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教前思考】
《沁园春·长沙》是苏教版的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第一板块“吟诵青春”第一篇课文)的开卷之首,本文在人教版中位置同样如此。由此可见教材编写者对本文教学的期待之大!这也就决定了本文不仅仅是一篇语文课文,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重要的是它将是一个刚刚告别稚气,拥有饱满热情的十六七岁青年在高中和语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像要给别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一样,教师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必须在高中生第一次拥抱语文的同时,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诗歌,享受阅读的快乐,感受青春的激情,拥抱青春!苏教版将之放在“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中去使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理论指导】
新课标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设想】
如何让学生与文本相遇?(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投注真情去阅读?)如何让学生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真正获得由外到内的内心体验,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快乐,从而享受真正的语文学习之乐呢?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合乎语文教学的本质呢?怎样的教学处理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呢?(怎样的教学过程才能更好的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结合呢?)······
所有这些都是在教学之前,深深思考的问题。本文的教学首先必须重视学生的体验,必须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教学目标】
1、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利用诵读的方式,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2、 品味诗歌语言,探究情景关系,赏析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和宏阔的意境,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 懂得“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体会伟人的伟大抱负。
4、 引导学生拓宽学习的层面、调动生活体验,将视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既不断充实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又能从更广阔的领域汲取生命的营养。引导学生完善对青春的思考和认识,能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且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学预备】
1、 诵读——由外到内的活动体验。
诗歌的另一个生命在于诵读。诵读就是读者对诗歌的再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走近文本,走入文本,体悟诗歌,并且由此渐渐地达到了和诗人的共鸣。因此可以说诵读诗歌是学生走入文本的首要准备和必要准备。只有充分的诵读,才能有更深刻的体悟。诵读实际上是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
“吟诵青春”的板块实现一。
在教师的指导下(语音、语调的高低、停连、快慢、轻重),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早读,诵读《沁园春·长沙》,要求能够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避免声、情脱节。
学生刚上高一,学习热情高涨,本课教学也应抓住这样一个契机,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为以后的语文教学诵读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里不解决学生羞涩的问题,有时候我们也是因为提及了太多的“不许”“不能”,反而使得学生总是在规避问题时不知所措,所以我觉得作为第一课的诵读指导必须有专门有效的榜样引导,这个问题的解决放在早读解决。气氛较好。
2、 理解感受——由内而外的活动体验。
“吟诵青春”的板块实现二。
此时,引导学生开口说,动手记,慢慢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的同时,学习倾听,学习辩论。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内心成长和充实;懂得同学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合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的,为课堂的进一步深入探究做好准备。主动学习、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也是开篇之作应该提点学生的
3、 学习资料使用,字词自我检测。
【课 时】1课时
【教学重点】
1、 教师指导学生能够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诵读诗歌,在诵读中体验,能够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2、 品味诗歌语言,探究情景关系,赏析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和宏阔的意境,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3、 懂得“知人论世”的读诗方法,体会伟人的伟大抱负。
4、 引导学生拓宽学习的层面、调动生活体验,将视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既不断充实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又能从更广阔的领域汲取生命的营养,不断完善对青春的思考和认识,能够开始规划人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5、 引导学生开口说,动手记,慢慢养成语文学习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习表达的同时,学习倾听,学习辩论。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内心成长和充实;懂得同学之间的尊重、理解和合作。
【教学难点】
1、 品味诗歌语言,探究情景关系,赏析体会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和宏阔的意境,和诗人年轻时的伟大抱负。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将视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既不断充实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又能从更广阔的领域汲取生命的营养,不断完善对青春的思考和认识,能够开始规划人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问题引领—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诗歌诵读,走入文本,生成课堂问题,鉴赏诗歌上片。
1、 请同学个别朗读。【一次】
2、 集体朗读。【一次】
(因为指导朗诵在先,检查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很快的在体验中,走进文本。唤醒情感的共鸣)
3、 教师质疑,引导启发,师生共鸣齐读,品味诗人的情感。
师:大家在朗诵时,老师能感觉到同学的情感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你们时而豪迈激昂,时而又陷入了沉思,又好像有点忧愁。
师:是这样吗?
(教师不提问,只是引起同学的深层思考,引起学生的疑惑。)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朗读,细腻品味诗人的情感变化。
······师生齐诵······【一次】
师:老师觉得大家豪迈激昂和沉思忧愁的部分在三次的朗读中都没有变化,可见在朗读中大家似乎和作者走得很近,我想这就是共鸣。朗读时达到共鸣的一个重要手段。
诵读体验情况发现思考点,指导鉴赏。
师:请默读你第一次豪迈激昂的朗诵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留下时间,让同学们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请同学站起来谈谈。
生: ······
如果学生能够点出,则教师作结,否则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意象鉴赏。
师:(设计文段形式,帮助学生快速整合诗歌内容,找到诗歌意象。)
请同学们来看——
看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鉴赏。
生:······
师:(小结)诗人看到了万山、层林、碧江——诗人眼中之景。
这在灰色的寒秋,是最耀眼、最让人振奋的色彩,仿佛诗人在那一刻的俯瞰中找寻到了生命的激情。
师:可是诗人不仅仅看到了这些,他又看到了“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诗人的眼中之景,在深秋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自由而又和谐。仿佛他自己也不自觉的受到了一种感染和鼓舞。
因此诗人看到的“景”在诗歌中就充满了“真情”和力量。这就是情景交融。而诗人的眼中之景,就是意象,诗人的豪迈激昂之情正是通过意象来表达出来的。
师:请同学们读上片,再次诗人共鸣。请大家想想上片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请用文学鉴赏的语言写下来。
生:齐诵。上片描写了一幅“辽远壮阔、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师:可是使人有好像有点忧思。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作者陷入忧思。
要是你,你会忧思吗?不会吧?那么你觉得作者忧思什么?
生:······
师:联系毛泽东的生平(1893~1976),和写作背景1925年,你会想到什么?
(小结)1925年中国还处在国民党的统治之下,军阀林立,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恰是美好的景,自由自在的物,反而让毛泽东更深切的感受的人民的辛酸,引起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激发了诗人要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凌云壮志。
引导诗歌鉴赏的方法“知人论世”。“诗言志”。
二、 同学齐诵下片,谈谈你的鉴赏感受。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生:齐诵。
恰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生:自主探究。
师:(小结)
展现了毛泽东等青年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权贵,意气奋发的青春形象。诗歌的文字中充满了豪迈和力量。
师:“曾记否,都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仿佛使人又陷入了沉思,你有什么感想?
生: ·····
师: “浪遏飞舟”不是句号,而是问号。你可以探究一下问句的类型。这是个反问句。浪遏飞舟,遏而不住,表达了诗人无畏的革命豪情。
三、 拓展思考
少年周恩来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青年毛泽东面对旧中国的水深火热书豪情、立壮志;钱学森不理会美国优越的生活,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
美国作家杰西·斯图尔特感慨,过了十七岁,将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奇思妙想。
中国作家张洁说:人要是有期待,就能全力以赴。
你呢,同学?青春是人类生命激情的赞歌。你又怎样斑斓的梦想?你有怎样的人生规划?让我们立志高远,憧憬未来。请你写下你的人生规划,描绘你的人生理想。
【板 书】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凌云壮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景 ············情
(诗中意象) (诗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