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检测试卷(3)新人教(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 基因的本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章末检测试卷(3)新人教(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 基因的本质(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12 14:0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章末检测试卷(三)
新人教(2019)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基因的本质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促进R型活细菌转化的因子
B.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促成R型细菌向S型细菌转化的物质是DNA
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
D.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可将R型活细菌全部转化为S型活细菌
答案 D
解析 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只能将少数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
2.(2019·山东师大附中高一下期中)对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二者设计思路相似,都是设法将DNA和蛋白质区分开,直接地研究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B.二者都运用了对照的原则,后者巧妙地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C.二者都证明DNA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D.二者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 C
解析 两个实验均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无法证明DNA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C错误。
3.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DNA遗传的
B.侵染过程的“合成”阶段,噬菌体以自身的DNA作为模板,而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
C.为确认蛋白质外壳是否注入细菌体内,可用35S标记噬菌体
D.若用32P对噬菌体双链DNA进行标记,让其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后连续复制n次,则含32P的DNA应占子代DNA总数的1/2n
答案 D
解析 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含32P)只能分配到两个子代DNA中去,所以,复制n次后,含32P的DNA有2个,所占比例为2/2n=1/2n-1,D错误。
4.下图表示某兴趣小组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噬菌体DNA的复制通常发生在噬菌体分裂前的间期
B.b中提取出来的子代噬菌体含35S
C.仅由图中实验即可得出DNA是遗传物质
D.如果搅拌不充分,则离心后b的放射性会增强
答案 D
解析 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增殖,不存在噬菌体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能进入细菌细胞内,因此经过搅拌、离心后,子代噬菌体不含35S,B错误;仅由图中实验不能得出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如果搅拌不充分,则离心后b的放射性会增强,D正确。
5.有a、b两类噬菌体,它们均已被32P或35S中的一种标记过。用a、b噬菌体分别侵染甲、乙两管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内放射性物质的位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结果表明a的蛋白质外壳和b的DNA均有放射性
B.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2P,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5S
C.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可侵入大肠杆菌内
D.伴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将逐渐增强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甲可知,上清液中具有放射性,而沉淀物中没有放射性,说明a标记的是蛋白质外壳,根据题干信息和图乙可知,沉淀物中具有放射性,而上清液中没有放射性,说明b标记的是DNA,A正确;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5S,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2P,B错误;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可侵入大肠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面,C错误;伴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应不变,D错误。
6.(2020·成都龙泉二中模拟)用32P标记S型肺炎链球菌的DNA,35S标记其蛋白质,将其加热致死,并与未标记的R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到活的S型细菌和R型细菌。下列有关元素分布的分析,最可能的情况是(  )
A.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不含35S
B.部分R型细菌含有32P和35S
C.所有S型细菌都含有32P,不含35S
D.所有R型细菌都含有35S,不含32P
答案 A
解析 由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与未标记的R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能进入R型细菌起转化作用的是32P标记的DNA,而失去活性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所以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活细菌将其转化为S型活细菌,因此提取到的活的S型细菌部分含有32P,全部不含35S,故选A。
7.(2020·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月考)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一致的
B.三个实验都用到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C.三个实验都能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D.三个实验所涉及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答案 D
8.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的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B.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DNA和蛋白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C.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用DNA酶处理后的细胞提取物失去了转化活性,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和重建实验中用TMV A的RNA和TMV B的蛋白质重建的病毒感染烟草叶片细胞后,可检测到A型病毒,说明RNA是TMV A的遗传物质
答案 D
解析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利用大肠杆菌内部含有31P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复制合成大量新的DNA,产生子代噬菌体,因此只有少部分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A项错误;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S型细菌DNA作用的结果,B项错误;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用DNA酶处理后的细胞提取物失去了转化活性,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仅凭此组实验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项错误。
9.(2019·山西太原五中期末)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蓝细菌和绿藻都属于真核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均为DNA
B.大肠杆菌的拟核内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为DNA,该DNA分子呈环状
