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专项复习之关键词:支架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作文专项复习之关键词:支架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2 05:2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高考作文关键词:支架
鱼骨图
阐释性支架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对有的人来说,空白就是一无所有;
对有的人来说,空白意味着更多可能。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
利用“鱼骨图”进行概念分析
利用“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
利用“鱼骨图”进行条件分析
利用“鱼骨图”进行阐释分析
绘繁华于素底,响惊雷于无声
三(1)余晨易
面对空白,有的人“茫然不知身何处”,在熊培云所说的“矫揉造作的绝望”中无动于衷;有的人处变不惊,怀着《诗经》中“素以为绚兮”的信念努力生存。“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空白看似一无所有,但也许它只是在等你执笔,写下无限可能。
空白可以是物质上的匮乏,是马云被酒店拒绝录用,蹬三轮给杂志送书的生活;空白亦可以是精神上的空虚,是上个世纪初期人们麻木不仁的悲哀。叔本华曾说:“人之所以活得苦闷,一是物质匮乏,二是精神空虚。”对于那些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来说,物质生活上的空白往往是暂时的,而对于精神空虚的人来说,这种空白往往是不可改变的。因为对于前者,空白意味着摒弃世俗的观念,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而其思想便可带着他更好的开始。而对于后者,空白只是意味着一无所有,在这样的惶惶中,后者只能一事无成。
乔布斯曾被未婚先孕的大学生妈妈遗弃,在大学时休学,后来跑到印度学禅修,天天吃素。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与同伴开发个人电脑,创建了苹果电脑公司,最后达到了许多人望尘莫及的高度。他曾说过:“我跟着我的直觉和好奇心走,而其中遇到的很多东西,此后都被证明它们是无价的。”不难看出,正是凭借着精神的丰富,他在不曾取悦他的空白中绘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空白的生活中,不空白的精神显得更加重要。
绘繁华于素底,响惊雷于无声。面对空白,我们须有敢于开拓的信念,亦要有敢于面对失败的勇气。凡此种种,都可以归结到一个有思想的灵魂,一个价值观上的自由。而在这种不空虚的灵魂的影响下,我们才能透过空白的表面,看到隐于其下的各种机会,进而改变自己空白的物质生活。
但是,纵然深知物质上的匮乏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灵魂上的空虚,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社会,一个在物质上充盈的人往往有了更多的接受教育、开拓眼界的机会。而相比之下,一个物质上匮乏的农村孩子缺少这样的机会,因而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心灵层面的发展。正因如此,在生活空白、精神空虚的双重压迫下,现如今的人们越来越难仅凭借内心自然发展处的思想来改变自己空白的生活。一个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人改变自己逆境也常常成为了一句空谈。从这个意义上说,优越的社会环境也是转化空白为丰富可能的必要条件。
乔布斯曾说:“你须寻得所爱。”不管怎样,对于生活的空白,我们永远不能自暴自弃,无动于衷,进而麻木不仁;而是应该怀着有志之心,用充实的灵魂去把握空白之下的可能,而这大概是空白的价值所在。
相信,拥有丰富灵魂的你我都能执笔,绘繁华于素底,响惊雷于无声。
思维导图
阐释性对比支架
阅读下面的材料,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
——复旦附中王召强拟题
正反对比结构思维导图
步骤一 提取关键词 不引导、不跟随 独立人格与平等精神
步骤二 辨析关键词 人格平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步骤三 形成主张 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个体的社交需求
步骤四 反面论证 引导与跟随的危害 引导容易误导,导致个人崇拜
跟随容易盲从,导致乌合之众
步骤五 正面论证 独立人格的正面意义 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通往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步骤六 措施分析 走出平庸之恶 培养自我的独立意识
独立思考与相互尊重
曹嘉依(上海复旦附中)
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阿尔贝·加缪曾经说:“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如其所言,我们不应该试图左右别人的道路,亦不该盲目跟从,只有独立地思考,站在与他人平等的角度上相互尊重,才能够摸索出生活、人生的真谛。
如同两位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和加缪,二人原本是好友,却在法国政府殖民与阿尔及利亚人民暴力行为的问题上由于意见相左而分道扬镳。二者的态度则是最理性的做法。不盲目赞同,不控制他人的思想,在自己的道路上走下去,逐渐整理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即使无法同意对方的言论,仍然选择互相尊重。这便是相处间最重要的法则:互相尊重。这亦是走向真理的一条道路:独立自主地思考。
