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7 回忆我的母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课课练:7 回忆我的母亲(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2 15:1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回忆我的母亲]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辍(chuò)  勉强(qiáng)  佃农(diàn)
B.聊叙(láo) 威胁(xié) 妯娌(zhóu)
C.规律(lù) 溺死(nì) 和蔼(ǎi)
D.劳碌(lù) 慰勉(wèi) 私塾(sh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祖藉   仁慈  瞩目  饱尝艰苦
B.荣辱  碾转  榨油  成群结队
C.衙门  逊色  通辑  勤劳俭朴
D.豪绅  竭力  悲哀  东挪西借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家经济条件不好,但父母节衣缩食也要供他上学。
B.旧社会的地主残酷地剥削农民大众,真是为富不仁。
C.身为劳动委员的他不起带头作用,还在一旁任劳任怨。
D.这件事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B.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南昌市交出了一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的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C.“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是2020年“中国水周”的主题,也是北京治水工作的重要内容。
D.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教育云技术也得到大力推广,许多学校展开了网络教学模式。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向脾气温和的我,第一次对护士发了火:“你能不能等手艺学好了再来扎 那是肉,不是木头!”
B.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我眼中的遥远之物。
C.“快点儿跑啊,”母亲说道:“要不就赶不上末班车啦。”
D.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
6.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伯仲叔季”指弟兄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B.书塾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C.“令尊”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令堂”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令郎”是对别人儿子的敬称。
D.“庚子”为干支之一,顺序为第37个。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37年称“庚子年”。
7.新实中学八年级(1)班开展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加。
(1)在布置班会现场的时候,有同学对下面这幅多媒体背景插图提出了质疑,认为现在很多母亲已不做针线活了,这幅插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应该换一幅。针对这种情况,请谈谈你的看法。
(2)作为班会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下面的歌曲写一段串词。(从三首中任选两首,70字左右)
《烛光里的妈妈》《鲁冰花》《懂你》
(3)下面这张照片是某地铁乘客无意间拍摄到的。照片一经晒出就迅速走红,请结合照片画圈的部分简析照片走红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母亲的针线
王辅臣
①最近几年,母亲每一次离开故乡来上海小住,行囊中碎布粘好的鞋垫半成品是必带的物件。我们上班忙,没有多少时间陪她,而她时常牵挂的孙子也去上大学了,工作日,家里常常就她一个人,亲戚、朋友都在故乡,找熟人唠嗑几乎不可能。做针线活,特别是纳十字绣或盘绣的鞋垫,就成了她消磨时间、排遣孤寂的最好方式。
②母亲心灵手巧,小时候过年,家里贴的窗花都是她亲手剪的。母亲缝制衣服的手艺更是远近闻名,我到上海上大学穿的一件深蓝色的外套,就是她亲手缝制的,式样是模仿当时的军装,上下有四个兜,老百姓都称为军便服。
③记得读中学的那几年,临近年关,我从学校回到家里,母亲安放着缝纫机的房间里总是人来人往,大多是村里和邻村待字闺中的姐姐们和已经成家的年轻媳妇们,她们拿着花花绿绿的布,上门请母亲裁剪、缝制过年的新衣,屋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④此时的母亲顾不上“领导”我们,我和弟弟、妹妹就有了难得的自由,都各自找同伴去疯玩。父亲也自由了,去找他的那些“狐朋狗友”,或喝酒或谝传,间或唱几段秦腔,为春节后元宵节的三天大戏做做准备。不过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故乡也已不复可见,人心喧嚣,那些平淡闲散而又温馨的片段怕是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⑤听亲友和邻里们讲,祖母是穿着母亲手工做的绣花寿鞋离开这个世界的。祖母出身大家,秀外慧中,五十多年前祖父去世后,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祖母柔弱的双肩上,一直到母亲进门。与天下所有的婆媳一样,都有艰难的磨合期,小吵小闹在所难免,但彼此摸熟了脾气,又都是敞亮人儿,没过多久,祖母和母亲就变得情同母女,难舍难分起来。
