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耕种(gēng) 勉强(qiáng) 祖籍(jí) 任劳任怨(rèn)
B.衙门(yá) 挑粪(fèn) 差役(chāi) 无可奈何(nài)
C.管束(shù) 和蔼(ǎi) 辍学(zhuì) 节衣缩食(suō)
D.豌豆(wān) 聊叙(liáo) 蛮横(héng) 为富不仁(wéi)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强”应读作“qiǎng”;B读音正确;C.“辍”应读作“chuò”;D.“横”应读作“hèng”。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积累,平时学习时要读准每个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等。多音字的读音要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和睦 周济 毫绅 外甥 B.强建 私塾 榨油 聊叙
C.劳碌 马鞍 耕种 蔚勉 D.高粱 妯娌 竭力 富裕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毫”应写作“豪”;B.“建”应写作“健”;C.“蔚”应写作“慰”。D书写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对汉子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音字形的识记本题考查对同音字字形的识记,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朋友的误会,他百口莫辩,只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B.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最讨厌的就是有人在这里成群结队影响团结!
C.他尽管坐拥金山,却为富不仁。
D.张凡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大家喜爱的生活委员。
【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百口莫辩: 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B.“成群结队”形容一群人集合在一起,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拉帮结派”。C 为富不仁: 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D任劳任怨: 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岳母刺字,孟母三迁,______________;乌鸦反哺,羔羊跪乳,______________;游子远行,万水千山,______________。伟大的母爱,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激励一生,相伴终生。
①恩情似海,永铭心间 ②母爱如山,亘古不变 ③慈母心牵,春晖延绵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答案】A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岳母刺字,孟母三迁”都表现的是一个母亲的儿子殷切的期望,这就是母爱,无论是战国时代还是宋朝甚至是今天,这种爱亘古不变,故第一空应选②。“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写乌鸦和羔羊对母亲的感恩,母恩似海,这种恩情让人铭记心间。故第二空应选①。故答案为:②①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填空处前后句子的内容,抓住其关键词,再比较各项内容,抓住各句表达意思的区别,填入后看句子顺畅不顺畅。
5.下面情境中,小航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小航和小朋约好周末一起去遵义市博物馆参观。小航去小朋家结伴走,小朋的奶奶开了门。小航说:____________________。
A.我要找一下小朋,我和他去博物馆参观。
B.您是谁呀?小朋在家吗?我找他有事。
C.您好!是奶奶吧?我是小航,和小朋约好去博物馆,他在家吗?
D.我想找小朋去博物馆,你让他马上出来。
【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小航去小朋家首先遇到了小朋的奶奶,因此首先应该向奶奶问好,奶奶不认识自己,要向奶奶介绍自己的身份,然后说明来意,最后要问奶奶小明是否在家。据此ABD表达都不得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要想使语言表达得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看准对象,把握分寸;②适应场合,恰当用语;③注意遣词,谦敬恰当;④把握语体,用语准确。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上述几个方面逐一对比,从而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6.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德元帅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党和国家赋予他的使命。(“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
B.通过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使我领略到了母亲对子女深沉而无私的爱。(删去“通过”或“使”)
C.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2018年安徽省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在皖西学院图书馆报告厅展开了开幕式。(“展开”改为“开展”)
D.代表们就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完善”和“建立”互换位置)
【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C.“展开”改为“举行”。
故答案为:C
【点评】病句的辨析一是要靠语感,感觉读起来别扭、不通顺的句子基本上为病句;二是可以先把句子压缩,只留下主干,然后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7.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处是( )
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是何等的好!
现在人们注重用传统经典来教育下一代,(A)一些家训和幼年启蒙读物重新受到关注。(B)其中有的是对行为举止的强调,今天看来虽然较为严格,但能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的是对道德情操的熏陶,意旨深远,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C)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让人产生了敬畏之心。(D)可喜的是,不少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C处中的“其中”及“有的是……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已经导入了“家训”的具体内容;C处下句中“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是对提供的句子内容的评价。
故答案为:C
【点评】句子的衔接连贯,必须结合文段的整体把握结构,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式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回答。
8.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扬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答案】C
【知识点】文章线索;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C.错误,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以时间为经线。
故答案为:C
【点评】课内文章一定要反复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然后结合每一个选项仔细分析,注意细微的差别。
9. 在下面句中的方框处,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 一定能做到的
【答案】?;,;——;,;。;,;。
【知识点】句号;逗号;问号;破折号
【解析】【分析】“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这句话是疑问句,故后面应该用问号。“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和"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属于并列的两个分句,因为都是单句,故中间应该用逗号。“中国共产党”是对“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的解释说明,故第三处应该用破折号。“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都是对第一句的回答,意思表达完了,后面应该用句号。“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是句中的一般性停顿,后面应该用逗号。因为是一般的陈述句,因此结尾应该用句号。
故答案为: ? , —— , 。 , 。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10.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词语。
(1)母亲在家庭里极能(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
(2)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
(3)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
(4)甚望见你一面,(姑且谈谈)别后情景。( )
【答案】(1)任劳任怨
(2)周济
(3)为富不仁
(4)聊叙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考查根据意思确定词语。任劳任怨:意思是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注意“怨”字的写法。周济: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接济。为富不仁:意思是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注意“仁”字的写法。聊叙:指姑且谈谈。注意“聊”字的写法。
故答案为:⑴ 任劳任怨 ⑵ 周济 ⑶ 为富不仁 ⑷ 聊叙
【点评】根据词义写出的词语,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和对成语字眼的记忆,根据词语含义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
二、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十毫升母爱
邓 琴
①这半年,我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疲惫不堪,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慢慢变差。虽已立春,但春寒料峭,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中往里吹。瘦弱的我受了风寒,终于熬不住,病倒了。
②丈夫建议:“要不把孩子的姥姥接过来吧?帮忙带带孩子! ”我却犹豫了。
③我从小就怕母亲。记忆中,母亲脾气暴躁,一直以凶神恶煞的面目出现。我有丝毫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浓浓的阴影。
④母亲几乎没有夸奖过我,也许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她甚至不懂得在我难过之际给予一点安慰。高考结束,我的成绩不太理想,母亲却没有安慰我,只是忙着做自己的事。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递给母亲看,她没有接,低着头冷冷地说:“叫你不要报这么差的大学。”我默默收回了通知书,流着泪转身离去。
⑤这些年,我们母女的关系一直淡淡的,交流很少,彼此都习惯了对方的淡漠。
⑥丈夫瞒着我给母亲打了电话。没想到,她竟然很快从千里之外坐车赶来了。打开门,看见母亲扶着墙壁站在我面前时,我竟有些不知所措。母亲晕车厉害,一上车便开始吐。等到下车,虚弱得像丢了半条命。
⑦我赶紧把母亲迎进门,母亲顾不上自己身体不适,一个劲盯着我看,说:“就你逞能,都累成这样了!”语气一如既往的不中听。我已经习惯了,无声地笑了笑。
⑧母亲来了,我的担子被她分去一部分,顿感轻松多了。我的病却很奇怪,药吃了一周,不见好。尽管穿着厚厚的棉服,还是咬着牙关瑟瑟发抖。晚上我早早地躲进被窝,母亲则在客厅打电话。连续几个晚上,她都在电话里和她的老姐妹拉家常。
⑨一天早上,母亲从外面回来,放下包便进了厨房。许久,她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看着她期待的眼神,我忍着怪味把那碗汤水一饮而尽。和小时候一样,看到我乖乖的表现,母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⑩连续几天,母亲都会做一碗这样的汤水让我喝。我实在忍不住,问这是什么东西。母亲说是一位老姐妹提供的秘方,专治体虚怕冷的毛病。听了这话,我感觉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原来那些天,她和老姐妹们煲电话粥,是在帮我找药方。
病假结束了,我得赶早上班。早上七点,母亲已不在家,她每天早早去买菜,按她的说法,早晨的菜新鲜。我从小都在服从她,自然无法说服她多睡一会儿。
我骑车赶往单位。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路上,有个声音夹杂着风声钻进了我的耳朵:“阿姨,今天又这么早来接露水啊! ”我好奇地循声望去,一片树丛中,蹲着一个人,竟是母亲!
