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数学
苏教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1章 集合
1.2 子集、全集、补集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新教材新标准)1.2 子集、全集、补集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新教材新标准)1.2 子集、全集、补集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7-12 10:26:51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1.2 子集、全集、补集
第一课时 子集
课标要求 素养要求
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会用三种语言(自然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示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并能进行转换,重点提升数学抽象素养和直观想象素养.
自主梳理
1.子集、真子集
(1)如果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若a∈A,则a∈B),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子集,记为A B或B A.读作“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2)如果A B,并且A≠B,那么集合A称为集合B的真子集,记为A?B或B?A.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2.子集、真子集的性质
(1)任意集合A都是它自身的子集,即A A.
(2)空集是任意一个集合A的子集,即 A;空集是任意一个非空集合B的真子集,即 ?B.
(3)对于集合A,B,C,如果A B,B C,那么A C.
(4)对于集合A,B,C,如果A?B,B?C,那么A?C.
3.用维恩图表示非空集合的基本关系
(1)A B表示为:或
(2)A?B表示为:
(3)A=B表示为:
对子集的理解
A B能否理解为子集A是B中的“部分元素”所组合的集合?
A B不能理解为集合A是B中的“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因为若A= ,则A中不包含任何元素;若A=B,则A中含有B中的所有元素,而此时可以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自主检验
1.思考辨析,判断正误
(1)1 {1,2,3}.(×)
提示 “ ”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元素和集合之间的关系.
(2)任何集合都有子集和真子集.(×)
提示 空集只有子集,没有真子集.
(3)若a∈A,则{a}?A.(×)
提示 也有可能{a}=A.
(4)若A B,且B A,则A=B.(√)
2.已知集合A={-1,0,1},A的子集中,含有元素0的子集共有( )
A.2个 B.4个 C.6个 D.8个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在集合A的子集中,含有元素0的子集有{0},{0,1},{0,-1},{-1,0,1}, 故选B.
3.已知集合A={1,2,3},B={2,3},则( )
A.A=B B.A B C.A?B D.B?A
答案 D
解析 ∵A={1,2,3},B={2,3},∴B A.
又1∈A且1 B,∴B是A的真子集,故选D.
4.已知集合A={-1,3,m},B={3,4},若B A,则实数m=________.
答案 4
解析 ∵B A,∴ 元素3,4必为A中元素,∴m=4.
题型一 集合关系的判断
【例1】 指出下列各对集合之间的关系:
(1)A={-1,1},B={(-1,-1),(-1,1),(1,-1),(1,1)};
(2)A={x|x是等边三角形},B={x|x是等腰三角形};
(3)A={x|-1
(4)M={x|x=2n-1,n∈N*},N={x|x=2n+1,n∈N*}.
解 (1)集合A的元素是数,集合B的元素是有序实数对,故A与B之间无包含关系.
(2)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故A?B.
(3)集合B={x|x<5},用数轴表示集合A,B,如图所示,由图可知A?B.
(4)由列举法知M={1,3,5,7,…},N={3,5,7,9,…},故N?M.
思维升华 判断集合关系的方法
(1)观察法:一一列举观察.
(2)元素特征法:首先确定集合的元素是什么,弄清集合元素的特征,再利用集合元素的特征判断关系.
(3)数形结合法:利用数轴或Venn图.
【训练1】 (1)设集合M={菱形},N={平行四边形},P={四边形},Q={正方形},则这些集合之间的关系为( )
A.P N M Q B.Q M N P
C.P M N Q D.Q N M P
(2)设集合A={0,1},集合B={x|x<2或x>3},则A与B的关系为( )
A.A∈B B.B∈A C.A B D.B A
答案 (1)B (2)C
解析 (1)正方形都是菱形,菱形都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故选B.
(2)∵0<2,∴0∈B.
又∵1<2,∴1∈B.∴A B.
题型二 集合的子集、真子集
【例2】 (1)集合{a,b,c}的所有子集为________________,其中它的真子集有________个.