C.HIV所含有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
D.真核细胞内含有的核酸有DNA和RNA,它们都是遗传物质
答案 B
解析 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A项错误;拟核由一个环状的DNA分子组成,该DNA是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B项正确;HIV的遗传物质为RNA,C项错误;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是DNA,D项错误。
10.(2019·东北师大附中期中)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五碳糖是通过氢键连接的
B.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并且游离的磷酸基团位于同一侧
C.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磷酸相连
D.存在于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中的DNA均能够储存遗传信息
答案 D
解析 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的磷酸和五碳糖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的,A项错误;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但游离的磷酸基团不在同一侧,B项错误;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C项错误。
11.(2019·江西南昌二中期中)下图为某双链DNA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若A链中A+T占48%,则B链中A+T占52%
B.④是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A链、B链的方向相反,共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DNA分子中碱基排列在内侧,构成基本骨架
答案 C
解析 若A链中A+T占整个A链分子碱基总量的48%,由于A链与B链是互补的,则B链中A+T也是占B链碱基总量的48%,故A错误;④并不是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只是上一个脱氧核苷酸的磷酸基团与下一个脱氧核苷酸的鸟嘌呤和脱氧核糖相连形成的结构,故B错误;A链从上到下,方向为5′-端到3′-端,B链的方向则恰好相反,每条链5′-端含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故共含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项正确;DNA分子中碱基排列在内侧,A与T配对,C与G配对,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相连,而外侧是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故D项错误。
12.(2020·安徽阜阳三中高一下测试)含15N标记的某双链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对,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的30%;其中的一条链上腺嘌呤有20个,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共有4200种
B.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2∶2∶3∶3
C.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560个
D.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连续复制3次,含15N标记的DNA分子占25%
答案 D
解析 该DNA分子含有200个碱基对,由于碱基比例确定,其碱基排列方式少于4200种,A错误;据题意分析知,该双链DNA中,A和T的个数共为120,C和G的个数共为280,所以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B错误;该DNA分子连续复制2次,需要游离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2-1)×140=420(个),C错误;该DNA分子在14N的培养基上连续复制3次,得到8个DNA分子,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其中只有2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所以含15N标记的DNA分子占25%,D正确。
13.已知A和T间有2个氢键,G和C间有3个氢键,甲DNA分子中有30%的腺嘌呤,乙DNA分子中有30%的鸟嘌呤,对这两个DNA分子结构稳定性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强于乙 B.乙强于甲
C.甲等于乙 D.无法判断
答案 B
14.下列关于“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在对照实验中,对照组中的自变量通常可以用“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进行控制
B.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用蛋白酶、RNA酶、DNA酶等处理细胞提取物体现了“加法原理”
C.“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实验组滴加肝脏研磨液体现了“加法原理”
D.“探究不同酸碱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实验中,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体现了“减法原理”
答案 C
解析 在对照实验中,实验组中的自变量通常可以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进行控制;用蛋白酶、RNA酶、DNA酶等处理细胞提取物,是为了特异性地去除细胞提取物中的蛋白质、RNA、DNA等成分,体现了“减法原理”;“探究不同酸碱度对唾液淀粉酶的影响”实验中,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体现了“加法原理”。
15.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含12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呤有50个。在不含15N的培养基中经过n次复制后,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复制过程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m个,则n、m分别是(  )
A.3、490 B.3、560
C.4、1 050 D.4、1 120
答案 C
解析 DNA复制n次后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不含15N的DNA分子有2n-2个,又因为不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与含15N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所以解得n=4,即DNA复制了4次;由于用15N标记的DNA分子含120个碱基对,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胞嘧啶的个数是120-50=70(个),所以复制过程需要的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70×(24-1)=1 050(个)。
16.正常情况下,DNA分子在细胞内复制时,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而使DNA呈伸展状态,SSB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下列有关推理合理的是(  )
A.SSB是一种解开DNA双螺旋的解旋酶
B.SSB与单链的结合将不利于DNA复制
C.SSB与DNA单链既可结合也可分开
D.SSB与单链的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不是一种解开DNA双螺旋的解旋酶,A错误;SSB与单链的结合利于DNA复制,B错误;SSB是一种DNA结合蛋白,在DNA复制过程中可重复利用,其与单链的结合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错误。
17.将一个用15N标记的DNA放到含14N的培养液中培养,让其连续复制三次,将每次复制产物置于试管内进行离心,图中分别代表复制1次、2次、3次后的分层结果的是(  )
A.c、e、f B.c、e、b
C.a、b、d D.c、a、b
答案 A
解析 由于DNA是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的,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培养,复制1次后,每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离心后对应图中的c;复制2次后,产生4个DNA分子,其中含15N和14N的DNA分子有2个,只含14N的DNA分子有2个,离心后对应图中的e;复制3次后,产生8个DNA分子,其中含15N和14N的DNA分子有2个,只含14N的DNA分子有6个,离心后对应图中的f。故选A。
18.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如果细菌体内的DNA和蛋白质分别含有31P、32S,噬菌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别含有32P、35S,噬菌体DNA在细菌体内复制了三次,那么从细菌体内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和含有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
