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1 19:16:53

文档简介

2021一2022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末期教学质量调研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宋词之所以成为“一代之文学”,就因其具有自己独有的区别于诗之“言志”的抒发“隐
幽”之情的美学特质。这种美学特质,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得到了较为系统的阐发。
他认为,“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又说:“词以境界为最上。”这就指出了词这种文体的“要
眇宜修”之美学特质。“要眇宜修”,原义指爱情中的女性为了美而刻意地修饰提升;“境界”,
则是指词之特有的富于兴发感动作用的作品中之世界。也可以说,是指词之生命情感之美所
达到的“疆界”。由此,我们可以把宋词的境界之美概括为生命情感的“要眇宜修”。
宋词“要眇宜修”的境界之美的呈现无疑是在其无比多姿多彩的词作之中,大体表现为
婉约与豪放之别。明人张蜒在《诗余图谱》中言道:“词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盖
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然亦在乎其人,如少游多婉约,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
之词手,大抵以婉约为正也。”这里提出词体以“婉约为正”之问题,学术界多有争论。从历
史实际来看,词之产生于唐末五代即以歌女之歌词呈现,当然是美女爱情,婉约为宗。宋词
之发展,就因其“要眇宜修”,“低徊要眇以喻其致”,从而在某种特定空间中得到迅速发展。
从宋初来看,词确然是以婉约为宗。那时词尚未成为正宗文体,不上大雅之堂,多是一种游
戏之作。北宋后期,词逐渐进入正统文人视野,纳入社会生活,遂变而为正宗。豪放之词应
时代之需要,横空出世。但词之婉约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即便是豪放派词人,还是以抒情为
主,叙事与言志为辅,否则即是“以诗入词”,词便面临瓦解。正如《四库提要》所言:“词
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而又一变,如
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
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指出,作词之标准,“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
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
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这可说是对于婉约之美的一种总结:协律、字雅、情长、意柔。现在
来看李煜词。李煜是南唐后主,国亡被俘,成为宋朝的阶下囚,他的重要的词作多创作于这
段时间。其词哀怨悲切,辗转悱恻,充满国破家亡之感慨,为词坛之佳作,王国维多所称许。
他的著名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是
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以“愁”字贯穿始终,表达其亡国与沦陷之愁。全词充满问句,自
问自答,是一种心灵的叩击。小的方面的“愁”是其失国之痛,大的方面的“愁”是人类失
去白由之痛。该词巧用虚字,如“只是”“问君”“恰是”等等,强化了物是人非,愁上加愁
的感情,成为千古名词与千古名句。再如,写于同期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
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是一首与江山永别之词,以“别”情贯穿始终,抒写家国沦亡
之痛;以最美的词汇,表达了“天上人间”,家国无法再见的最深的痛苦。上述两首词都表达
的是一种“幽约隐微”之情,但却将其中的“忧愁”和“别离”提升到人类共有之高度,并
以传颂永恒愁情的名句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摘编自曾繁仁《宋词的境界之美一生命情感的“要眇宜修”》)
高一语文
第1页共8页高一语文期末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5小题,19分)
1.(3分)B(一开始的词大多为游戏之作,不等于就是游戏之作。)
2. (3分)A(B文中说的“大抵以婉约为正也”,并不是说苏东坡提出“婉约为正”的观点;C原文用的是“有时”,且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D“都会”错误。)
3. (3分)D(这个故事不具备诗歌意境。)
4. (4分)①宋词追求“要眇宜修”的境界,即为了抒发“隐幽”之情而刻意地修饰提升,追求生命情感之美;②《江城子》先是抒发了悼念相思之痛,但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之情,这种满腔忧愁无处抒发的痛苦,无限的悲凉凄婉,抒发了凄美的生命情感。
评分建议:一点2分。
5. (6分)①把握中国文学作品的意境,首先要了解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交融;②把握中国文学作品的意境,需要特别关注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③把握中国文学作品的意境,还要力求感受并深入意境,进而唤起自我审美经验,提升人生境界。
评分建议:一点2分。
(二)现代文阅读II(共 4小题,16分)
6. (3分)C(A“看一看上香的人心里是否虔诚”错,体现李三的贪婪;B李三的行为体现其贪婪;D“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错,李三直接认罚。)
7. (3分)B(“作家的情感态度在笔下直接地流露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错,这篇小说中作家的情感态度不直接,也不能让人一目了然。)
8. (4分)①结构上,汪曾祺在叙述故事时顺其自然,随性写作,结构自然松散:小说中对李三故事的描述没有激烈的情节冲突,如同家常一样娓娓道来;②意境营造上,汪曾祺着力刻画乡土的自然风情、文化、风土人情,营造出散漫的生活氛围:李三的故事如同发生在读者的生活中。
评分建议:一点2分。
9. (6分)符合:①两家发生纠纷之后,选择到土地祠来赌咒,而不是去官府打官司,影响他们的正是乡土社会的传统,遇到理不清的纠纷请神明解决;②失窃后,想找回丢失的重要的东西,本家出钱找李三赎回,而不是由官府缉盗,这表明乡土社会礼治秩序的强大;③李三偷船篙被当场抓住,选择同等的处理办法,认罚二百钱,遵循了礼治秩序的传统。
评分建议:一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10. (3分)B(A择:区别。C偶:婚配、嫁给。D趁:追逐。)
(一)文言文阅读
11. (3分)D
12. (3分)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13. (3分)C(总督邓廷桢事先已禁烟并抓捕烟贩)
14(1)(4分)只是当时朝内管理荒废松弛,朝廷外的实际情况不了解,是和谈还是战争,都把握不准时机,这种灾祸难道能幸免吗?