我远远地站着,听着那人和母亲的对话。
“阿姨,你在这接了一周了吧?每次一个多小时吧?这露水真的能入药吗?”
“我老姐妹说,不同叶子上的露水有不同功效,不管它有没有用,总要试试。药方所需露水不多,每次只要这么一小瓶。”
母亲扬了扬手中的瓶子。那是一个口服液的瓶子,容量为十毫升。母亲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久坐,为了十毫升露水,却在呼啸的冷风中不知疲倦地蹲着。
母亲捶打着腰,蹒跚着往家的方向走去。我站在风中,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不禁潸然泪下。有些爱很微小,微小到只能用毫升衡量。即便十毫升的瓶子,里面装的也是满满的母爱——是我从未靠近却真实存在的亲情。
(1)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赏析重点句子】
①许久,她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
②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
(2)文章第③④两段有何作用?【分析文段作用】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把握人物形象】
(4)“十毫升母爱”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分析标题作用】
【答案】(1)①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猫”“端”“递”“催促”等一系列动词突出母亲重视手里的汤水,把母亲对“我”的悉心呵护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反映出母亲对“我”的关爱。②这句话既点出了天气寒冷,为母亲出场准备了典型环境,又以“我”的表现为母亲冒寒接露水做了铺垫,渲染了母爱的伟大。
(2)回忆母亲对“我”的要求严格,与后文母亲大清早为“我”接露水治病形成对比,更突出母爱的深沉。其次,文章先抑后扬,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展现了作者由畏母到敬母的心路历程。
(3)①从“我有丝毫让母亲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可看出母亲对子女严格要求。②从母亲强忍着身体不适,不远千里赶来帮“我”照顾孩子以及清晨起床接露水为“我”熬汤药等可看出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4)好。①标题中的“母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②标题新颖,“十毫升”将母爱这一抽象不可见的东西具体化;③以小见大,用“十毫升”这极少的体积来表现深沉无边的母爱给“我”留下的强烈印象。(答出一两点即可)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对比;先抑后扬;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⑴ ①“猫”“端”“递”“催促”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分析,我的病很奇怪,药吃了一周,不见好。母亲就向她的老姐妹打听药方,给我熬好,然后猫着腰给我端来,递给我,催促我赶快喝下去,这样病才能快点好。由此可以看出把母亲对“我”的悉心呵护及关爱。意対即可。
②“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这句话从风很大及我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天气的寒冷。结合语境分析,再这样寒冷的天气里,母亲不顾自己的寒冷,连续好几天都要到树丛中接露水,目的就是用这些露水给自己的女儿熬药,好让她快点好起来,因此这里用天气的寒冷衬托出母爱的伟大。意対即可。
⑵ 第③④段回忆了母亲对“我”的要求严格,但就是这样对我严格要求的母亲,在得知我生病需要她的帮助后,不顾自己晕车的毛病千里迢迢来帮女儿,给女儿熬药,接露水等,这都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这样前后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母爱的伟大,但前文写母亲的脾气暴躁,对我非常严厉,几乎没夸过我等情节都是为了更加突出母亲对我的爱,突出母亲的伟大,因此这篇文章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和平铺直叙相比,这种写法增加了文章的波澜,也展现了作者由畏母到敬母的心路历程。
⑶结合相关情节及母亲的动作、语言等分析母亲的形象,如文章第③段“我有丝毫让母亲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可看出母亲对子女严格要求。文章第⑥段母亲强忍着身体不适,不远千里赶来帮“我”照顾孩子,第⑨⑩段给我熬药,最后几段写清晨起床接露水为“我”熬汤药等,这些都可看出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能结合具体情节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⑷ ①看到“十毫升母爱”这个题目,读者心中会非常好奇,这是怎么回事,“十毫升母爱”是什么意思,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十毫升母爱”指的是母亲为了给我治病,冒着严寒去到树丛中接露水,由此可以看出母爱的伟大,因此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题;③母爱本来是非常抽象的东西,而“十毫米”则把这一抽象不可见的东西具体化,因此显得非常新颖。④“十毫升”本来是非常少的,但是这非常少的体积却表现了母爱的伟大。(答出一两点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猫”“端”“递”“催促”等一系列动词突出母亲重视手里的汤水,把母亲对“我”的悉心呵护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反映出母亲对“我”的关爱。②这句话既点出了天气寒冷,为母亲出场准备了典型环境,又以“我”的表现为母亲冒寒接露水做了铺垫,渲染了母爱的伟大。
⑵ 回忆母亲对“我”的要求严格,与后文母亲大清早为“我”接露水治病形成对比,更突出母爱的深沉。其次,文章先抑后扬,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展现了作者由畏母到敬母的心路历程。
⑶ ①从“我有丝毫让母亲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可看出母亲对子女严格要求。②从母亲强忍着身体不适,不远千里赶来帮“我”照顾孩子以及清晨起床接露水为“我”熬汤药等可看出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⑷ 好。①标题中的“母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②标题新颖,“十毫升”将母爱这一抽象不可见的东西具体化;③以小见大,用“十毫升”这极少的体积来表现深沉无边的母爱给“我”留下的强烈印象。(答出一两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
薛 峰
母亲今年50岁,而我21岁。在这漫长而又转瞬即逝的岁月里,我曾为母亲流过三次泪。
第一次。
那年我8岁。中秋节时,我哭闹着非要吃月饼不可。哭了整整一下午,眼睛都肿了。母亲让大哥去村里的小卖部里买,但已经卖完了。可是,我的哭声一直不停。最后,母亲决定给我做红薯饼。天黑时分,心里烦乱的她扛着钉耙匆匆下地去刨红薯。结果在地里,她刨着了脚。
许多年后,我依然记得母亲被人背回来时的情景。她咬着牙,皱着眉,额头聚拢着一层汗水,颤抖的脚面上满是黑色的血,模糊而厚重,看不清哪里是伤口。
“还哭什么啊你 ”父亲冲我吼道。
于是,我的哭声戛然而止,只是张大嘴巴,呆呆地看着母亲疼痛难忍的样子。我想,那时我的眼里一定充满了恐惧,还有疼惜。
可到最后,我的泪水又忍不住涌了出来。
这最后的泪水,肯定是为母亲而流。而这泪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也格外清晰。那贫困的生活,烙在生命里的,不仅仅是饥饿,还有心灵的懊悔。这种懊悔的伤疤不能愈合,那是一个洞,永远也填充不满。
第二次。
我14岁,在镇上念初中。
那年校园里流行穿牛仔服,尤其是牛仔褂,深蓝色的,穿在身上看着十分合适,很精致很帅气,风度翩翩,富有朝气。于是我就要母亲给我买。
几天后,她果然把衣服送到学校来了,但令人不满的是她买的是牛仔裤,而不是褂子。
她说:“那褂子并不好看,不合身,不如这裤子好,耐穿,洗着也方便。”
可满心气愤的我哪里听进去她的话,我把衣服甩在她怀里,大声叫着:“你买的你穿好了,反正我不要!”然后转身而去,留下惊愕的她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后来,星期天我回家,看见母亲正在挑水。黄昏里,她的白发随干裂的风浮动,仿佛是一层雾,寂寞而苍凉。她上身的衣服被风掀得很高,而下身,穿的就是那条牛仔裤——由于母亲个子矮,裤腿卷起一大截,双 膝已经磨得破了,折皱了,掉了色,看上去十分笨拙,走起路来也十分艰难。
一刹那,我的泪水就流了下来。
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穿上那件衣服的,在穿上它之前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又怎样去面对众人。我不敢想,因为我一旦想起,心田都会被泪水淹没。