答案 ,{a},{b},{c},{a,b},{a,c},{b,c},{a,b,c} 7
解析 集合{a,b,c}的子集有: ,{a},{b},{c},{a,b},{a,c},{b,c},{a,b,c},其中,除{a,b,c}外,都是{a,b,c}的真子集,共7个.
(2)写出满足{3,4}?P {0,1,2,3,4}的所有集合P.
解 由题意知,集合P中一定含有元素3,4,并且是至少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因此所有满足题意的集合P为:{0,3,4},{1,3,4},{2,3,4},{0,1,3,4},{0,2,3,4},{1,2,3,4},{0,1,2,3,4}.
思维升华 1.假设集合A中含有n个元素,则:
(1)A的子集有2n个;
(2)A的非空子集有(2n-1)个;
(3)A的真子集有(2n-1)个;
(4)A的非空真子集有(2n-2)个.
2.求给定集合的子集的两个注意点:
(1)按子集中元素个数的多少,以一定的顺序来写;
(2)在写子集时要注意不要忘记空集和集合本身.
【训练2】 已知集合A={(x,y)|x+y=2,x,y∈N},试写出A的所有子集.
解 ∵A={(x,y)|x+y=2,x,y∈N},∴A={(0,2),(1,1),(2,0)}.
∴A的子集有: ,{(0,2)},{(1,1)},{(2,0)},{(0,2),(1,1)},{(0,2),(2,0)},{(1,1),(2,0)},{(0,2),(1,1),(2,0)}.
题型三 子集关系的应用
【例3】 已知集合A={x|-2≤x≤5},B={x|m+1≤x≤2m-1},若B?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 (1)当B≠ 时,如图所示.
∴或
解这两个不等式组得2≤m≤3.
(2)当B= 时,
由m+1>2m-1,得m<2.
综上可得,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m|m≤3}.
【迁移1】 (变换条件)若本例条件“A={x|-2≤x≤5}”改为“A={x|-2
解 (1)当B= 时,由m+1>2m-1,得m<2.
(2)当B≠ 时,如图所示.
∴解得
即2≤m<3,
综上可得,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m|m<3}.
【迁移2】 (变换条件)若本例条件“B?A”改为“A B”,其他条件不变,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 当A B时,如图所示,此时B≠ .
∴即
∴m∈ ,即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
思维升华 (1)利用数轴处理不等式表示的集合间的关系问题时,可化抽象为直观,要注意端点值的取舍,“含”用实心点表示,“不含”用空心点表示.
(2)涉及到“A B”或“A?B且B≠ ”的问题,一定要分A= 和A≠ 两种情况讨论,不要忽视空集的情况.
【训练3】 已知集合A={x|1≤x≤2},集合B={x|1≤x≤a,a≥1}.
(1)若A?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B 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 (1)若A?B,由图可知a>2.
∴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a>2}.
(2)若B A,由图可知1≤a≤2.
∴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1≤a≤2}.
1.理清3个概念
(1)子集;(2)真子集;(3)空集.
2.掌握3种方法
(1)会判断两集合的关系,当所给的集合是与不等式有关的无限集时,常借助数轴,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判断.
(2)会求子集、真子集的个数问题.
(3)对于用不等式给出的集合,已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求相关参数范围时,常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借助数轴.
3.注意2个易错点
(1)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当集合中含有字母参数时,一般需要分类讨论.
一、选择题
1.已知集合N={1,3,5},则集合N的真子集个数为( )
A.5 B.6 C.7 D.8
答案 C
解析 集合N的真子集有23-1=7(个).
2.已知集合A={x|x2-1=0},则下列式子:①{1}∈A;②-1 A;③ A;④{1,-1} A.其中表示正确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 B
解析 因为A={x|x2-1=0}={-1,1},所以{1} A,①不正确;-1∈A,
②不正确;
A,符合子集的定义,所以③正确;
{-1,1} A,符合子集的定义,所以④正确.
综上可知,正确的式子有2个.
3.已知集合A={x|0
A.A∈B B.A?B C.B?A D.B A
答案 B
解析 由数轴易知A中元素都属于B,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如-2 A,故有A?B.