⑥我少小离家,许多关于祖母生命里最后二十年和母亲相处的往事都是从亲友口里听说的。据我二妹讲,每到春天,母亲就为祖母做月白色的衬衫,搭配黑色的衣服和裤子,冬天做绸缎的棉衣,上面套上黑色的外套,把祖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在同村的老太太中,祖母的穿戴是最体面,也是最干净利落的。
⑦我的外婆家就在同村,离我们家不过数百米,也许是外婆有三个女儿,祖母没有女儿的缘故,在我们的记忆中,母亲花在祖母身上的工夫,远远超过了花在外婆身上的。祖母有支气管炎,每到冬季就咳嗽得厉害,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一入冬,母亲夜夜都陪伴在祖母身边,端茶倒水,捶背揉肩,细心照料,无微不至。这份婆媳情谊,现在提起来,亲戚朋友还是直挑大拇指。
⑧村里每一年的农历五月十五都有庙会,要连唱三天大戏,这在当时可是一件比一般节日都重大的事儿。大约是九十年代的一个农历五月初,祖母突然想穿一双绣花的鞋子去听戏,这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母亲身上。一周后,一双绣花的新布底鞋就做好了。从此,母亲几乎每年都要给祖母做一双绣花的布鞋,大都是黑色华达呢的面料,绣花的式样多是红、黄兼有的碎花,翠绿的叶子,庄重而不失典雅。
⑨我们每天离家时,看母亲戴着老花镜,坐在窗前,穿针引线,一扎、一顶、一引之间,手法娴熟,头也不抬,只是一句轻轻的话:“早点儿回来。”下班到家,母亲依然是同样的姿势,说的是另一句话:“赶紧休息。”在母亲的眼里,我们好像是永远不会长大的孩子,依然需要每天叮咛,需要时时关爱。而母亲自己,似乎什么都不需要,她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一家人平平安安。
对于母亲,我无以为报,只能努力工作,用工作的成就给她以慰藉。我写了一首七言绝句称颂母亲、感恩母亲:窗前孤坐运飞针,红线绿丝绣美纹。鞋垫一双万般爱,愧无尺寸报慈恩。
我想哪一天她要是读到这篇文章和这首诗,手里的绣花针会轻轻放下,脸上一定会露出小孩子一般天真与羞涩的神情吧
(选自《文汇报》2020年12月09日,有删改)
8.简要概括文中写母亲的几件事。(3分)
9.有人认为,文章第④段写的是父亲、“我”和弟弟妹妹们的事,与文章主题无关,应该删去。你怎么看 (3分)
10.本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3分)
1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母亲的性格特征。(3分)
1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
1. D A项,“强”应读“qiǎng”;B项,“聊”应读“liáo”;C项,“律”应读“lǜ”。
2. D A项,“祖藉”应为“祖籍”;B项,“碾转”应为“辗转”;C项,“通辑”应为“通缉”。
3. C “任劳任怨”指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 C A项,句式杂糅,将“为”改为“的”,或将“本着”改为“以”;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让”;D项,搭配不当,可将“展开”改为“开启”。
5. C “说道”后面应用逗号。
6. C “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
7.(1)示例:我认为不需要换。虽然时代变了,但母亲对子女的爱永远不变,她们对子女的牵挂永远不会停止。母爱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做针线活也是其中一种。
(2)略。
(3) 本题考查对画面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题干要求分析照片走红的原因,从照片中的母亲在孩子脚下垫包的行为,可以看出这位母亲一心为他人着想。照片走红的原因在于她这一行为透露出了高尚的品质。
[答案] 示例:虽然这位母亲旁边的座位上没有人,但她还是在孩子脚下垫上包,避免弄脏座位。她一心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举动,不经意间的动作表现出的修养,正是照片走红的原因。
8.母亲剪窗花;母亲给家人和邻里做衣服;母亲给祖母做衣服和绣花鞋;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祖母;母亲纳十字绣或盘绣的鞋垫,排遣孤寂;母亲在“我们”上下班的时候关心、叮嘱“我们”。
9.不能删去。第④段通过写“我”和弟弟妹妹疯玩,父亲喝酒唱秦腔等,反衬出母亲的忙碌,无暇顾及“我们”,体现了母亲对邻里的热心,从侧面表现了母亲制衣手艺的高超以及她热心善良的品质。
10. 本题主要考查对标题作用的把握能力。标题的作用一般有:①概括文章内容(中心);②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③交代事件的时间、主要人物等;④是全文的线索;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⑥一语双关;⑦具有象征意义。
[答案] 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③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1.①心灵手巧。小时候过年,家里贴的窗花都是母亲亲手剪的;母亲缝制衣服的手艺更是远近闻名。②孝顺善良。母亲总是把祖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并且无微不至地照顾祖母。③疼爱子女。“我们”上下班的时候,母亲总是关心、叮嘱“我们”。
12. 结尾段的作用主要有:结构上,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照应前文,收束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答案] 结构上,照应文题,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内容上,深化文章中心,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