第三次。
我20岁,上大学。
寒假回家,母亲正在病重中,让她去城里的医院治疗,可她坚决不肯,一直推托着说没什么大碍,不用治。就这样,直到寒假结束。开学的前一天,在我和哥哥的强烈要求下,母亲才让父亲陪着去邻村的医生那里 买了一包顺气丸回来。母亲说,没什么事,吃下药就好了,不用挂念。
第二天,我们就离家上学去了。
再回来时已是半年之后了。偶尔一次,父亲告诉我,你们走后,你妈又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她心疼得厉害,想怕是治不好的。她怕你们担心,便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不要钱的。
那一刻,我待在那里,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转回身,默默地进入房间。然后,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为母亲,为父亲,为我们这个平凡而苦难的家而哭。
母亲呵,你是岩石,石中的火;你是层云,云中的电;你是沧海,海中的盐;你是我今生飞翔的唯一方式和力量呵!
母亲,让我流泪的亲人。
(1)选文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文章写了“我”为母亲流泪的三件事,请任选一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选文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在刻画母亲这一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4)文中的“我”为母亲流了三次泪,这泪中包含了“我”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答案】(1)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2)①8岁时,母亲为“我”能吃上红薯饼而伤了脚,“我”懊悔的泪水涌了出来。②14岁时,母亲穿上“我”不要的那条牛仔裤艰难挑水,“我”的心田一刹那被泪水淹没。③20岁时,母亲怕孩子担心,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治病,“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任选一件概括即可)
(3)运用了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了母亲受伤严重,疼痛难忍,突出母亲的坚强,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4)包含了“我”疼惜、懊悔、感动的情感。启示(示例):生活中的我们也有与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有时我们也会任性地要求父母给我们买衣服、零食等,却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我们应该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篇文章依次了了“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①8岁时,母亲为“我”能吃上红薯饼而伤了脚,“我”懊悔的泪水涌了出来。②14岁时,母亲穿上“我”不要的那条牛仔裤艰难挑水,“我”的心田一刹那被泪水淹没。③20岁时,母亲怕孩子担心,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治病,“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因此“在这漫长而又转瞬即逝的岁月里,我曾为母亲流过三次泪”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回忆。“我曾为母亲流过三次泪”照应文章题目,也就是点题。
⑵ 这三次流泪在文中非常的清晰,第一次,时间:我8岁时;流泪的原因:母亲为“我”能吃上红薯饼没办法去地里刨红薯,结果她刨着了脚。 此时“我”为母亲为我的付出非常的感动,当更多的是悔恨,因此而流泪。第二次,时间:我14岁时;事件的原因:我不喜欢母亲给我买的牛仔裤,母亲没办法只好自己穿上并不适合自己的裤子,看到母亲这样,我为自己的不懂事而流泪。第三次,时间:我20岁时;流泪的原因:母亲得了重病,但因为家里穷,也怕孩子担心,一直硬挺着,最后才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治病,此时“我”非常心疼母亲,也为我们这个平凡而苦难的家而心酸,因此留下来泪。据此概括答题意対即可。
⑶ “颤抖的脚面上满是黑色的血,模糊而厚重,看不清哪里是伤口”是对母亲的肖像描写,结合语境分析,母亲去刨红薯刨着了脚,这里的描写突出了母亲的伤势非常严重,而 “咬着牙,皱着眉”的动作描写及“额头聚拢着一层汗水”的肖像描写说明母亲非常的疼痛,但她强忍着,由此可以看出母亲的坚强。
⑷ 根据第(2)题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这三次泪流里包含了“我”疼惜、懊悔、感动的情感。启示(示例):生活中的我们也有与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有时我们也会任性地要求父母给我们买衣服、零食等,却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我们应该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故答案为:⑴ 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⑵ ①8岁时,母亲为“我”能吃上红薯饼而伤了脚,“我”懊悔的泪水涌了出来。②14岁时,母亲穿上“我”不要的那条牛仔裤艰难挑水,“我”的心田一刹那被泪水淹没。③20岁时,母亲怕孩子担心,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治病,“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任选一件概括即可)
⑶ 运用了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了母亲受伤严重,疼痛难忍,突出母亲的坚强,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⑷ 包含了“我”疼惜、懊悔、感动的情感。能结合这篇文章中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获得的启示,语言简洁流畅感情真挚即可。如:生活中的我们也有与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有时我们也会任性地要求父母给我们买衣服、零食等,却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我们应该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开头段作用的能力。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⑶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及个性化阅读能力。体会人物感情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2)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③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④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 (和睦 和蔼 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 (和睦 和蔼 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管教 管理 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写出第①段的中心句。
(2)从第④段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
(3)第③段以母亲想方设法解决家庭的 、吃、 三个方面来表现她的聪明能干。
(4)从第②段内容看,母亲的勤劳对“我”有哪两方面的影响 请简要回答。
(5)简要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①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②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答案】(1)母亲是个好劳动。
(2)和蔼 和睦 管束
(3)用;穿
(4)一是使“我”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二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5)①说明从无例外,强调母亲一贯勤劳能干。
②说明“我”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对“我”的影响很大。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些语句都说明母亲非常的勤劳,是劳动的好手,因此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母亲是个好劳动。
