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2022秋部编版语文
五年级上册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第八单元
26.忆读书(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书和笔,放整齐。
人坐正,专心听。
勤思考,认真记。
猜书名:
图片源自网络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大脑运动操
猜书名:
图片源自网络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大脑运动操
猜书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大脑运动操
图片源自网络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意思。
2. 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
— 冰心
知识点讲解
从文中哪些语句能感受到读书给冰心带来了快乐?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做批注。
知识点讲解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知识点讲解
作者看《三国演义》时,由被动听书到主动读书,“津津有味”“含泪上床”“居然越看越明白”这些词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觉得故事很有趣,对故事着迷,也能体会到读书对作者来说是一种享受。这种精神上的快乐是什么都比不上的。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作者看《三国演义》时,两次把书丢下,最终还是读完了。为什么冰心把书丢下了,过后又捡起来继续读?我们从中感受到作者因为无限期待故事下文,对故事牵肠挂肚才两次打开书来读。我想作者这种独特的快乐也是旁人无法体会的。
知识点讲解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凑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要强多了。
书中的人物形象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能激起我们的各种情感,丰富情感体验,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知识点讲解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作者读《红楼梦》,从一开始的读不太懂,到读多几次后,随着自己生活阅历的增加,对读不懂的地方豁然开朗,读出了书里丰富内涵,内心的喜悦无以复加。
知识点讲解
同学们,读书给你带来的快乐,能结合你的读书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下吗?
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讲解
我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说把“凯”念“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你赞同这种读书方法吗?为什么?
思考:
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讲解
读
书
方
法
一知半解地读
隔段时间读
反复读
挑选读、比较读
知识点讲解
1.《忆读书》的作者是( ),原名( ),她的代表诗集是《 》 。
2.我国的“四大名著”是《 》《 》《 》《 》。
3.“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冰心的其中一种读书方法是( )。
练习与评价
1.《忆读书》的作者是( 冰心 ),原名( 谢婉莹 ),她的代表诗集是《繁星 》。
2.我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 《三国演义》。
3.“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冰心的其中一种读书方法是
( 挑选读、比较读 ) 。
练习与评价
用脑想,用心记
宋代有个读书人叫陈正元,他看书看得特别快,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十分苦恼,怀疑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读上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元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之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性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不能消化书的内容,又不能对重点进行记忆,读书的效果当然很差。
陈正元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完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写了些什么,有几个重点,而且留心把重点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识的人。
源自《阳光学业评价》
拓展阅读
1.根据句子的意思,从文中选出成语填在括号里。
(1)形容阅读的速度很快。( )
(2)一天一天地积累。( )
(3)把枣整个吞下去,没细细辨别是什么味儿。比喻不加分析,思考就接受。( )
2.把文中照应题目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拓展阅读
1.根据句子的意思,从文中选出成语填在括号里。
(1)形容阅读的速度很快。( 一目十行 )
(2)一天一天地积累。 ( 日积月累 )
(3)把枣整个吞下去,没细细辨别是什么味儿。比喻不加分析,思考就接受。 ( 囫囵吞枣 )
拓展阅读
2.把文中照应题目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用脑想,用心记
宋代有个读书人叫陈正元,他看书看得特别快,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使他十分苦恼,怀疑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读书的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读上多遍,总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元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之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记性不好,而是读书的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不能消化书的内容,又不能对重点进行记忆,读书的效果当然很差。
陈正元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完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写了些什么,有几个重点,而且留心把重点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识的人。
拓展阅读
3.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读书不能只图快,而应该重视对书籍
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才能读有所获。
拓展阅读
1.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两则。
2.和家人谈谈你对冰心读书方法的看法。
作业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第八单元
26.忆读书—答疑(第二课时)
有哪些适合小学生的读书方法呢?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
方法一:一知半解地读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后来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方法二:隔段时间读
《红楼梦》是我在十二三岁时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所包含的一个家庭兴亡盛衰的滋味。
方法三:反 复 读
“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
方法四:挑选读、比较读
读完一本书,自己肯定会产生很多好的想法,这时候可以和朋友、同学、老师家人交流读书心得。
推荐方法一:交流沟通法
推荐方法二:计字日诵法
统计一本书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要读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这是一种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
谢 谢 观 看,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