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根据给定的信息建立一次函数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2.结合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求解,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从一次函数图像中读取信息。
3.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给定的信息建立一次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一次函数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图像与性质,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如何用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考查用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会出现与图形信息相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将深入研究这一问题。
二.探究新知
例:小明乘汽车从相距90千米的甲地前往乙地送文件,到达乙地停留一段时间后返回甲地。如图是小明与甲地的距离y(千米)与出发时间x(时)之间的函数图象。
(一)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分析:1. 先明确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2.从图中,你还能读出哪些信息?
解:方法一:待定系数法求函数关系式
设OA的函数关系式:y=k1x
把A(1,90)代入得,k1=90
∴OA:y=90x
设BC的函数关系式:y=k2x+b
把B(1.5,90)、C(3,0)代入
得 1.5k2+b=90 解得 k2= -60
3k2+b=0 , b=180
∴BC:y= -60x+180
综上, 90x 0 ≤x ≤1
y= 90 1<x≤1.5
-60x+180 1.5方法二:根据题意直接写出函数关系式
由图可知OA段速度为90÷1=90km/h,
BC段速度为90÷(3-1.5)=60km/h。
由题意得 90x 0 ≤x ≤1
y= 90 1<x≤1.5
90-60(x-1.5)1.5<x ≤3
即 90x 0 ≤x ≤1
y= 90 1<x≤1.5
-60x+180 1.5<x ≤3
小结:
1.在读图的时候,要先明确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并找关键点,领会题目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
2.直线对应一次函数,设y=kx+b;当直线过原点时,对应正比例函数,设y=kx,建立模型,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看图找点,见形想式,建模求解。
3.在路程与时间的函数图像中,速度越快,变化越急,对应直线越陡。反映在函数关系式上,k的绝对值即为小明的速度。
(二)出发多长时间,小明与甲地的距离是72千米?
分析:小明与甲地的距离是72千米,即y=72,代入对应的函数关系式即可。
解:把y=72代入y=90x得,
90x=72,x=0.8
把y=72代入y=-60x+180得,
-60x+180=72,x=1.8
∴出发0.8或1.8小时后,
小明与甲地的距离是72千米。
思考:小明两次经过距甲地72千米处,相隔多长时间?(1.8-0.8=1小时。)
小结:
已知小明的位置,可以确定时间,以及两次经过同一地点相隔的时间。
(3)若小明两次经过同一地点的时间相差1.2小时,求该点与甲地的距离是多少?
方法一:
分析:抓住两次时间相差1.2小时这一特点,设第一次经过时,对应时间为t小时,则第二次经过时,对应时间为(t+1.2)小时。
解:设第一次经过时,对应时间为t小时,
则第二次经过时,对应时间为(t+1.2)小时
把x=t代入y=90x得:y=90t ①
把x=t+1.2代入y=-60x+180得:
y=-60(t+1.2)+180 ②
1 ②联立得: t=0.72
y=64.8
∴该地与甲地的距离为64.8千米。
方法二:(本方法由学生课堂生成,课后补充进教学设计)
分析: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之比等于对应边的比,建立方程,从而求解。用几何知识解决代数问题。
解:设两次经过这一地点,在图像上对应点D、E,
延长OA、CB交于点M,作MG⊥DE于点G,交AB于点F
则AB=1.5-1=0.5,DE=1.2
联立 y=90x 解得 x=1.2
y=-60x+180, y=108
∴M(1.2,108),MF=108-90=18
由题可知△MAB相似于△MDE,
∴ , ,FG=25.2
∴该地与甲地的距离为90-25.2=64.8千米。
方法三:(本方法由学生课堂生成,课后补充进教学设计)
分析:路程一定的情况下,速度与时间成反比。速度比是3:2,时间比是2:3。
解:在路程一定的情况下,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由(1)知DA段与BE段的速度之比为3:2,
∴DA段与BE段的时间之比为2:3
设每一份对应时间为m小时,
则 2m+0.5+3m=1.2
m=0.14
∴t=1-2×0.14=0.72
把t=0.72代入y=90x得,y=64.8
∴该地与甲地的距离为64.8千米。
方法四:
分析: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利用时间差为1.2小时的相等关系,建立方程,从而求解。
解:
由y= 90x1,得x1= y,
由y= - 60x2+180,得x2= - y+3
∵两次经过此地时间相差1.2h,
∴x2- x1=1.2
(- y+3)- y=1.2
y=64.8
∴该地与甲地的距离为64.8千米
小结: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多角度思考,找不同的相等关系,一题多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同一时刻,小华骑摩托车从甲地前往乙地,匀速行驶。若小华出发2小时后与小明相遇,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小华与甲地的距离y2与时间x的函数图象,求出y2与x的函数关系式,及小华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
分析:由小华出发2小时后与小明相遇,及BC段的函数关系式,可以求出相遇点的坐标,从而解决。
解:把x=2代入y=-60x+180得,
y=-60×2+180=60
∴点D的坐标是(2,60)
设y2=k3x,把D(2,60)代入得
2k3=60,k3=30
∴y2=30x
把y2=90代入得,x=3
∴小华从甲地到乙地用了3小时。
小结:
在解题时,可以结合函数图像,找到交点,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数形结合。
(5)在(四)的条件下,经过多长时间,2人相距20千米?
分析:两人相距20千米,可能是小华在前,也可能是小明在前,结合图像分情况讨论。
小结:
结合图像分情况讨论,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的解决问题。注意,如果结果不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要舍去。
3、小结思考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从给定的信息中抽象出一次函数关系;读图找点-见形想式-建模求解。
2.确定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待定系数法、根据题意直接写出函数关系式。
3.已知一个变量求另一个变量。
4.理解交点的意义。
5.数形结合探索解题思路。
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知识解决。
四、课后作业
(六)若小明出发0.5小时后,小华骑摩托车从甲地前往乙地,且小华出发1.5小时后与小明相遇,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小华与甲地的距离y2与时间x的函数图像,并求出经过多长时间,2人相距20千米?
t+1.2
t
EMBED \* MERGEFORMAT
x1
x2
y2(小华)
y1(小明)
D(2,60)
E
y2(小华)
y1(小明)
D(2,60)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