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教材
分析教学
目标
教学
过程
教法
学法学情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材分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必修Ⅰ第三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中的一篇文章 。 自然是美的源泉,人类徜徉其中,感悟、思考,在大自然中得到了人生最惬意的享受。《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西山之怪特美和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相互映照,作者的“情”和西山的“景”完全融为一体。文章结构跌宕起伏,浑然天成。教材
分析教学
目标
教学
过程
教法
学法学情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
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学生学习文
言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因此,在学习本文时,文言
知识积累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学习的方式在课
前完成,尊重学生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质
疑探究的精神。同时,在教学时注意调动其知识储
备,拓宽视野,激发兴趣。
教材
分析教学
目标
教学
过程
教法
学法学情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通过自习和课前活动完成 老师进行方法指导)
②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领会文章情景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采用朗读-质疑-品味-探究的教学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精神世界与自然的和谐交融。2、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品味文章,结合文眼“始得”二字把握全文结构脉络和情感脉络, 领会作品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教材
分析教学
目标
教学
过程
教法
学法学情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对于文言教学来说,“教
有千法,朗读为本”。本文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点
拨法和设问法。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
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本文
主要是自读法、质疑法、和探讨品味法。教材
分析教学
目标
教学
过程
教法
学法学情分析始得西山宴游记学生诵读文章、疏通文意工作在课前或早自习课上通过自主学
习和小组交流学习的方式完成。在此过程中,老师进行方法点
拨。
指导1 朗读要诀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读准节奏,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品味感情
指导2 文言学习方法
①利用“猜”“查”“看”的方式疏通文意。
②利用卡片积累词语。教学过程导入文章
宋代禅宗大师有参禅三境界境界之说:看山是山,看
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
水还是水。(老师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谈自己看
法)今天,我们就走进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去品味感受作者眼中、心中的独特的山水。
请学生介绍柳宗元资料。
老师补充:
1、三晋大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汾河水孕育了许多杰出人
物,而柳宗元就是其中有着独特个性的一位。
2、柳宗元参与新政,新政失败,被贬永州。在此,柳宗元品尝到了人生诸多艰辛:身处偏僻荒凉之地,老母去世,小人迫害,无所事事……留给柳宗元的只有无尽的痛苦,他渴望借山水之游来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有了西山之游,于是有了文学史上的一篇佳作,于是有了一段“天人合一”的佳话。诵读思考
点名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同学思考:文题中最
关键的字眼是什么?
就朗读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始得”二字是本文文眼,是贯穿全文的结构脉络和情
感脉络。探究赏析
“始得”二字在全文或明或暗出现几次?请同学找出相
关文字,并体会其中“始得”二字所蕴含的深意。
活动一:比较众山之游与西山之游的区别。
活动二:
随文分析一
品味文章语言与内容情调的结合。示例一:众山之游
用顶真句式,传达“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韵味。而
西山之游,则用短句排比,有急促之势,体现西山对
诗人的吸引力及诗人急切的心情。
(此环节通过师生共同的诵读品味来完成)随文分析二
围绕西山之“特立”。
西山的哪一点吸引了作者?
作者是如何表现西山之高峻雄奇的?(衬托的手法 观
察视角的变化)
为什么西山之高峻雄奇会如此吸引作者?(“然后知
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山与众不同 作者卓尔
不群 山已成为作者独立人格的一种写照。)
(以诵读为主 穿插讨论分析)
回归文眼
“始得”二字蕴含的深意:
第一次发现西山之怪特
第一次享受游山的乐趣
第一次借西山来抒发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
第一次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中,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有
一种知音相见恨晚之感板书设计
始得学生自由自在诵读文章 , 去进一步品味诗人的感情。
作业:扩展语句
此刻,在柳宗元的眼里、心里,西山已不是山,西山
是————————————————————————————————————————————。
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