得分点:惟、隔膜、昧、其……哉,一点1分。
(2)(4分)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得分点:资、益、虚、树,一点1分。
15. (2分)①禁烟行动因宣宗严切而操之过急;②敌人气焰嚣张,小人趁机进谗言。
评分建议:一点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题,9分)
16. (3分)D(这首词的词风“婉约”。)
17. (6分)①“曲池合,高台灭”抒发了词人对国家破亡的痛惜;②“向南阳阡上,满襟有血”“妾身元是分明月”抒发了词人对祖国不渝的忠贞;③“世态便如翻覆雨”“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抒发词人对对像乐昌公主一样逞风流的新贵们的蔑视。
评分建议:一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3小题,6分)
18. (6分)(1)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芳草凝绿。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19. (3分)念念不忘 美不胜收 意想不到
评分建议:一点1分。
20. (3分)B(原文有三处错误。第一处,“自发”应该修饰“制作”,而不是“悼念”。第二处,与“点击量”搭配的应该是 “人次”,排除AC。第三处,“截至”指的是到这一刻,以后还有,而“截止”指的是到此为止,以后没有了,排除D。)
21. (3分)C(第一处,主语应该是“这”,用来指代上文,排除AB;第二处,“哪里大变样”如果放到“走到哪里”的前面,改变了句子意思,不能体现主人公的“创业魔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9分)
22. (6分)①有热量的蔬菜如果狂吃;②只吃蔬菜;③其没有任何热量。
评分建议:一点2分。
23. (3分)①蔬菜热量低,可以狂吃不会胖;②减肥期间只吃蔬菜就可以;③蔬菜生吃更减肥。
评分建议:一点1分。
四、作文(60分)
24.略高一作文评分参考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
冲刀、切刀、布白是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冲刀行进较快,一气呵成;切刀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 布白,是为使整个作品更加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对于创作者而言,通常应先从布白开始,布白妥当,冲刀或切刀才能发挥其作用。如果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反而会削弱作品的魅力。
上述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
1.材料解读
材料第一部分围绕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展开描述,包括了冲刀、切刀两种基础刻印刀法,以及布白的布局方法。冲刀篆刻一气呵成,切刀行进较慢,而布白是从整体上思考印章的布局,留给观赏者想象的空间,体现中国哲学里虚实相间的思想。材料第二部分阐述了篆刻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协调处理三者之间关系,以完成篆刻的方法:先从整体布白,再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刻印刀法,而在选择刀法时,不应过于强调某一种刀法,防止削弱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材料阐释了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但写作时不应就事论事,而应当由中国印章的篆刻技巧生发开去,启迪人生,观照社会。写作时应准确阐释三者之间的关系。考生可以扣住材料第二部分对三者关系的描述展开:先考虑好布白,留有一定的余地,再根据实际情况或勇往直前、一气呵成,或仔细斟酌,细水长流,而在冲刀与切刀之间,应注意不要过于强调其中一方。材料实则阐述了整体建构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关系。
要求部分提醒考生根据材料中得到的启示写一篇议论文,体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要有对材料的真切思考,并迁移到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2.写作注意点
考生需从整体建构与实际行动的角度理解材料的要素,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阐述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行文时,不可丢开“布白”、只谈“冲刀”或“切刀”,同样不能割裂地论证,看不到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评分
(一)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综合衡量。若出现杂文、散文式议论文等个性化文章,只要形式、内容均恰当,要敢打高分。
(二)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 48~60, 其中一等上54~60, 一等下 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 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
评分参考量表
类别分值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主要特征
一 等 卷 一等上 60 57 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 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充分理解材料内涵,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精当,结构精巧独特。或观点独到,有层次展开,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
54 51 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 充分理解材料内涵,观点独到,层次清晰,议论深刻,说理透彻。
一等下 48分 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 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 能理解材料内涵,观点正确,层次清晰,文章有亮点。
二 等 卷 二等上 45分 审题准确,立意比较清楚。 语言通顺,言能达意。 能理解材料内涵,观点正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说理恰当。
42分 能理解材料内涵,观点正确,思路清晰,结构完整,说理基本恰当。
二等下 39分 审题准确,立意基本清楚。 语言通顺 能理解材料内涵,观点正确,思路基本清晰,结构基本完整,说理基本恰当。
36分 语言基本通顺 能理解材料内涵,观点正确,思路基本清晰,结构基本完整,有说理意识。
三 等 卷 三 等 上 35分 审题基本准确,立意基本清楚。 语言基本通顺 基本能理解材料内涵,观点正确,思路基本清晰,结构基本完整,大量堆砌材料,没有说理。
30分 审题不完整,立意不清晰。 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未能完全理解材料内涵,观点大致成立,思路基本清晰,结构基本完整,说理不恰当。
三等下 25分 貌合神离。 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 对材料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写作水平较差。
四 等 卷 20分 及以下 自说自话。 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 全然不顾材料和提示语要求,写作水平差。
(三)评分提示
1.考生能围绕自己对 “冲刀、切刀、布白”的理解,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视为符合题意,赋分不低于40分。
2.全文平均用力、缺少中心,或空洞谈“布白”、“冲刀”、“切刀”,原则上不超过35分。
3. 全文完全脱离“布白”、 “冲刀”、“切刀”的话题,最高不超过25分。
5.对角度精当、见解独特、思想深刻、结构精巧、有文采、有意蕴的作文,应敢打高分。
6.为增强卷面美感,本次阅卷设计了卷面书写分,希引起考生重视。
(四)个案处理
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0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
2.写成其他文体的,一律按偏题处理处理。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 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 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5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5.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 分,扣满5分为止。
6.不写作文题目的,扣5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