4.(多选题)设集合A={x|x2+x-6=0},B={x|mx+1=0},则满足B A的实数m的值可以为( )
A. B.- C. D.0
答案 ABD
解析 ∵A={x|x2+x-6=0}={-3,2},又∵B A,∴当m=0时,mx+1=0无解,故B= ,满足条件;若B≠ ,则B={-3}或B={2},即m=或m=
-,故满足条件的实数m∈.
5.已知集合A={x∈Z|(x-1)(x+2)<0},则集合A的一个真子集为( )
A.{x|-2
C.{0} D.{ }
答案 C
解析 A={x∈Z|(x-1)(x+2)<0}={-1,0},所以A的真子集为 ,{0},{-1},故选C.
二、填空题
6.集合A={x|ax-3=0,a∈Z},若A?N*,则实数a的所有取值组成的集合为________.
答案 {0,1,3}
解析 当a=0时,A= ,满足题意;当a≠0时,x=∈N*,则a=1或a=3.
7.已知集合A={x∈R|x2+x=0},则集合A=________.若集合B满足{0}?B A,则集合B=________.
答案 {-1,0} {-1,0}
解析 ∵解方程x2+x=0,得x=-1或x=0,∴集合A={x∈R|x2+x=0}=
{-1,0}.又{0}?B A,∴B={-1,0}.
8.设A={x|2
答案 {a|3≤a≤4}
解析 因为B?A,又B≠ ,所以或
所以3≤a≤4,即a的取值范围是{a|3≤a≤4}.
三、解答题
9.判断下列集合间的关系:
(1)A={x|x-3>2},B={x|2x-5≥0};
(2)A={x∈Z|-1≤x<3},B={x|x=|y|,y∈A}.
解 (1)因为A={x|x-3>2}={x|x>5},B={x|2x-5≥0}=,所以可利用数轴判断A,B的关系.如图所示,A?B.
(2)因为A={x∈Z|-1≤x<3}={-1,0,1,2},B={x|x=|y|,y∈A},所以B={0,1,2},所以B?A.
10.已知A={x∈R|x<-2或x>3},B={x∈R|a≤x≤2a-1},若B 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 由题意知B的可能情况有B≠ 和B= 两种.
①当B≠ 时,∵B A,
∴或,解得a>3.
②当B= 时,由a>2a-1,解得a<1.
综上可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a<1或a>3}.
11.若集合A={x|x=2k+1,k∈Z},B={x|x=2k-1,k∈Z},C={x|x=4k-1,k∈Z},则A,B,C的关系是( )
A.C?A=B B.A C B
C.A=B?C D.B A C
答案 A
解析 ∵A={x|x=2(k+1)-1,k∈Z},B={x|x=2k-1,k∈Z},C={x|x=2×2k-1,k∈Z},∴C?A=B,故选A.
12.若集合A={x|ax2+2x+1=0,x∈R}至多有一个真子集,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 ①当A无真子集时,A= ,即方程ax2+2x+1=0无实根,所以所以a>1.
②当A只有一个真子集时,A为单元素集,这时有两种情况:
当a=0时,方程化为2x+1=0,
解得x=-,符合题意;
当a≠0时,由Δ=4-4a=0,
解得a=1.
综上,当集合A至多有一个真子集时,a的取值范围是{a|a=0或a≥1}.
13.已知集合M={x|x2+2x-a=0}.
(1)若 ?M,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若N={x|x2+x=0}且M N,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 (1)由题意得方程x2+2x-a=0有实数解,
∴Δ=22-4·(-a)≥0,得a≥-1,
∴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a≥-1}.
(2)∵N={x|x2+x=0}={0,-1},且M N,
∴当M= 时,Δ=22-4·(-a)<0,得a<-1;
当M≠ 时,
i)当Δ=0时,a=-1,
此时M={-1},满足M N,符合题意.
ii)当Δ>0时,a>-1,M中有两个元素,
若M N,则M=N,从而无解.
综上,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a≤-1}.