⑵ 和睦: 相处融洽友好。和蔼: 性情温和,态度可亲。和气: 态度平顺温和。结合语境分析,这里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性格非常和蔼,故应使用“和蔼”。母亲和妯娌们相处非常融洽,故应选用“和睦”。
管教: 管束、教导。管理: 约束;照管。管束: 遏制自由行动或言论;约束,使不越轨 ,结合语境分析,母亲约束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不良的生活习惯。故选用“管束”。
(3)“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是从用的方面写的;“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是从穿的方面写的。
(4)从“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可以看出母亲使“我”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从“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可以看出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⑸ ①“总是”, 永远地;无例外地。“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意思是母亲在很长的时间里,无例外地天不亮就起床,从而强调母亲一贯勤劳能干。
②“自然”, 不勉强;不局促。结合语境分析, 我到四五岁时就在旁边帮母亲的忙,这种行为并不是母亲强迫我做到,而是“我”自觉的、主动的,这些好习惯都是在母亲的影响下形成的,从而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对“我”的影响很大。
故答案为:⑴ 母亲是个好劳动。
⑵ 和蔼 和睦 管束
⑶1、用;2、穿
⑷ 一是使“我”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二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⑸ ①说明从无例外,强调母亲一贯勤劳能干。
②说明“我”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对“我”的影响很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⑵这道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然后要辨析近义词之间的区别,最后根据句意及词义做出选择。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⑷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于词语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三、语言表达
14.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2)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3)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4)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答案】(1)反复
(2)设问
(3)夸张
(4)排比
【知识点】夸张;排比;反复;设问
【解析】【分析】(1)“能做到的”这句话重复两次,强调“我能做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2)这句话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3)“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4)“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把三个句式相同,内容相关的三个句子排列在一起,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反复
⑵设问
⑶夸张
⑷排比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15. 阅读下面的漫画,结合当前有学生沉迷于游戏的现象,把画中母子两人的对话补充完整。要求:①用语简明,能反映画面内容,每句话不超过5个字(不含标点);②补充完整后的对话能赋予该漫画讽刺的意味。
图(1)
图(2)
(1)母:该睡觉了!
子:
(2)母:
子:
【答案】(1)示例:再玩会儿。
(2)该起床了!;再睡会儿。
【知识点】漫画释义;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1)图(1)窗外的月亮已到中天,半夜了,儿子还在专心致志地玩游戏,母亲看夜深了,就提醒儿子,说:“该睡觉了”,儿子很显然会不耐烦地说:“再玩会儿”。图(2)窗外,太阳已经升好高了,儿子还在香甜地睡着,母亲就喊儿子“该起床了”,儿子由于晚上玩游戏玩得太晚,这时候很显然还没有谁够,他会说:“我再睡会儿”。意対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再玩会儿。
⑵ 该起床了!|再睡会儿。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情景对话要求注意的几点:1、人物身份和人物关系;2、对话内容要清晰有条理;3、情节完整;4、要符合题目要求。
16.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感情,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恩、回报母亲,在今年母亲节前,我校八年级准备开展“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吧!
(1)[营造氛围]下面是本次活动主题词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品味无私母爱,
(2)[设计活动]为了让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为了让同学们能多角度地感受母爱的伟大,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形式。
活动一:
活动二:
(3)[仿写母爱]根据材料提供的情景,仿照前半句,把后半句补充完整。
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答案】(1)(示例)感恩无限亲情
(2)母爱歌曲我来唱;母爱诗文我来诵
(3)(示例)母爱是黑暗微光下细密的针线,那份关爱伴随我们成长
【知识点】活动设计;衔接仿写;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1)考查拟写对联。答题时,可以紧扣“献给母亲的歌”的主题,按照所给出的上联的句式特点,二字动词+二字形容词+二字名词,根据对联“一相对”的特点进行拟写为“感恩无限亲情”。(2)此题考查主题活动的设置。针对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古诗文朗诵大赛、办期手抄报等,任选其中两种即可。如:母爱故事我来讲;母爱名言我来说。
(3)此题考查句子的仿写仿写句子时,要仿句式、仿修辞,语言风格要致,话题要一致,字数、结构要相近,重复关键字,并做到语意连贯。作答此题,可以先理解题干中所给出的情景材料,概括出母亲在灯下为子女缝补衣服的情景;再仿照所给出的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描述即可。如,母爱是黑暗微光下缜密的针线,那份感动陪伴我们奋斗。
故答案为:⑴ 感恩无限亲情
⑵1、母爱歌曲我来唱2、母爱诗文我来诵
⑶ (示例)母爱是黑暗微光下细密的针线,那份关爱伴随我们成长
【点评】⑴对联的拟写,除了要掌握对联知识外,还要结合材料内容和给出对联的句式特点进行分析和撰写。
⑵活动设计的题型,首先内容要丰富,版块名称、格式力求一致。其次要审清题意,根据活动内容和主题范围限制进行设计。
⑶句子的衔接仿写,必须结合文段的整体把握结构,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式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试卷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耕种(gēng) 勉强(qiáng) 祖籍(jí) 任劳任怨(rèn)
B.衙门(yá) 挑粪(fèn) 差役(chāi) 无可奈何(nài)
C.管束(shù) 和蔼(ǎi) 辍学(zhuì) 节衣缩食(suō)
D.豌豆(wān) 聊叙(liáo) 蛮横(héng) 为富不仁(wéi)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和睦 周济 毫绅 外甥 B.强建 私塾 榨油 聊叙
C.劳碌 马鞍 耕种 蔚勉 D.高粱 妯娌 竭力 富裕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朋友的误会,他百口莫辩,只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B.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最讨厌的就是有人在这里成群结队影响团结!