A.和0 B.和0 C.和1 D.和1
答案 A
解析 由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只有DNA进入细菌体内,蛋白质外壳不进入,所以子代噬菌体中含32P,不含35S。由于噬菌体增殖的原料都是细菌的化学成分,所以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都含有32S。又由于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所以一个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三次后,产生23=8(个)子代噬菌体,因此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综上所述,A正确。
19.有科学家发现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中的磁受体基因,其编码的磁受体蛋白能识别外界磁场并顺应磁场方向排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磁受体基因的骨架是由磷酸和核糖相间排列而成的
B.基因中相邻碱基之间通过一个五碳糖和一个磷酸相连
C.同位素标记该基因中的两条链,经过多次复制,带有标记的DNA分子数目不变
D.磁受体基因复制过程中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
答案 C
解析 磁受体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DNA的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而成的,A错误;基因中相邻碱基之间通过“两个五碳糖和一个磷酸相连”,B错误;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D错误。
20.DNA双螺旋结构是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现已知基因M含有碱基共N个,腺嘌呤n个,具有类似如图的平面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M共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1.5N+n)个氢键
B.如图a可以代表基因M,基因M的等位基因m可以用b表示;a链含有A的比例最多为2n/N
C.基因M为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脂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D.基因M和它的等位基因m含有的碱基数可以不相等
答案 D
解析 基因M的每一条链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由此共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项错误;基因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图中a和b共同组成基因M,B项错误;DNA双螺旋结构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C项错误;基因M和它的等位基因m的碱基数或排列顺序可以不同,D项正确。
21.生长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种水母能发出绿色荧光,这是因为该种水母DNA上有一段长度为5 170个碱基对的片段——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基因实验表明,转入了水母的绿光荧光蛋白基因的转基因鼠,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也能像水母一样发光。这个资料不能表明(  )
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B.基因是DNA上的有一定功能的特异性的碱基排列顺序
C.基因是控制生物体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D.DNA的任意片段都能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控制性状
答案 D
22.将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的蚕豆(2n=12)根尖移入普通培养液(不含放射性元素)中,再让细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根据下图判断,在普通培养液中培养至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标记情况是(  )
A.6个a,6个b B.12个b
C.6个b,6个c D.b+c=12个,但b和c数目不确定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亲代DNA分子双链用3H标记,而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亲代细胞中染色体经过第一次复制后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均有标记,如图a;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均有且只有一条链被标记,该细胞中的染色体再经过第二次复制,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染色单体只有1个染色单体有标记,如图b,因此在普通培养液中培养至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时,细胞中12条染色体上均只有一个染色单体带有标记,B项正确。
23.科学家通过对前列腺癌细胞的研究发现,绿茶中的多酚可减少BCL—XL蛋白的合成,而这种蛋白有抑制癌细胞凋亡的作用。这表明绿茶具有抗癌作用,根本原因是由于绿茶细胞中具有(  )
A.多酚 B.合成多酚的酶的基因
C.BCL—XL蛋白 D.BCL—XL蛋白酶
答案 B
解析 材料指出多酚能抗癌,但多酚不是蛋白质,因而不是由基因直接控制的,所以多酚的合成需要相应的酶催化。
24.经实验测得衣藻DNA在细胞中分布如下:84%在染色体上,14%在叶绿体上,1%在线粒体上,1%游离于细胞质中。这些数据说明(  )
A.衣藻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衣藻DNA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
C.衣藻细胞质中无DNA
D.衣藻染色体由DNA、蛋白质和少量RNA组成
答案 B
解析 由数据可知,染色体是衣藻DNA的主要载体。
25.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基因含多个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基因的特异性
B.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只含一个基因
C.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都是两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
D.原核生物的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答案 A
解析 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在DNA分子结构中,除末端外,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一般都是两个磷酸基团和一个碱基;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6.(10分)(2019·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改编)如图表示课堂上某小组用模型模拟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正确的侵染过程是(用字母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NA复制发生在图中____________(填字母,下同)→____________过程之间,原料由__________提供。
(3)以32P标记的噬菌体为例,搅拌和离心应在图中______(填字母,下同)→______过程之间进行,如果在之前或之后搅拌、离心,可能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以35S标记的噬菌体为例,如果搅拌不充分,可能造成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在一组实验中同时标记①②,能否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为什么?_________。
答案 (1)(a→)d→e→b→f→c(→a) (2)e b 细菌 (3)e f 上清液中具有较强的放射性 (4)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出现放射性 (5)不能。因为同时标记①和②会造成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无法判断遗传物质的成分
解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为吸附(d)→注入(e)→合成(b)→装配(f)→释放(c)。(2)分析题图可知,DNA复制发生在噬菌体将DNA分子注入细菌以后,至b时产生了子代噬菌体的DNA,原料由细菌提供。(3)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搅拌和离心必须在注入之后、新的噬菌体释放之前进行,以确保放射性只在沉淀物中。(4)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如果搅拌不充分,吸附在细菌上的蛋白质外壳将与细菌一起存在于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5)若同时标记DNA和蛋白质,则在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会出现放射性,这样就无法判断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27.(9分)(2019·福建厦门高一下期末)病毒的核酸包括双链DNA、单链DNA、双链RNA、单链RNA等不同类型。某研究小组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新型动物病毒X的核酸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探究病毒X是DNA病毒还是RNA病毒。