14.已知三个集合A={x|x2-3x+2=0},B={x|x2-ax+(a-1)=0},C={x|x2-bx+2=0},同时满足B?A,C A的实数a,b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a,b所有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A={x|x2-3x+2=0}={1,2}.
∵B={x|x2-ax+(a-1)=0}={x|(x-1)[x-(a-1)]=0},∴1∈B.
又∵B?A,∴a-1=1,即a=2.
∵C={x|x2-bx+2=0},且C A,
∴C= 或{1}或{2}或{1,2}.
当C={1,2}时,b=3;
当C={1}或{2}时,Δ=b2-8=0,
即b=±2,此时x=±(舍去);
当C= 时,Δ=b2-8<0,
即-2
综上可知,存在a=2,b=3或-2
课标要求 素养要求
1.理解全集、补集的概念.2.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学会运用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自然语言表达全集、补集及相互转换.培养数学抽象素养和数学运算素养.
自主梳理
1.全集
如果一个集合包含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全集通常记作U.
2.补集
设A S,由S中不属于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的子集A的补集,记为 SA(读作“A在S中的补集”),即 SA={x|x∈S且x A}.
对全集和补集的理解
(1)全集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因所研究问题而异.
(2)补集是相对全集而言的,二者缺一不可.
自主检验
1.思考辨析,判断正误
(1)全集一定是实数集R.(×)
提示 全集是一个相对概念,因研究问题的不同而变化.
(2)存在x0∈U,x0 A,且x0 UA.(×)
提示 要么x0∈A,要么x0∈ UA,且有且只有一个成立.
(3)设集合A={1,2},相对于集合M={0,1,2,3},N={1,2,3},则 MA= NA.(×)
提示 MA={0,3}, NA={3},∴ MA≠ NA.
(4)一个集合的补集一定含有元素.(×)
提示 全集的补集是空集,此时就没有元素.
2.若全集U=R,集合A={x|x≥1},则 UA=________.
答案 {x|x<1}
解析 由补集的定义,结合数轴可得 UA={x|x<1}.
3.已知全集U={x|x≥-3},集合A={x|-3
A.{x|x≤-3或x>4} B.{x|x>4}
C.{x|x=-3或x>4} D.{x|x≥4}
答案 C
解析 借助数轴得 UA={x|x=-3或x>4}.
4.已知集合A={3,4,m},集合B={3,4},若 AB={5},则实数m=________.
答案 5
解析 ∵ AB={5},∴5∈A,∴m=5.
题型一 简单的补集运算
【例1】 (1)设集合U=R,M={x|x>2或x<-2},则 UM=( )
A.{x|-2≤x≤2} B.{x|-2
C.{x|x<-2或x>2} D.{x|x≤-2或x≥2}
(2)已知全集为U,集合A={1,3,5,7}, UA={2,4,6}, UB={1,4,6},则集合B=________.
答案 (1)A (2){2,3,5,7}
解析 (1)如图,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M,可知 UM={x|-2≤x≤2}.
(2)A={1,3,5,7}, UA={2,4,6},则U={1,2,3,4,5,6,7}, UB={1,4,6},∴B={2,3,5,7}.
思维升华 求补集的方法
(1)列举法表示:从全集U中去掉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后,由所有余下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由不等式构成的无限集表示:借助数轴,取全集U中集合A以外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训练1】 (1)设全集U={1,2,3,4,5},集合A={1,2},则 UA=( )
A.{1,2} B.{3,4,5}
C.{1,2,3,4,5} D.
(2)若全集U=R,集合A={x|1
A.{x|x<1或x≥3} B.{x|x≤1或x>3}
C.{x|x<1或x>3} D.{x|x≤1或x≥3}
答案 (1)B (2)B
解析 (1)∵U={1,2,3,4,5},A={1,2},∴ UA={3,4,5}.
(2)U=R, UA={x|x≤1或x>3}.
题型二 由全集与补集的关系求参数
【例2】 设全集U={3,6,m2-m-1},A={|3-2m|,6}, UA={5},求实数m.
解 ∵ UA={5},∴5∈U且|3-2m|=3,
即
由m2-m-1=5,得m2-m-6=0,
∴m=-2或m=3.