C.他尽管坐拥金山,却为富不仁。
D.张凡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大家喜爱的生活委员。
4.给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岳母刺字,孟母三迁,______________;乌鸦反哺,羔羊跪乳,______________;游子远行,万水千山,______________。伟大的母爱,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心中,激励一生,相伴终生。
①恩情似海,永铭心间 ②母爱如山,亘古不变 ③慈母心牵,春晖延绵
A.②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5.下面情境中,小航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小航和小朋约好周末一起去遵义市博物馆参观。小航去小朋家结伴走,小朋的奶奶开了门。小航说:____________________。
A.我要找一下小朋,我和他去博物馆参观。
B.您是谁呀?小朋在家吗?我找他有事。
C.您好!是奶奶吧?我是小航,和小朋约好去博物馆,他在家吗?
D.我想找小朋去博物馆,你让他马上出来。
6.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德元帅晚年虽然疾病缠身,但他无时无刻不忘党和国家赋予他的使命。(“无时无刻”改为“每时每刻”)
B.通过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课,使我领略到了母亲对子女深沉而无私的爱。(删去“通过”或“使”)
C.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2018年安徽省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在皖西学院图书馆报告厅展开了开幕式。(“展开”改为“开展”)
D.代表们就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完善”和“建立”互换位置)
7.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处是( )
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说得是何等的好!
现在人们注重用传统经典来教育下一代,(A)一些家训和幼年启蒙读物重新受到关注。(B)其中有的是对行为举止的强调,今天看来虽然较为严格,但能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的是对道德情操的熏陶,意旨深远,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C)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让人产生了敬畏之心。(D)可喜的是,不少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
A.A
B.B
C.C
D.D
8.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从文章所记叙的事件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勤劳、俭朴、能干、宽厚、仁慈、坚强、有远见的人。
C.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将所记的典型事例巧妙地编织起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D.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扬了母亲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9. 在下面句中的方框处,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 一定能做到的
10.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词语。
(1)母亲在家庭里极能(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
(2)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
(3)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
(4)甚望见你一面,(姑且谈谈)别后情景。( )
二、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十毫升母爱
邓 琴
①这半年,我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疲惫不堪,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慢慢变差。虽已立春,但春寒料峭,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中往里吹。瘦弱的我受了风寒,终于熬不住,病倒了。
②丈夫建议:“要不把孩子的姥姥接过来吧?帮忙带带孩子! ”我却犹豫了。
③我从小就怕母亲。记忆中,母亲脾气暴躁,一直以凶神恶煞的面目出现。我有丝毫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浓浓的阴影。
④母亲几乎没有夸奖过我,也许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她甚至不懂得在我难过之际给予一点安慰。高考结束,我的成绩不太理想,母亲却没有安慰我,只是忙着做自己的事。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递给母亲看,她没有接,低着头冷冷地说:“叫你不要报这么差的大学。”我默默收回了通知书,流着泪转身离去。
⑤这些年,我们母女的关系一直淡淡的,交流很少,彼此都习惯了对方的淡漠。
⑥丈夫瞒着我给母亲打了电话。没想到,她竟然很快从千里之外坐车赶来了。打开门,看见母亲扶着墙壁站在我面前时,我竟有些不知所措。母亲晕车厉害,一上车便开始吐。等到下车,虚弱得像丢了半条命。
⑦我赶紧把母亲迎进门,母亲顾不上自己身体不适,一个劲盯着我看,说:“就你逞能,都累成这样了!”语气一如既往的不中听。我已经习惯了,无声地笑了笑。
⑧母亲来了,我的担子被她分去一部分,顿感轻松多了。我的病却很奇怪,药吃了一周,不见好。尽管穿着厚厚的棉服,还是咬着牙关瑟瑟发抖。晚上我早早地躲进被窝,母亲则在客厅打电话。连续几个晚上,她都在电话里和她的老姐妹拉家常。
⑨一天早上,母亲从外面回来,放下包便进了厨房。许久,她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看着她期待的眼神,我忍着怪味把那碗汤水一饮而尽。和小时候一样,看到我乖乖的表现,母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⑩连续几天,母亲都会做一碗这样的汤水让我喝。我实在忍不住,问这是什么东西。母亲说是一位老姐妹提供的秘方,专治体虚怕冷的毛病。听了这话,我感觉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原来那些天,她和老姐妹们煲电话粥,是在帮我找药方。
病假结束了,我得赶早上班。早上七点,母亲已不在家,她每天早早去买菜,按她的说法,早晨的菜新鲜。我从小都在服从她,自然无法说服她多睡一会儿。
我骑车赶往单位。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路上,有个声音夹杂着风声钻进了我的耳朵:“阿姨,今天又这么早来接露水啊! ”我好奇地循声望去,一片树丛中,蹲着一个人,竟是母亲!
我远远地站着,听着那人和母亲的对话。
“阿姨,你在这接了一周了吧?每次一个多小时吧?这露水真的能入药吗?”
“我老姐妹说,不同叶子上的露水有不同功效,不管它有没有用,总要试试。药方所需露水不多,每次只要这么一小瓶。”
母亲扬了扬手中的瓶子。那是一个口服液的瓶子,容量为十毫升。母亲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久坐,为了十毫升露水,却在呼啸的冷风中不知疲倦地蹲着。
母亲捶打着腰,蹒跚着往家的方向走去。我站在风中,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不禁潸然泪下。有些爱很微小,微小到只能用毫升衡量。即便十毫升的瓶子,里面装的也是满满的母爱——是我从未靠近却真实存在的亲情。
(1)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赏析重点句子】
①许久,她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
②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
(2)文章第③④两段有何作用?【分析文段作用】
(3)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把握人物形象】
(4)“十毫升母爱”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分析标题作用】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
薛 峰
母亲今年50岁,而我21岁。在这漫长而又转瞬即逝的岁月里,我曾为母亲流过三次泪。
第一次。
那年我8岁。中秋节时,我哭闹着非要吃月饼不可。哭了整整一下午,眼睛都肿了。母亲让大哥去村里的小卖部里买,但已经卖完了。可是,我的哭声一直不停。最后,母亲决定给我做红薯饼。天黑时分,心里烦乱的她扛着钉耙匆匆下地去刨红薯。结果在地里,她刨着了脚。
许多年后,我依然记得母亲被人背回来时的情景。她咬着牙,皱着眉,额头聚拢着一层汗水,颤抖的脚面上满是黑色的血,模糊而厚重,看不清哪里是伤口。
“还哭什么啊你 ”父亲冲我吼道。
于是,我的哭声戛然而止,只是张大嘴巴,呆呆地看着母亲疼痛难忍的样子。我想,那时我的眼里一定充满了恐惧,还有疼惜。
可到最后,我的泪水又忍不住涌了出来。
这最后的泪水,肯定是为母亲而流。而这泪水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也格外清晰。那贫困的生活,烙在生命里的,不仅仅是饥饿,还有心灵的懊悔。这种懊悔的伤疤不能愈合,那是一个洞,永远也填充不满。
第二次。
我14岁,在镇上念初中。
那年校园里流行穿牛仔服,尤其是牛仔褂,深蓝色的,穿在身上看着十分合适,很精致很帅气,风度翩翩,富有朝气。于是我就要母亲给我买。
几天后,她果然把衣服送到学校来了,但令人不满的是她买的是牛仔裤,而不是褂子。
她说:“那褂子并不好看,不合身,不如这裤子好,耐穿,洗着也方便。”
可满心气愤的我哪里听进去她的话,我把衣服甩在她怀里,大声叫着:“你买的你穿好了,反正我不要!”然后转身而去,留下惊愕的她站在那里,不知所措。
后来,星期天我回家,看见母亲正在挑水。黄昏里,她的白发随干裂的风浮动,仿佛是一层雾,寂寞而苍凉。她上身的衣服被风掀得很高,而下身,穿的就是那条牛仔裤——由于母亲个子矮,裤腿卷起一大截,双 膝已经磨得破了,折皱了,掉了色,看上去十分笨拙,走起路来也十分艰难。