反观现在,由于网络的普及,独立思考不受外界干扰似乎越来越难。总有人为博人眼球而故意歪曲原意混淆视听,他们成了网络假新闻的主要制造者,试图以此左右他人对事件的第一印象以达到自己的盈利目的。
同样也不乏那些被网络上的“大标题”左右思想的人。他们空有一腔热血,却不能做到冷静下来独立思考,只甘愿做站在道德最高点批判一切的“键盘侠”。他们甚至没有了解一件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便听从他人的有意或无意的误导而大肆发表言论,盲目愚昧而不自知。
造成这样的原因便是缺乏思考的习惯,或者只停留在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探求本质。我们阅读,读文学、读历史、读哲学,而不去想文学中作者想要表达的道理,借以揭露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不去想历史中各国之间的分分合合以及时代的多样性;不去思考先哲如罗素、柏拉图他们对于人生的疑问和解密。不思考,对身边事件无法形成理性的认识,便只能盲目地随着他人的言论而发声。
而我们如何做到形成自己的理性看法,深刻地看待身边世界呢?我们广泛地阅读,深入了解哲学家们不同的理论。每一个人都对世界、生命乃至于“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要做的便是在不同的思想中提取自己赞同的部分,继续多角度,多方面建立新的认识。
我们也需要与人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而迸发出新的火花。志趣相投可以继续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亦可以从别人的想法中取长补短,获取新的灵感。即使意见相左也可以相互尊重,不强求别人的赞同,只是纯粹的辩论、争鸣,走在他们的身边,以平等的姿态分享、交流。
像加缪所说,我们不会引路,亦不会盲目跟随,在独立思考的人们身边,相互尊重,交流分享,平等相待,做一个独立自主、深刻思考的人。
语言支架
辨析性支架
2018浙江高考题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有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1.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 明确问题,不得写成诗歌。3. 不得少于800字。4. 不得抄袭、套作。
辨析结构表达
诚然
然而
因此
之所以----是因为------
由此可见
务虚
提到浙江,人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说起浙江,人们总说浙江人务实、精明,浙江商人尤其是温商走遍天下。说话者往往言至于此,还会竖起大拇指以表赞叹,因为我们的经济,我们的发展,我们出了马云和阿里巴巴,出了丁磊和网易,都足以让人击节称赞。
可是,从鲁迅、郁达夫、艾青这一批民国文人后,浙江多久没出过在世界文坛站得住脚的文学家了?
不只浙江,全国皆如此。
不只文学界,整个文艺界、思想界也皆如此。
并非是诟病我们历来的“务实精神”。务实当然是好的,没有务实精神我们出不了马云和丁磊,可我想,也该有点务虚精神了吧?我们崇尚经世致用的思想,然而这种针对思想领域的实用主义哲学发展到过分的程度,就不可避免的会滋生出浓重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即我今天所思想的,都是为取得更大经济效益而服务的。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这种倾向,虽然不会立刻露出其獠牙,但会广泛地影响思想界、文艺界乃至教育界。好比每天吃地沟油,不知不觉就侵蚀腐坏了你的肌体。
此时,务虚作为一种中和剂就该登场了。务虚绝不是无所事事的小资情调,而是拒绝考虑其功利效益前提下的活动。早先雾霾重时,3M公司的口罩卖断货,但其实3M本身实力就足够强大。创立之初创始人威尔逊就设立了一个“无用实验室”,提供资金支持研究员们的古怪点子。这种不计投入产出比的做法无疑说不上务实,可正是这个“无用”的实验室,发明了透明胶,电影机等划时代的产品。按复旦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郁喆隽的话说,“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单通道社会”。每个人都不得不努力向上,不存在向下的通道,向下就是失败,甚至直接被体制性的忽略掉。这种不得不努力的社会底色带着无奈和一丝悲壮,也让实用主义哲学甚至功利主义成为了在这个时代生存的最佳指南。
于是学者们集体地停止了纯粹性的学术探讨,转而专心研究如何迎合大众的口味,出书、演讲、拿奖,赚取名声金钱地位,以成为“成功人士”。这对学术界是致命性的。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阐述他的观点:任何时代下文脉(这里可以解作思想界)为任何力量服务,都会破坏文脉的纯洁性。我虽然不会如此极端,但也认为思想不应完全沦为工具,思想有必要保持自身纯洁性。马克思韦伯在《宗教社会学》里总结中国的儒家学派是积极适应世界的。适应世界就不得不用各式“工具”武装自己。但我想,我们浙江人,也确实应当给自己改造世界的魄力,而务虚,也正是这种改造行为的创造力与驱动力来源。
“干在实处”“经世致用”,都不能说是错误的,这样的传统也早已根深蒂固,但新时代,我们是否可以为我们的浙江精神注入一些新的内涵呢?也只有这样,浙江文化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焕发生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