由|3-2m|=3,得m=0或m=3.
∴m=3.
思维升华 集合A与 UA中没有公共元素;若集合中元素个数有限时,可利用补集定义并结合Venn图求解,若集合中元素有无限个时,可利用数轴分析法求参数.
【训练2】 (1)设全集U={1,3,5,7},集合M={1,|a-5|}, UM={5,7},则实数a的值为________.
(2)设U=R,A={x|a≤x≤b},若 UA={x|x<3或x>4},则a+b=________.
答案 (1)2或8 (2)7
解析 (1)由U={1,3,5,7},M={1,|a-5|}, UM={5,7}知M={1,3}.
∴|a-5|=3,∴a=8或2.
(2)∵U=R,A={x|a≤x≤b},∴ UA={x|x
b}.又∵ UA={x|x<3或x>4},∴a=3,b=4,a+b=7.
题型三 补集与集合关系的综合应用
【例3】 已知集合A={x|2a-2
解 RB={x|x≤1或x≥2}≠ .∵A? RB,
∴分A= 和A≠ 两种情况讨论.
①若A= ,此时有2a-2≥a,∴a≥2.
②若A≠ ,则有或∴a≤1.
综上所述,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a≤1或a≥2}.
思维升华 如果所给集合是无限集,一般用数轴分析法求出其补集,要注意端点的取舍;结合两集合的子集、真子集关系,要注意分空集与非空集合两种情况讨论.
【训练3】 已知全集U=R,集合A={x|-2≤x≤5},B={x|a+1≤x≤2a-1},且A U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 若B= ,则a+1>2a-1,即a<2时,此时 UB=R,所以A UB.
若B≠ ,则a+1≤2a-1,即a≥2时,
此时 UB={x|x
2a-1},
又A UB,所以a+1>5或2a-1<-2,所以a>4或a<-(舍去).
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a<2或a>4}.
1.理解2个概念——全集、补集
(1)补集是相对于全集而言的,它与全集不可分割.一方面,若没有定义全集,则不存在补集的说法;另一方面,补集的元素逃不出全集的范围.
(2)补集既是集合之间的一种关系,同时也是集合之间的一种运算.求集合A的补集的前提是A为全集U的子集,随着所选全集的不同,得到的补集也是不同的.
2.掌握1个策略——正难则反
补集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为我们研究问题开辟了新思想,在正向思维受阻时,改用逆向思维,如若直接求A困难,则使用“正难则反”策略,先求 UA,再由 U( UA)=A求A.
一、选择题
1.已知全集U={x|-1≤x≤5,x∈Z},集合A={x|0≤x<3,x∈N},则 UA=( )
A.{x|-1≤x<0或3
B.{x|-1≤x<0或3≤x≤5}
C.{-1,3,4,5}
D.{3,4,5}
答案 C
解析 U={x|-1≤x≤5,x∈Z}={-1,0,1,2,3,4,5},A={x|0≤x<3,x∈N}={0,1,2},∴ UA={-1,3,4,5}.
2.(多选题)已知全集U=R,集合A={x|1≤x≤3或4<x<6},集合B={x|2≤x<5},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UA={x|x<1或3<x≤4或x≥6}
B. UB={x|x<2或x≥5}
C. UA UB
D. UB UA
答案 AB
解析 由补集的定义知A,B正确;由子集的定义知C,D都不正确.
3.已知全集U={1,2,a2-2a+3},A={1,a}, UA={3},则实数a等于( )
A.0或2 B.0 C.1或2 D.2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知则a=2.
4.若全集U={0,1,2,3,4,5},且 UA={x∈N*|1≤x≤3},则集合A的真子集共有( )
A.3个 B.4个 C.7个 D.8个
答案 C
解析 UA={x∈N*|1≤x≤3}={1,2,3},
∴A={0,4,5},∴集合A的真子集共有23-1=7(个).
