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下册 15.1 《谏太宗十思疏》 课件(共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必修下册 15.1 《谏太宗十思疏》 课件(共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2 07:4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魏 征
鹞[yào]死怀中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掌握特殊文言现象,能疏通文意。
2、梳理文章结构,学习魏征巧妙的劝谏艺术。
3、背诵全文。
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隋末参加瓦岗军,李密败,降唐。归唐后跟随李建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任谏议大夫。曾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参预朝政,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称“诤臣”,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名言。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徵敢于犯颜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作 者
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武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
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后下令修飞仙宫、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可是百姓的“怨嗟之言”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太宗才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背 景
谏 劝谏
太宗 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
十思 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题】
文体常识
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用以给皇帝提建议、献对策、报告情况、说明问题等。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其特点是文辞精炼、简明扼要、逻辑性强。《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讽、谏、谤、讥、说”区别
文体常识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微言讽刺,指责别人的过失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回忆我们学过的古代文体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议论文) 《出师表》《陈情表》
2、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师说》
3、记,包括: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记叙文)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
4、铭,铭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功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陋室铭》
5、序(叙)是一般的序言,放在书的前面;跋则放在书的后面,即后序。 《兰亭集序》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送东阳马生序》
6、赋,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阿房宫赋》
7、论,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重大事件或社会等问题,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六国论》《过秦论》

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止》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思什么?
为什么思?
怎么思?
结果如何?
整体感知
研习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思考: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牢固。
根本:树根. (古义:本义是草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长治久安,一定要厚积他们的道德仁义。
流:江河的流水。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浚(jùn):疏通。
其:代词,他们的。
德义:道德、仁义。
用排比句和比喻,从正面说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十思的出发点.
本句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长治久安,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而:前三个表转折,却。第四个表递进,更。
理:安定(治:治理的好,与“乱”相对,治世)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这里用作谦辞。
于:引出对象,不译。
明哲:明智的人, 形作名。
本句作者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反面设喻,突出“德义”对国君的重要性。连用四个“不”字,最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反问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当:主持,掌管。
神器:帝位。
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域中:天地间。
大:形容词作名词,重位。
极天:天之极处,皇权。
休:喜庆,美善,福禄。(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居安思危: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 。安,危:形作名,处:保持。
以:一是用,行。二同“而”,却
长: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
斯,……者也 :判断句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福禄。(如果)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就(如同)是砍断树根却想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本句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 喻, 从反面提出中心论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排比、比兴
排比、比喻
总结第一段
研习第二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凡百:所有的。
元首:指帝王;
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
景:大,重大。
殷:深切的。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所有帝王,承担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谁不是在深深的忧患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的,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
繁:多。 克:能够。 终:坚持到底。
善始善终:做事有好的开始和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意为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
盖:语气副词,大概。
这几句指出了历代帝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以“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对比,暗示居安思危之重要。
以“岂……乎”的反问,对所述历史事实进行反诘,引出对“取之易”而“守之难”的分析,使论述更深入一层。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夫:位于句首,表原因,因为。
殷忧:深切的忧虑。
以:而,表修饰。
下:指臣民。
既:在…之后。
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则:连词,表顺承,就。
纵情:古,放纵情感;
今,尽情。
傲物:轻视他人。
行路:古,陌生的路人;
今,走路。
当初取得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天下却力量不足,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当中,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臣民,得志以后就放纵情感,傲视他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越之人同心同德;傲视他人,就会使血脉至亲成为不相干的陌路人。
运用对比论证。将“殷忧”和“得志”两种情况下君主的态度和造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不同的态度造成了不同的结果,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岂可忽乎!
虽:即使。董:督察。以:介词,用。
振:同“震”威吓。
苟:苟且。
苟免:苟且免于刑罚。
而:转折连词。
怀:怀念,感激。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恭:恭顺。惟:只是。
覆:颠覆;使……倾覆。
宜:应该。慎:警惕。
忽:轻视,怠慢。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威吓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除刑罚,却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却不服气。(臣民的)怨恨不在(事情的)大小,可怕的只是臣民(不拥护);(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使船只倾覆,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怎么可以忽视不理呢!
