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表达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9分)
17.参考答案:浅尝辄止 义无反顾 患难与共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成语的意义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3分;写对一个1分。
有其它答案,合理的也可给分。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4 页)
18.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衔接连贯的能力。注意前面一段讲马克思的伟大,后
一段侧重生活中的情感。
19.参考答案:①将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化为形象的“日出”,生动具体;
②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赞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手法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5分;答出一点 3分,两点 5分。
意思相近即可,有其它答案,合理的也可给分。
(二)语言表达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11分)
20.参考答案:①不但易于概括每回内容
②反而与对联更为契合
③均有一副概括内容的对联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6分,每句 2分,意思对即可,
超过字数扣 1分。
21.参考答案: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
说家的一大创举。
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线句子的语病:一是主宾不搭配,
这里“……是……”标示这是一个判断句,宾语中心语为“创举”,做主语的应
该是人类的行为举措,而所给出的主语部分是对联的状态,并非人的举措;
二是残缺介词搭配的中心语“中”。
四、写作(60 分)
22.考点说明:考查写作能力。
试题解析:本次命题一紧扣教材,结合必修下第五单元主题“使命与抱负”和第八单元
主题“责任与担当”,以及第五单元写作专题《写演讲稿》和第八单元写作专题《如何论证》;
二直击高考,仿照近年全国卷和新高考卷采用的材料+话题+应用文体的任务驱动命题方式。
材料分别介绍了一百年前、七十年前、四十年前,这不同时代的青年立大志、担大任的
不同青春答卷;最后提出写作任务和要求,针对当代青年,围绕“青春的答卷”写演讲稿。
立意参考:①当代青年要立大志、担大任来书写青春答卷。②当年青年的青春答卷应将
个人梦与国家梦结合起来。③当年青年的青春答卷就是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④当年青年
应赓续先辈精神,接力青春答卷。等等。
没有扣住“青春答卷”的按偏题处理,不是写当下青年一代的降一类给分。
注意行文内容总体要积极向上,尽量格调要高,不能过于阴暗灰色,否则三类以下给分
(36分以下)。严厉打击诋毁先烈和辱国言论,可判 0分。
不符合演讲稿格式的视情况扣 1-2分,不写题目扣 2分。
以 46 分为切入分,要敢于打高分。改卷时要综合行文中立意、内容、语言、硬伤或亮
点,判定类别。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第 4 页(共 4 页)2021一2022学年下期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意蓝校其丰富,所以对它的解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
尽它的金部的惑蓝,因此对它的解释就可以无限地继续下去。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
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红搂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
和人情世态。《红楼梦》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
各祥的入物,校其真实、深刘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广阔的空间。这样的小说过去
是没有的。
第二个层面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刷,但是《红楼梦》的悲刷
究竟在哪里,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刷性并不在于贵族家庭衰亡的悲
剧,也不仅仅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的悲刷;《红楼梦》的悲剧在于作者提出一种审
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这么一个悲剧。
什么是曹雪芹的审美理想?这要联系到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汤显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
是一个“情”字。汤显祖讲的“情”,和古人讲的“情”,内涵有所不同。它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
传统观念的内容,就是追求人性解放。他写了《牡丹亭》,塑造了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
丽娘。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
“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自己在《红楼梦》开头就说过,这本书“大旨谈情”。曹
雪芹就虚构了、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就是大观园。
、
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太虚幻境”。“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但是
这个理想世界,被周围的恶浊的世界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林黛玉的两句诗“一年三
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有情人和整个有
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贾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差一,点
打死,大观园的少女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金钏投井,晴雯屈死,司棋撞墙,芳官出家,驾鸯上
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交
响曲的音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冷月菲花魂”,是这个悲剧的
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啦了。
《红接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
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总叹。他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楼梦》
的意境。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哲理性(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不被
人注意的层面。《红楼梦》的人生感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
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脸和感叹。
以上是我对《红楼梦》的意蕴的一种很粗糙的阐释。《红楼梦》是说不完的,我们中国人对
《红楼梦》的阐释,将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
(拽编自叶朗《(红楼梦〉的意蕴》)
高一语文状题第1页(共8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