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11 17:3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内廷外朝
左祖右社
中轴对称
王者居中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壹 从“共主”到“独主”
——原始民主向王权专制的过渡
贰 从“宰相”到“阁臣”
——古代中国行政中枢的嬗变
叁 从“分封”到“行省”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的演进
因事而设 因时而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特点?
历史悠久
体系完备
多有创新
影响深远
民主传统、行省制
三省六部制等
五千年传承
从中央到地方
“王”
从“共主”到“独主”
——原始民主向王权专制
的过渡
“皇”
姬延
赧,惭愧
债台高筑
一、王位继承的演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是谓小康。
大同社会:伟大而美好的原则通行的时代。
小康社会:虽然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但他们能效法仁爱,讲究礼让,也是面对现实一个值得赞颂的时代。
1、“大同”社会指什么时代?
2、“小康”社会始于哪位统治者?
进步还是倒退?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大人世及以为礼”
两个代替
史料实证:
哪个更可信?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一》
“禹荐益,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 ——《孟子·万章上》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伯益禅位于启
启夺伯益之位
伯益夺启之位
有待进一步考证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B
父子是两代,兄弟是一代
所以,西周多是父死子继
即嫡长子继承制。
天生民而立之君,有君而为之贰,勿使过度。 《左传》
上天为民众设立君主,又为君主设置了辅佐,让君主行事不要过度。
原始民主传统
神权色彩浓厚
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
“(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史记》
二、从王制到帝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下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先秦至秦朝
从王制到帝制
两汉至明清
帝制时代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
周秦之变
甲骨文宰,祭祀时宰杀牺牲的家奴。秦统一后,化国为家,家奴变成国家政治领袖。
从“宰相”
到“阁臣”
——古代中国行政中枢
的嬗变
宋太祖赵匡胤,由于与宰相交流频繁,废除了持续千年的坐论之礼 。
清雍正设立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后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
中国古代行政中枢的
演变及特点?
从独相到群相
从实位到虚位
从外朝到内朝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转移或分割)直至取消
一、秦朝:三公九卿——相权确立
三公九卿制如何加强皇权?
产生方式?三公关系?九卿主要职责?
由皇帝任命。
互不相属又互相牵制。
为皇室服务。
书同文,仅是统一文字?
规范、高效
二、两汉:中外朝制——相权转移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皇 帝
尚书台
三公
尚书令


侍郎


御史大夫


西汉:中外朝制度
东汉:增设尚书台
猜一猜:哪些是行政中枢?
三、隋唐两宋: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相权分割
1、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2、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3、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4、协商政务,减少失误。
官僚政治的成熟?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监察
度支
盐铁
户部
中书门下(政事堂)
参知政事
枢密院
三衙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君弱臣强
四、元朝:一省制——相权反弹
元朝疆域辽阔,政事繁多,为提高行政效率,改三省为一省。
原因?
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
五、明清:内阁、军机处——相权终结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清史稿》
行政中枢?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转移或分割)直至取消
六、行政中枢如何演变?
因事而设,因时而变
行政中枢演变的
特点?
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之间,力求平衡。
行政中枢演变的
趋势?
(2020·全国Ⅲ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A
古代西方分裂是主旋律
古代中国统一是主旋律,原因?
从“分封”
到“行省”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
的演进
民族融合的趋势、经济发展的需要、
大一统思想的作用、
地方治理的完善……
一、从内外服制到分封制
松散
独立性
是进步;都未中央集权
二、从郡县制到道路制再到行省制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秦 郡(太守) 县、道
汉 郡、王国 县、道、侯国
魏晋南北朝 州 郡、王国 县、国
隋、唐前期 州(郡) 县
唐后期、五代 道(方镇) 州、府 县
辽 道 府、州 县
宋、金 路 府、州、军、监 县
元 省 路、府、州 县
明 布政使司(省) 府、州 县
清 省 府 县、州、厅
民国初年 省 道 县、设治局
沿袭中变革
整体趋势?
控制不断加强
下稳上动
(2022·全国甲卷·25)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C
朝代 地方制度(措施) 对中央集权影响
秦 郡县制 加 强
汉初 郡国并行 削 弱
武帝 推恩令,刺史制 加 强
唐 节度使, 发展为藩镇割据 削 弱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三冗; 积贫积弱
元 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 加强,省制开端
明 废行省,设三司 加 强
清 督抚制度 加 强
二、从郡县制到行省制
郡县制如何加强?
垂直、任命
从刺史到州牧,说明?
监察变行政
行省制的大而不专?
掌大权
受节制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西周
春秋战国

西汉
东汉


两宋



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内外服制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中朝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郡、县二级制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总结: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和地方治理的变化
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思考:传统中国政治是君主绝对专制吗?
秦始皇
宋太祖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与上。
上至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祖宗之法。
帝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制度约束,如政事堂附属、谏议系统、廷议制度;
儒家思想,如民本、仁政、德治、天人感应、重史传统
(2022·全国甲卷·27)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
A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本课小结
今日作业:第1课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