强调民心的重要性。
运用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关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
引用古圣先哲的至理名言,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良苦。
【探究思考】
第一层:摆事实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取易守难?
第二层:析原因 竭诚施仁政,吴越为一体
傲物振严刑,骨肉为行路
第三层:敲警钟 载舟覆舟 奔车朽索 所宜深慎!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
第二段从哪个角度展开论证?有几个论证层次?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为什么思?
研习第三段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诚:假设连词,果真,如果。
欲:动作名,想要的东西。
以: 来 目的连词。
作:兴建,指大兴土木一类的事情。
安:使动,使…安定。
谦冲:谦虚。
牧:养。
成语:卑以自牧(保持谦虚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下:名作动,居于…之下。
乐、忧:意动用法,以……为乐(忧)喜欢、担忧
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
三驱:围打禽兽时,只合三面,留一面,以示人君的好生之德.
敬:慎重。
雍蔽:被堵塞、蒙蔽。
谗:动作名,说坏话的人。
邪:形作名,邪恶的人。
正:使动,使…端正。
黜(chù):排斥。
恶:形作名,奸恶小人。
作为人君的人,如果能看见(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 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君位高而且危,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 海所以巨大,是因为能居于百川之下;以田猎为乐,就要想到把古人说的“网开一面”作为限度;以自己松懈懒惰为忧,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怕自己耳目被堵塞、遮蔽,就要想到虚心接受下面意见; 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要使自身正直,斥退邪恶的人;施加恩惠,就要想到不要因为偏爱而给 予不恰当的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生气而滥用刑罚.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请分析十思的具体内容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思知足 思知止
戒奢侈
思谦冲 思容纳
戒骄躁
思节制 思慎始
戒纵欲
思虚心 思正身
戒轻信
思恩赏 思刑罚
戒不公
见可欲 将有作
戒奢侈
念高危
惧满溢
戒骄躁
虑壅蔽
惧谗邪
戒轻信
乐盘游忧懈怠
戒纵欲
恩所加罚所及
戒赏罚不公
“十思”——“五戒”
十思的具体内容
思节制 思慎始
思谦冲 思容纳
思知足 思知止
思虚心 思正身
思恩赏 思刑罚
“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好处?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总:总括,归纳.
弘:扩大,弘扬.
兹:这,此.
简:选拔.
能:形作名,贤能的人。
而:顺承连词.
择:挑选.
善:形作名,好的建议。
成语:简能而任、择善而从
尽、竭:形作动,用尽、竭尽。
播:扩大,散播。
惠:恩惠,惠泽.
信者:诚信的人.
效:献出。
九德: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良品格。九德之说有三种。《尚书》中指: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总括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这九种德行,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用尽)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竭尽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尽:尽情享受,形作动。
豫游:出游,游乐。
养:颐养。 垂拱:垂衣拱手.
而:结果连词,就.
劳:使动用法,使……疲劳。
苦:使动用法,使……劳苦。
司: 管理。成语:各司其职 。
役:役使,劳损。
无为:无为而治 顺其自然。
大道:最高境界。
垂拱而治: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后多指帝王无为而治。语出《尚书》“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就没有大事烦扰,(国君)就可以尽情享受出巡游玩的快乐,可以颐养神仙一样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聪明的耳目,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
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人尽其能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善于用思,则可无思。
唐太宗看了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
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林云铭《古文析义》
谏太宗十思疏
固本思源
二.
总结历史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引出警告
提出十思
戒奢以俭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三.
反面
正面
居安思危
一.
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
多用“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这样的词语,表达谦恭之意。
魏征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唐太宗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唐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的风格。
魏征的劝谏艺术
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引以为戒。
正反对比论证主要集中在第一、二段,通过对比,突显了说明的道理,增强了说服力。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
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来说理,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徵之谏在何妙
1.妙在思路
2.妙在目的
3.妙在论证
4.妙在用语
本文作为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的劝谏之文,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