一刹那,我的泪水就流了下来。
我不知道母亲是怎样穿上那件衣服的,在穿上它之前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又怎样去面对众人。我不敢想,因为我一旦想起,心田都会被泪水淹没。
第三次。
我20岁,上大学。
寒假回家,母亲正在病重中,让她去城里的医院治疗,可她坚决不肯,一直推托着说没什么大碍,不用治。就这样,直到寒假结束。开学的前一天,在我和哥哥的强烈要求下,母亲才让父亲陪着去邻村的医生那里 买了一包顺气丸回来。母亲说,没什么事,吃下药就好了,不用挂念。
第二天,我们就离家上学去了。
再回来时已是半年之后了。偶尔一次,父亲告诉我,你们走后,你妈又在床上躺了一个月,她心疼得厉害,想怕是治不好的。她怕你们担心,便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不要钱的。
那一刻,我待在那里,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转回身,默默地进入房间。然后,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为母亲,为父亲,为我们这个平凡而苦难的家而哭。
母亲呵,你是岩石,石中的火;你是层云,云中的电;你是沧海,海中的盐;你是我今生飞翔的唯一方式和力量呵!
母亲,让我流泪的亲人。
(1)选文第一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文章写了“我”为母亲流泪的三件事,请任选一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选文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在刻画母亲这一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表达作用
(4)文中的“我”为母亲流了三次泪,这泪中包含了“我”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③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④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 (和睦 和蔼 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 (和睦 和蔼 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管教 管理 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写出第①段的中心句。
(2)从第④段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横线上。
(3)第③段以母亲想方设法解决家庭的 、吃、 三个方面来表现她的聪明能干。
(4)从第②段内容看,母亲的勤劳对“我”有哪两方面的影响 请简要回答。
(5)简要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①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②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
三、语言表达
14.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2)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3)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4)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15. 阅读下面的漫画,结合当前有学生沉迷于游戏的现象,把画中母子两人的对话补充完整。要求:①用语简明,能反映画面内容,每句话不超过5个字(不含标点);②补充完整后的对话能赋予该漫画讽刺的意味。
图(1)
图(2)
(1)母:该睡觉了!
子:
(2)母:
子:
16.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感情,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恩、回报母亲,在今年母亲节前,我校八年级准备开展“献给母亲的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吧!
(1)[营造氛围]下面是本次活动主题词的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品味无私母爱,
(2)[设计活动]为了让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为了让同学们能多角度地感受母爱的伟大,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两种形式。
活动一:
活动二:
(3)[仿写母爱]根据材料提供的情景,仿照前半句,把后半句补充完整。
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解析】【分析】A.“强”应读作“qiǎng”;B读音正确;C.“辍”应读作“chuò”;D.“横”应读作“hèng”。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积累,平时学习时要读准每个汉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等。多音字的读音要结合语境选择正确的读音。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毫”应写作“豪”;B.“建”应写作“健”;C.“蔚”应写作“慰”。D书写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对汉子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音字形的识记本题考查对同音字字形的识记,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熟练的语感,正确的书写习惯,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的应用。
3.【答案】B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A百口莫辩: 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B.“成群结队”形容一群人集合在一起,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拉帮结派”。C 为富不仁: 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D任劳任怨: 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答案】A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
【解析】【分析】“岳母刺字,孟母三迁”都表现的是一个母亲的儿子殷切的期望,这就是母爱,无论是战国时代还是宋朝甚至是今天,这种爱亘古不变,故第一空应选②。“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写乌鸦和羔羊对母亲的感恩,母恩似海,这种恩情让人铭记心间。故第二空应选①。故答案为:②①③。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填空处前后句子的内容,抓住其关键词,再比较各项内容,抓住各句表达意思的区别,填入后看句子顺畅不顺畅。
5.【答案】C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小航去小朋家首先遇到了小朋的奶奶,因此首先应该向奶奶问好,奶奶不认识自己,要向奶奶介绍自己的身份,然后说明来意,最后要问奶奶小明是否在家。据此ABD表达都不得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要想使语言表达得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看准对象,把握分寸;②适应场合,恰当用语;③注意遣词,谦敬恰当;④把握语体,用语准确。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上述几个方面逐一对比,从而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6.【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C.“展开”改为“举行”。
故答案为:C
【点评】病句的辨析一是要靠语感,感觉读起来别扭、不通顺的句子基本上为病句;二是可以先把句子压缩,只留下主干,然后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7.【答案】C
【知识点】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C处中的“其中”及“有的是……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已经导入了“家训”的具体内容;C处下句中“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是对提供的句子内容的评价。
故答案为:C
【点评】句子的衔接连贯,必须结合文段的整体把握结构,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式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回答。
8.【答案】C
【知识点】文章线索;文章结构方式
【解析】【分析】C.错误,本文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纬线,以时间为经线。
故答案为:C
【点评】课内文章一定要反复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然后结合每一个选项仔细分析,注意细微的差别。
9.【答案】?;,;——;,;。;,;。
【知识点】句号;逗号;问号;破折号
【解析】【分析】“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这句话是疑问句,故后面应该用问号。“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和"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属于并列的两个分句,因为都是单句,故中间应该用逗号。“中国共产党”是对“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的解释说明,故第三处应该用破折号。“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都是对第一句的回答,意思表达完了,后面应该用句号。“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是句中的一般性停顿,后面应该用逗号。因为是一般的陈述句,因此结尾应该用句号。
