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赤壁赋》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粤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此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识记和理解文言词语、句式,揣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体会骈散相宜的结构之美,提高阅读古文散文的能力。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阐述哲理。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此《赤壁赋》是本单元的重点讲读课文之一,它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重点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能对他们起到良好的教育和启发作用。以《赤壁赋》为载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字词及句式,通过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分析文赋的内容,提高学生阅读及赏析古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并结合课文注释,提高学生朗读古文及把握文章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他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导入
?
?
二、作家作品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主要作品:《东坡集》、《东坡乐府》
2、与苏轼有关的合称:(1)三苏:苏洵(父)、苏轼、苏辙(弟)
(2)宋四家(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3)苏辛:苏轼与辛弃疾—他们皆是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
(4)唐宋八大家(散文):韩愈、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3、散文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
?
?
?
抄写在书本显眼处?
?
??
文学常识,必须识记
了解本文体裁
?
?三、整体把握
?
1、研习第一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
(1)本段的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笔法,如一首诗歌前的小序。
第二层,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是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三层,第五—七句,先写景后叙事,是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明确: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 然物外的境界。
(3)本段的感彩如何?
明确:以喜悦为主。
2、研习第二段
疏通文字后提问:
(1)本段可分几层?
明确:
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作者的歌声。
第二层写客人的箫声。
(2)本段刻画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本段刻画了一个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3)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4)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5)本段的“悲”从何体现?
明确: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
?
?
?
?能够清晰回答
?
?
?
?
?本文较易理解,感情明显
?
?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
?
?
(6)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明确: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7)本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转折过渡。
?3、研习第三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
(1) 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
(2)本段的感彩如何?
明确:悲伤。
(3)“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
明确:“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 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就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到这样的苦闷和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上也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4、研习第四段
疏通文字之后提问:
(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彩如何?
明确:本段的感彩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明确: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
?
?
?
?
?
?
?
?
?
?
?
四、合作探究
5、?研习第五段
疏通文字后提问:
(1)本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本段感彩是“喜”。照应了开头飘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这种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1、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客人一曲洞箫,“倚船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
第3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波澜。
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辽阔而祥和地汇入大海。
总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
?
?
?
?
?
?
?
?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
?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
?
?
?2、就文章的构思,表达方式或语言特点作个性化鉴赏。
提示: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江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笔下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作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再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名家点评示例: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也。” 。”(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
?
?
?
?
?
?
?
?
?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
?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第一段:夜游之乐---
美事: 美景: 美感:
第二段:主客异现---
主人:乐甚、歌之、美梦
客人:呜然、舞蛟、泣妇
第三段:乐极生悲---
生活空虚 生命短暂 欢乐难久
第四段:因悲生悟---
变换角度 摒弃贪欲 及时行乐
第五段:随遇而安----
嬉笑、不知
?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
古文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不易理解,上课期间学生比较认真,精神集中、认真做笔记、踊跃回答问题,教学效果较好
教学反思
本课教师讲解比较透彻,脉络清晰,但是学生对于古文的积极性还是不高,没有熟练的掌握好方法,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文言实词、虚词,词汇量大,不易掌握,本篇文章较长,背诵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