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学习诗歌,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
二、赏析诗歌
三、品味特色
一、整体感知
郭沫若生于四川乐山,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炉中煤》等诗篇。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1892-1978
郭沫若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
写作背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27岁的郭沫若正在日本福冈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浴海》《匪徒颂》《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伟大诗篇,可以说郭沫若是以“诗人”的身份闯进中国新文学文坛的,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些诗歌在形式上,已经彻底突破了旧诗的束缚,创造出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这些诗歌的出现,结束了胡适们的尝试期,为“五四”以后中国新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使得中国新诗彻底摆脱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羁绊。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天狗》,《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他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问题7: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1、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2、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在“五四”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五四”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
闻一多
学习任务一:大声朗读《立》《红》,找出意象,分析意象特点,体会情感。
诗歌 主要意象 意象特点 情感
《立在地球边上》
《红烛》
诗人笔下的红烛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并概括。
要求:
1、自读诗歌,自由概括,3分钟。
2、小组合作,交流完善,3分钟。
红烛
火红赤诚
矛盾煎熬
救赎世人
心急流泪
创造光明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矛盾困惑
自我劝勉
坚定奉献
诗人
托物言志
学习任务一:大声朗读《立》《红》,找出意象,分析意象特点,体会情感。
诗歌 主要意象 意象特点 情感
《立在地球边上》 云海、北冰洋、太平洋 雄伟壮丽 勇敢昂扬、奋发进取的精神,热切向往、执着追求的勇气
《红烛》 红烛 赤城、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赞美
学习任务二:你觉得《立》中作者的怎样做到情感强烈的?
提示:修辞方面、句式方面、标点
参考:(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東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向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首诗的节奏犹如时代的鼓点,急促、紧凑、有力。
(4)诗歌还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5)叹号的使用。
1、李商隐的诗句引出了诗歌歌咏的对象,引出了诗歌的主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缓冲。
2、与结尾的诗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呈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结构美。
3、用李商隐的诗句领导全篇,是诗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
鉴赏文本,把握意象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
1、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本诗结尾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Rhythm哟”,层层推进,构成排比句式。抒情气氛犹如疾风骤雨,犹如火山爆发。置身如此诗境,我们的思想也随着一路狂奔,一路呐喊。
本诗结尾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层层推进,构成排比句式。抒情气氛犹如疾风骤雨,犹如火山爆发。置身如此诗境,我们的思想也随着一路狂奔,一路呐喊。
2、本诗开篇写了自然景色,有什么特征?有何作用?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3、诗中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情感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经过诗人想象的飞腾和感情的灌注,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和人格进行艺术创造,自然形象便浸染着、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自然现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这种在特定环境中强烈、丰富的典型感受便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内容,从而达到对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
4、诗歌的结尾为什么要唱出力的赞歌?
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的歌颂,对充益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我们知道,郭沫若自己的诗歌,无论是从表现反抗破坏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内容上看,从特别发展的想象和激情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丰富多彩的浪漫主义手法上看,或是从他不拘一格、发挥艺术独创性并实现诗体大解放者,都是这种力的艺术的大胆的和富有成效的实践。从这里,也可以看到郭沫若对自己诗歌的崇高美风格的自信和肯定。
5、合作探究:诗人为什么要把诗歌的题目命名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何新意?
通观全诗,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到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的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的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问题7: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问题8:你觉得作者的情感强烈吗?怎样做到的?
提示:修辞方面、句式方面、标点
参考:(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東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向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但是全诗的节奏却非常鲜明,这种内在的旋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这首诗的节奏犹如时代的鼓点,急促、紧凑、有力。
(4)诗歌还运用了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更加形象、感人。
(5)叹号的使用。
青春价值的思考点、意象群、对比的手法、直抒胸臆的表达,完成三节(15行左右)诗歌创作。
实践:新诗写作的模仿与借鉴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