故答案为: ? , —— , 。 , 。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10.【答案】(1)任劳任怨
(2)周济
(3)为富不仁
(4)聊叙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分析】考查根据意思确定词语。任劳任怨:意思是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注意“怨”字的写法。周济:在物质上给予帮助;接济。为富不仁:意思是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注意“仁”字的写法。聊叙:指姑且谈谈。注意“聊”字的写法。
故答案为:⑴ 任劳任怨 ⑵ 周济 ⑶ 为富不仁 ⑷ 聊叙
【点评】根据词义写出的词语,没有什么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词语含义的把握和对成语字眼的记忆,根据词语含义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
11.【答案】(1)①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猫”“端”“递”“催促”等一系列动词突出母亲重视手里的汤水,把母亲对“我”的悉心呵护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反映出母亲对“我”的关爱。②这句话既点出了天气寒冷,为母亲出场准备了典型环境,又以“我”的表现为母亲冒寒接露水做了铺垫,渲染了母爱的伟大。
(2)回忆母亲对“我”的要求严格,与后文母亲大清早为“我”接露水治病形成对比,更突出母爱的深沉。其次,文章先抑后扬,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展现了作者由畏母到敬母的心路历程。
(3)①从“我有丝毫让母亲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可看出母亲对子女严格要求。②从母亲强忍着身体不适,不远千里赶来帮“我”照顾孩子以及清晨起床接露水为“我”熬汤药等可看出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4)好。①标题中的“母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②标题新颖,“十毫升”将母爱这一抽象不可见的东西具体化;③以小见大,用“十毫升”这极少的体积来表现深沉无边的母爱给“我”留下的强烈印象。(答出一两点即可)
【知识点】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对比;先抑后扬;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⑴ ①“猫”“端”“递”“催促”是对母亲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分析,我的病很奇怪,药吃了一周,不见好。母亲就向她的老姐妹打听药方,给我熬好,然后猫着腰给我端来,递给我,催促我赶快喝下去,这样病才能快点好。由此可以看出把母亲对“我”的悉心呵护及关爱。意対即可。
②“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这句话从风很大及我的感受的角度突出了天气的寒冷。结合语境分析,再这样寒冷的天气里,母亲不顾自己的寒冷,连续好几天都要到树丛中接露水,目的就是用这些露水给自己的女儿熬药,好让她快点好起来,因此这里用天气的寒冷衬托出母爱的伟大。意対即可。
⑵ 第③④段回忆了母亲对“我”的要求严格,但就是这样对我严格要求的母亲,在得知我生病需要她的帮助后,不顾自己晕车的毛病千里迢迢来帮女儿,给女儿熬药,接露水等,这都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这样前后情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母爱的伟大,但前文写母亲的脾气暴躁,对我非常严厉,几乎没夸过我等情节都是为了更加突出母亲对我的爱,突出母亲的伟大,因此这篇文章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和平铺直叙相比,这种写法增加了文章的波澜,也展现了作者由畏母到敬母的心路历程。
⑶结合相关情节及母亲的动作、语言等分析母亲的形象,如文章第③段“我有丝毫让母亲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可看出母亲对子女严格要求。文章第⑥段母亲强忍着身体不适,不远千里赶来帮“我”照顾孩子,第⑨⑩段给我熬药,最后几段写清晨起床接露水为“我”熬汤药等,这些都可看出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能结合具体情节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⑷ ①看到“十毫升母爱”这个题目,读者心中会非常好奇,这是怎么回事,“十毫升母爱”是什么意思,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十毫升母爱”指的是母亲为了给我治病,冒着严寒去到树丛中接露水,由此可以看出母爱的伟大,因此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题;③母爱本来是非常抽象的东西,而“十毫米”则把这一抽象不可见的东西具体化,因此显得非常新颖。④“十毫升”本来是非常少的,但是这非常少的体积却表现了母爱的伟大。(答出一两点即可)
故答案为:⑴ ①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猫”“端”“递”“催促”等一系列动词突出母亲重视手里的汤水,把母亲对“我”的悉心呵护生动地刻画了出来。反映出母亲对“我”的关爱。②这句话既点出了天气寒冷,为母亲出场准备了典型环境,又以“我”的表现为母亲冒寒接露水做了铺垫,渲染了母爱的伟大。
⑵ 回忆母亲对“我”的要求严格,与后文母亲大清早为“我”接露水治病形成对比,更突出母爱的深沉。其次,文章先抑后扬,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展现了作者由畏母到敬母的心路历程。
⑶ ①从“我有丝毫让母亲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可看出母亲对子女严格要求。②从母亲强忍着身体不适,不远千里赶来帮“我”照顾孩子以及清晨起床接露水为“我”熬汤药等可看出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
⑷ 好。①标题中的“母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②标题新颖,“十毫升”将母爱这一抽象不可见的东西具体化;③以小见大,用“十毫升”这极少的体积来表现深沉无边的母爱给“我”留下的强烈印象。(答出一两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作用有: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作文章线索;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语带双关;⑥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⑦吸引读者兴趣。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2.【答案】(1)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2)①8岁时,母亲为“我”能吃上红薯饼而伤了脚,“我”懊悔的泪水涌了出来。②14岁时,母亲穿上“我”不要的那条牛仔裤艰难挑水,“我”的心田一刹那被泪水淹没。③20岁时,母亲怕孩子担心,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治病,“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任选一件概括即可)
(3)运用了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了母亲受伤严重,疼痛难忍,突出母亲的坚强,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4)包含了“我”疼惜、懊悔、感动的情感。启示(示例):生活中的我们也有与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有时我们也会任性地要求父母给我们买衣服、零食等,却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我们应该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知识点】文章开头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外貌描写;动作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⑴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这篇文章依次了了“我为母亲流的三次泪”:①8岁时,母亲为“我”能吃上红薯饼而伤了脚,“我”懊悔的泪水涌了出来。②14岁时,母亲穿上“我”不要的那条牛仔裤艰难挑水,“我”的心田一刹那被泪水淹没。③20岁时,母亲怕孩子担心,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治病,“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因此“在这漫长而又转瞬即逝的岁月里,我曾为母亲流过三次泪”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回忆。“我曾为母亲流过三次泪”照应文章题目,也就是点题。
⑵ 这三次流泪在文中非常的清晰,第一次,时间:我8岁时;流泪的原因:母亲为“我”能吃上红薯饼没办法去地里刨红薯,结果她刨着了脚。 此时“我”为母亲为我的付出非常的感动,当更多的是悔恨,因此而流泪。第二次,时间:我14岁时;事件的原因:我不喜欢母亲给我买的牛仔裤,母亲没办法只好自己穿上并不适合自己的裤子,看到母亲这样,我为自己的不懂事而流泪。第三次,时间:我20岁时;流泪的原因:母亲得了重病,但因为家里穷,也怕孩子担心,一直硬挺着,最后才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治病,此时“我”非常心疼母亲,也为我们这个平凡而苦难的家而心酸,因此留下来泪。据此概括答题意対即可。
⑶ “颤抖的脚面上满是黑色的血,模糊而厚重,看不清哪里是伤口”是对母亲的肖像描写,结合语境分析,母亲去刨红薯刨着了脚,这里的描写突出了母亲的伤势非常严重,而 “咬着牙,皱着眉”的动作描写及“额头聚拢着一层汗水”的肖像描写说明母亲非常的疼痛,但她强忍着,由此可以看出母亲的坚强。