5.设全集U=R,集合A={x|x<0,或x≥1},B={x|x≥a},若 UA UB,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A.{a|a>1} B.{a|a≥1}
C.{a|a<1} D.{a|a≤1}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知 UA={x|0≤x<1}, UB={x|x
画出数轴并表示出 UA与 UB.
因为 UA UB,
所以结合数轴可得a≥1.
二、填空题
6.设U={0,1,2,3},A={x|x2+mx=0},若 UA={1,2},则实数m=________.
答案 -3
解析 ∵ UA={1,2},∴A={0,3},∴0,3是方程x2+mx=0的两个根,∴m=-3.
7.已知全集U=R,A={x|1≤x
答案 2
解析 因为 UA={x|x<1或x≥2},
所以A={x|1≤x<2}.所以b=2.
8.若集合A={x|-1≤x<1},当S=R时, SA=________;当S={x|-4≤x≤1}时, SA=________.
答案 {x|x<-1或x≥1} {x|-4≤x<-1或x=1}
解析 ∵A={x|-1≤x<1},
∴S=R时, SA={x|x<-1或x≥1};
S={x|-4≤x≤1}时, SA={x|-4≤x<-1或x=1}.
三、解答题
9.(1)设U={x|x是小于9的正整数},A={1,2,3},B={3,4,5,6},求 UA和 UB;
(2)U={x|x是三角形},A={x|x是等腰三角形},B={x|x是等边三角形},求 UB和 AB;
(3)U=R,A={x|1
解 (1)根据题意可知,U={1,2,3,4,5,6,7,8},
所以 UA={4,5,6,7,8}, UB={1,2,7,8}.
(2) UB={x|x是三边不都相等的三角形};
AB={x|x是有且仅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3) UA={x|x≤1,或x≥5},A与 UA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如下.
10.已知集合A={x|-1
解 RA={x|x≤-1或x>3}.
当B= 时,即m≥1+3m,得m≤-,满足B RA.
当B≠ 时,要使B RA成立,
则或解得m>3.
综上可知,实数m的取值范围是
.
11.设全集U={1,2,3,4},集合A={x|x2-mx+n=0,x∈U},若 UA={2,3},则m+n=________.
答案 9
解析 因为 UA={2,3},所以A={x|x2-mx+n=0,x∈U}={1,4},即方程x2-mx+n=0的两个实根为1和4,得m=5,n=4,m+n=9.
12.已知全集U=R,集合P={x|x≤0或x≥6},M={x|a
答案 {x|0
解析 ∵全集U=R,∴ UP={x|0
若M= ,即a≥2a+4,解得a≤-4,符合M UP.
若M≠ ,要使M UP,则需解得0≤a≤1.∴a≤-4或0≤a≤1.
13.设全集U=R,M={x|3a
解 UP={x|x<-2,或x>1}.
∵M? UP,
∴分M≠ 和M= 两种情况讨论:
若M= ,则3a≥2a+5,∴a≥5.
若M≠ ,则或
∴a≤-或≤a<5.
综上得a≤-或a≥,
即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14.设全集U=R,集合A={x|x≤2或x≥5}.
(1)求 UA;(2)若B={x|2a-3≤x≤-a}且B U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 (1)由题意 UA={x|2<x<5}.
(2)当B= 时,有-a<2a-3,∴a>1;
当B≠ 时,有∴a∈ .
综上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a|a>1}.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1章 集合
1.1 集合的概念与表示
1.2 子集、全集、补集
1.3 交集、并集
第2章 常用逻辑用语
2.1 命题、定理、定义
2.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冲要条件
2.3 全称量词命题与存在量词命题
第3章 不等式
3.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2 基本不等式
3.3 从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
第4章 指数与对数
4.1 指数
4.2 对数
第5章 函数概念与性质
5.1 函数的概念和图象
5.2 函数的表示方法
5.3 函数的单调性
5.4 函数的奇偶性
第6章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6.1 幂函数
6.2 指数函数
6.3 对数函数
第7章 三角函数
7.1 角与弧度
7.2 三角函数概念
7.3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7.4 三角函数应用
第8章 函数应用
8.1 二分法与求方程近似解
8.2 函数与数学模型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