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其代表作《变色龙》,是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
《装在套子里的人》 的符号象征。
契诃夫
(l860~1904)
【活动一】速读课文,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4): 。
第二部分: 。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 。
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思想性格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
结识华连卡
漫画、骑车事件
与柯瓦连科争吵
恋爱最后失败
别里科夫之死
【活动二】根据表格所示,填写套子的类型。
说说套子里的人具有的性格特点。
套子类型 内 容 性格特点
衣 着
用 具 生活习惯 职 业 思 想 论 调 套子类型 内 容 性格特点
衣 着 雨鞋、棉大衣、黑眼镜、羊毛衫
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新事物。
用 具 雨伞、伞套、表套、刀套、棉花、车篷 生活习惯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着帐子,被子蒙着脑袋 职 业 希腊文教师 思 想 凡是政府规定禁止什么,他无条件拥护:凡是遇到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他就闷闷不乐。 论 调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套子:
旧思想、旧生活、旧制度
【活动三】结合第二部分,说说在恋爱事件中作者是怎样来塑造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
形象的刻画
对比手法
漫画式手法
夸张、讽刺手法
华连卡
热情大方
开朗乐观
富有朝气
别里科夫
结婚
尝试走出套子
恋爱失败
“套子”思想根深蒂固
象征
新思想
新事物
新生活
结合
【活动四】如何看待别里科夫的“恋爱风波”?
【活动五】找出别里科夫生前死后,大家的反应。
探讨: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呢?
只要沙皇专制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
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腐朽反动的统治。
小说发表于1898年。
19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活动六】探讨“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很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的意义。
即便沙皇的时代结束,别理科夫式的人物将依然存在。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因为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总会迎来变革,而改革的阻力就在于有各种“套子”,反对变革的人就是“套中人”,“套中人”除了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只顾维护自己利益的统治者之外,更多的是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是满怀恐惧,怕因新生事物招惹到统治阶级的迫害,他们无论是行动还是思想上都抗拒社会变革。
【活动六】辨证看“套子”
“套子”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思想观念、法令制度、生活环境(生活圈子)。
“套子”:
人是社会人,都要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了维持一种秩序,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人一出生,似乎都要落入套子,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社会没有套子不行,人不受套子的约束也不行。如果天下人都各行其是、随心所欲,社会就会混乱不堪。可见,必要的、合理的套子是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
但是,套子也有负面作用,特别是落后、反动的套子,像枷锁,可以把人的手脚、思想套“死”了。久而久之,循规蹈矩,就可能形成单一、僵化保守的思维模式、思维习惯,就会被套得服服帖帖、谨小慎微,不敢接受新事物,更谈不上创新变革。
因此,套子在人类生活历史中起双重作用。
欧·亨利(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又译奥·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二十年后》等。
欧·亨利与契诃夫和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有“美国生活的百科全书”之誉。
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特点:欧·亨利的小说在艺术处理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们的“意外结局”,只有到了最后一刻,“谜底”才最终解开,情节的发展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在发展,结果却来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结局一般说来是比较令人宽慰的,即便是悲哀的结局,也常包含着某种光明之处,这就是所谓“带泪的微笑”,即“欧·亨利式结尾”。
风格:世态人情,并且易有浓郁的美国风味。
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等。
莫泊桑1850年出生于法国上诺曼府滨海塞纳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曾参加普法战争,此经历成为他日后创作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他一生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三百五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及三部游记,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特点:(1)在对人物的描绘上,莫泊桑并不追求色彩浓重的形象、表情夸张的面目、夸张的生平与难以置信的遭遇,而是致力于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表现人物内心真实与本性自然,通过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与在一定情势下必然有的最合情理的行动、举止、反应、表情,来揭示出其内在心理与性格的真实。
(2)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风格: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这么歹毒的坏人!
骑自行车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
这怎么行?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
当面交锋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
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惧怕新事物
保守落后
胆小怕事
虚伪保守
因循守旧
性格
形象的刻画
(2)对比: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比较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性格:一个孤僻、古怪、保守,惧怕任何新事物;而另一个则美丽、活泼、爱热闹,爱新事物,爱新生活。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甚至于完全对立。
(3)漫画式手法:借用漫画手法,用简笔描写人物肖像,以形传神,表现人物个性。小说一开始,就用漫画式的笔法围绕“怪”描写了别里科夫的外形特征:“在晴朗的日子里,穿雨鞋……棉花堵耳朵”,从这奇怪的肖像画里,可以看出,他要给自己制造物质的、精神的套子,把自己装起来,躲避一切新鲜事物,这张漫画式的肖像,让人觉得,别里科夫不仅仅是古怪,简直是个精神病患者。
(4)夸张、讽刺的手法:一方面是夸张人物性格本身,像别里科夫这样整天躲在“套子”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有但不可能这么典型;另一方面是夸张人物的作用,说他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连“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大家什么都不敢干,明显夸大了他的作用,说他辖制整个中学还可以,说他辖制全城就不能使人相信了。
讽刺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别里科夫性格行为的夸张,嘲讽了“套中人”的丑陋和可憎。二是以戏剧化的情节,描写别里科夫可悲的下场。他生平最怕出乱子,结果乱子偏偏找上他,挺好的婚事让他自己无端搞出了“乱子”,这不是绝妙的讽刺吗?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无情地揭露了专横残暴的黑暗势力,鞭挞了庸俗卑劣的社会现象,同情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契诃夫
(l860~1904)
一、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