⑷ 根据第(2)题的详细分析可以看出这三次泪流里包含了“我”疼惜、懊悔、感动的情感。启示(示例):生活中的我们也有与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有时我们也会任性地要求父母给我们买衣服、零食等,却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我们应该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故答案为:⑴ 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⑵ ①8岁时,母亲为“我”能吃上红薯饼而伤了脚,“我”懊悔的泪水涌了出来。②14岁时,母亲穿上“我”不要的那条牛仔裤艰难挑水,“我”的心田一刹那被泪水淹没。③20岁时,母亲怕孩子担心,要了一些过期的顺气丸回来治病,“我”趴在床上痛哭起来。(任选一件概括即可)
⑶ 运用了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生动具体地表现了母亲受伤严重,疼痛难忍,突出母亲的坚强,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丰满。
⑷ 包含了“我”疼惜、懊悔、感动的情感。能结合这篇文章中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联系自身实际谈获得的启示,语言简洁流畅感情真挚即可。如:生活中的我们也有与文中的“我”类似的经历,有时我们也会任性地要求父母给我们买衣服、零食等,却忽略了父母的感受。我们应该学会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开头段作用的能力。开头段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揭示主题等。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主要的方法是“压缩”情节,找到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依据题中提到的线索,梳理人物的行为表现,抓住文章中的主要信息,从“人物”“事件”两个信息点上概括。
⑶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使用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描写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赏析的答题模式一般为:该句运用了……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等。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及个性化阅读能力。体会人物感情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2)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3)依据含义深刻的语句、段落,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13.【答案】(1)母亲是个好劳动。
(2)和蔼 和睦 管束
(3)用;穿
(4)一是使“我”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二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5)①说明从无例外,强调母亲一贯勤劳能干。
②说明“我”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对“我”的影响很大。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 “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这些语句都说明母亲非常的勤劳,是劳动的好手,因此这段话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话:母亲是个好劳动。
⑵ 和睦: 相处融洽友好。和蔼: 性情温和,态度可亲。和气: 态度平顺温和。结合语境分析,这里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性格非常和蔼,故应使用“和蔼”。母亲和妯娌们相处非常融洽,故应选用“和睦”。
管教: 管束、教导。管理: 约束;照管。管束: 遏制自由行动或言论;约束,使不越轨 ,结合语境分析,母亲约束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不良的生活习惯。故选用“管束”。
(3)“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是从用的方面写的;“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是从穿的方面写的。
(4)从“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可以看出母亲使“我”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从“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可以看出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⑸ ①“总是”, 永远地;无例外地。“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意思是母亲在很长的时间里,无例外地天不亮就起床,从而强调母亲一贯勤劳能干。
②“自然”, 不勉强;不局促。结合语境分析, 我到四五岁时就在旁边帮母亲的忙,这种行为并不是母亲强迫我做到,而是“我”自觉的、主动的,这些好习惯都是在母亲的影响下形成的,从而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对“我”的影响很大。
故答案为:⑴ 母亲是个好劳动。
⑵ 和蔼 和睦 管束
⑶1、用;2、穿
⑷ 一是使“我”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二是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⑸ ①说明从无例外,强调母亲一贯勤劳能干。
②说明“我”的行为是自觉的、主动的,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对“我”的影响很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锁定答案区域并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⑵这道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然后要辨析近义词之间的区别,最后根据句意及词义做出选择。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⑷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⑸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对于词语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14.【答案】(1)反复
(2)设问
(3)夸张
(4)排比
【知识点】夸张;排比;反复;设问
【解析】【分析】(1)“能做到的”这句话重复两次,强调“我能做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2)这句话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3)“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4)“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把三个句式相同,内容相关的三个句子排列在一起,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⑴反复
⑵设问
⑶夸张
⑷排比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15.【答案】(1)示例:再玩会儿。
(2)该起床了!;再睡会儿。
【知识点】漫画释义;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1)图(1)窗外的月亮已到中天,半夜了,儿子还在专心致志地玩游戏,母亲看夜深了,就提醒儿子,说:“该睡觉了”,儿子很显然会不耐烦地说:“再玩会儿”。图(2)窗外,太阳已经升好高了,儿子还在香甜地睡着,母亲就喊儿子“该起床了”,儿子由于晚上玩游戏玩得太晚,这时候很显然还没有谁够,他会说:“我再睡会儿”。意対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再玩会儿。
⑵ 该起床了!|再睡会儿。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情景对话要求注意的几点:1、人物身份和人物关系;2、对话内容要清晰有条理;3、情节完整;4、要符合题目要求。
16.【答案】(1)(示例)感恩无限亲情
(2)母爱歌曲我来唱;母爱诗文我来诵
(3)(示例)母爱是黑暗微光下细密的针线,那份关爱伴随我们成长
【知识点】活动设计;衔接仿写;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1)考查拟写对联。答题时,可以紧扣“献给母亲的歌”的主题,按照所给出的上联的句式特点,二字动词+二字形容词+二字名词,根据对联“一相对”的特点进行拟写为“感恩无限亲情”。(2)此题考查主题活动的设置。针对中学生的主题活动一般有以下几个:朗读比赛、图片展、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主题歌咏比赛、古诗文朗诵大赛、办期手抄报等,任选其中两种即可。如:母爱故事我来讲;母爱名言我来说。
(3)此题考查句子的仿写仿写句子时,要仿句式、仿修辞,语言风格要致,话题要一致,字数、结构要相近,重复关键字,并做到语意连贯。作答此题,可以先理解题干中所给出的情景材料,概括出母亲在灯下为子女缝补衣服的情景;再仿照所给出的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描述即可。如,母爱是黑暗微光下缜密的针线,那份感动陪伴我们奋斗。
故答案为:⑴ 感恩无限亲情
⑵1、母爱歌曲我来唱2、母爱诗文我来诵
⑶ (示例)母爱是黑暗微光下细密的针线,那份关爱伴随我们成长
【点评】⑴对联的拟写,除了要掌握对联知识外,还要结合材料内容和给出对联的句式特点进行分析和撰写。
⑵活动设计的题型,首先内容要丰富,版块名称、格式力求一致。其次要审清题意,根据活动内容和主题范围限制进行设计。
⑶句子的衔接仿写,必须结合文段的整体把握结构,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式的特点,然后再进行回答。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