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盼
本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因为想穿新雨衣而盼望下雨的一件小事。详细描述了“我”的小动作、心理,展现了孩子顽皮、可爱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3个生字,并能组词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发生的经过,体会孩子的狡黠、可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本文表现出的孩子的童真童趣,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展现出的孩子的童真童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体味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课时讲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呢?爸爸妈妈给你们买一件新玩具,或者新用具,而这件东西又不能马上使用,这时,你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现代著名女作家铁凝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妈妈为她新买了一件雨衣,她非常想穿,可是天总是不下雨。然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盼》来一探究竟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
诵读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圈出本课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窸窸窣窣、痱子、理直气壮”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长句的节奏和断句。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1.导读第1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对雨衣进行了细致描写,有什么作用?(一是说明与老式雨衣的不同,展现新式雨衣的优点;二是突出“我”对它的喜爱。)
2.导读第2自然段。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我”十分喜欢这件雨衣?(从“我”不顾夏季炎热,在屋里试穿雨衣,全身出汗都不觉得,可以看出“我”对雨衣的喜爱。)
3.导读第3自然段。
“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这句话是否能改成“我的雨衣一直放在衣柜里”?为什么?(不能。这个句子中用了两个“安安静静”,说明雨衣一直没机会穿。先写雨衣躺在盒子里,再写盒子躺在衣柜里,看似啰唆,其实是“我”心里失望的表现。在“我”的心里一直盼着下雨,能穿一穿新雨衣。)
4.导读第4~15自然段。
在这一部分中,“我”为什么积极地要去为妈妈买东西,还撒谎呢?(因为下雨了,“我”特别想去穿穿“我”的新雨衣,因此找的借口。)
5.导读第16~17自然段。
(1)“我”一直在盼着下雨,可为什么真的下雨了,“我”却盼着它停了呢?
因为这次下雨是在晚上,“我”不能穿着新雨衣出去,希望停了雨留着明天再下,到时候“我”就可以穿上新雨衣了。
(2)从第17自然段中对窗外景物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一自然段中对窗外景物的描写十分细致,景致十分宁静优美,这体现了“我”的心情很好,对明天下雨充满了期盼。
6.导读第18~21自然段。
“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雨点儿不是无色无味的吗?作者怎么说它是“甜丝丝”的?“我”的心为什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雨点儿本是无色无味的,但“我”一直盼着下雨,刚刚又经历了以为不可能再下雨的失望,这时雨点儿滴落下来,终于圆了“我”的希望,所以“我”觉得它是甜丝丝的,这是“我”的主观感受。因为要下雨了,“我”可以穿雨衣了,愿望将要得到满足,“我”很激动、兴奋,所以心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二、板书导图
三、主旨分析
本文通过对“我”盼望下雨时穿上新雨衣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展现了“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的激动兴奋之情,表现了孩子的童心、童趣。
四、课堂小结
本文叙述的事件很接地气,与学生的心理十分接近,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需引导即可。另外,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手法,以在作文中应用。
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盼”字展开,如“盼”的事例,“盼”的心理,“盼”的环境,让学生理解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安排了哪些典型事例,感受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朗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中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我”对雨天的渴盼;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刻地感知文本,体会文中的“我”对下雨天的渴望,对穿上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通过对重点句段的研读,也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掌握研读文本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