①实验思路:设置两组实验,将__________分别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___________(记为甲组)和____________(记为乙组)的培养基中,然后分别接种病毒X。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②预期结果:若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病毒X为DNA病毒;反之为RNA病毒。
(2)对病毒X进行碱基分析,结果如下:
碱基种类 A C G T
碱基比例 36 24 18 22
据上表可判断,病毒X的核酸类型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动物(宿主)细胞 胸腺嘧啶(T) 尿嘧啶(U) ②甲组收集的病毒含有放射性而乙组无放射性 (2)单链DNA 病毒X的核酸含有DNA特有碱基胸腺嘧啶(T),且嘌呤总数不等于嘧啶总数[或腺嘌呤(A)的量不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不等于胞嘧啶(C)的量]
28.(10分)在研究遗传物质的过程中,人们做了很多实验进行探究,包括著名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1)某人曾重复了“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步骤如下。
请分析以下实验并回答问题:
a.将一部分S型细菌加热杀死;
b.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并分为若干组,将菌种分别接种到各组培养基上(接种的菌种见图中文字所示);
c.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①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时,除加入适当比例的水和琼脂外,还必须加入一定量的无机盐、氮源、有机物、生长因子等,并调整pH。
②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___________这三组。
③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请利用DNA酶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①实验方案设计:
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
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将其均分为三份,标为A、B、C,分别做如下处理。
组合编号 A B C
处理 不加任何提取物 g.________ h.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②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通过设计的实验,还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②1、2、3
③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2)①第二步:g.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
h.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
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
②A、C组中未出现S型细菌,只有B组中出现S型细菌;说明DNA分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③DNA结构要保持完整,才能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解析 (1)②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2、3组,第4组是实验组。③本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S型细菌中的某种物质(转化因子)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2)①第二步:在B组中加入提取出的S型细菌的DNA;在C组中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②由于A中没有加任何提取物,C中的DNA分子被水解,所以A、C组中未出现S型细菌;由于B组中加入了提取出的S型细菌的DNA和活的R型细菌,所以B组培养基中出现S型细菌。③由于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所以DNA分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NA结构要保持完整才能完成此转化过程。
29.(12分)将蚕豆幼苗放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即3H-T,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成分)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使染色体带有放射性,培养过程如图甲。随后,将幼苗转移到普通培养基(1H-T)中培养一段时间,图乙是跟踪检测根尖细胞部分染色体某时期变化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完成图甲的培养过程,核DNA至少经过________次复制。若某核DNA含有900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则第3次复制需要________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2)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图乙的B过程发生的时期是________;此过程产生的两条染色体中,含3H的DNA单链占全部单链的比值为________。
(3)图乙中________(填“A”或“B”)阶段发生DNA的半保留复制,出现相应实验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 3 600 (2)有丝分裂后期 1/4 (3)A 开始时染色体中的DNA含有一条3H-T链和一条1H-T链,A过程进行半保留复制,使所形成的两条染色单体中,一条有放射性,一条无放射性
解析 (1)甲图表示将不含放射性的DNA放在含有3H-T的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产生了两条链都具有放射性的DNA分子;由于DNA分子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一次复制形成的两个DNA分子都只有一条链含有放射性,第二次复制形成的四个DNA分子中有两个DNA分子的双链都具有放射性。故完成图甲的培养过程,核DNA至少经过2次复制。已知某核DNA含有900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由A=T可知,该DNA含有900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则第3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3-1×900=3 600(个)。(2)图乙中A过程表示染色体的复制,B过程表示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幼苗的根尖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故图乙的B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B过程产生的两条染色体共有2个DNA分子,即4条DNA单链,2条染色体中有1条染色体有放射性,1条染色体无放射性,因为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故有放射性的染色体中,只有1条DNA单链有放射性,故含3H的DNA单链占全部单链的比值为1/4。
30.(9分)据图回答问题:
————
(1)1个A含有________个B分子。
(2)C在A上一般呈___________,C通常是___________的DNA片段,每个B上有许多个________(填字母,下同)。
(3)每个C中可以含成百上千个________,________的排列顺序代表着E。
(4)生物的性状遗传主要是通过B上的__________传递给后代的,实际上是通过__________的排列顺序来传递________的。
答案 (1)1个或2 (2)线性排列 有遗传效应 C (3)D D (4)C D E
解析 (1)1条染色体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2)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般呈线性排列,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DNA上有许多个基因。(3)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4)性状的遗传主要是通过基因的遗传来完成的,实际上是通过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来传递遗传信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