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怀疑与学问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 怀疑与学问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2 21:0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怀疑与学问]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仓颉(jié)  步骤(zhòu) 凶险(xiǎn) 停滞不前(zhì)
B.大儒(rú) 思索(suǒ) 流俗(sú) 腐草为萤(yíng)
C.塾师(shú) 譬如(pì) 事实(shí) 三皇五帝(dì)
D.懒惰(duò) 阐释(chán) 论据(jù) 国难危急(n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视察 轻信  虚妄  默守成规
B.盲从 枉然 锻炼 科学根踞
C.怀疑 辩论 评判 辩伪去妄
D.折扣 脑筋 消极 辨别是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由于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以问题不攻自破。
C.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首当其冲,驰下山来,有如天崩地裂之势。
D.他对这件工作很感兴趣,虽常夜以继日,但却乐此不疲。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每处不超过15字。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为新时代的研究者,重要的是 ① 。然而,问题意识缘何而来 我们常说开拓创新,开拓和创新的起点何在 我认为有一点很重要, ② 。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够发现问题,并形成问题意识。所谓新观点、新见解,离不开对旧观点、旧见解的怀疑和批判。人类文明的发展,固然离不开传承和积累,但发展和进步的直接动力也离不开质疑与批判。


5.下列有关敬辞和谦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愚”是谦称自己不够聪明,“鄙人”是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B.读书人常常谦称自己为“小生”“晚生”“晚学”等,“在下”是谦称自己的地位不高。
C.在称呼对方时,中国古人常常抬高对方。比如,称对方为“阁下”,表示对方身份较高;称对方为“足下”,表示自己的身份在对方之下。
D.“令”是美好的意思,称呼自己的父亲可以说“令尊”,称呼自己的母亲可以说“令慈”。
6.学完本课,九年级(1)班开展了“学问之我谈”主题班会,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以下任务。
(1)[撰写标语] 为了激发同学们参与此项活动的热情,请你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撰写一则宣传标语。(不超过15字)
(2)[概括信息] 活动中,班长将下面一段话作为自己发言的材料。请你仿照示例,说说材料中论述的做学问的其他两种方式。
材料 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做学问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蜘蛛一样,整天忙于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二是像蚂蚁一样,整天忙于把食物从外面搬回自己的窝里;三是像蜜蜂一样,忙于采花粉,酿造成蜂蜜。
(示例)方式一:自我封闭,不知借鉴。
方式二:           
方式三:           
(3)[畅谈感悟] 活动中,主持人讲了下面一则故事,请你谈谈听了这则故事后的感悟。(100字左右)
  芝诺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一次,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 ”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
[2019·新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求甚解(节选)
马南邨
①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③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④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⑤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⑥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⑦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⑧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⑨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链接材料]
链接一 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选自朱熹《童蒙须知》)
7.请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观点,并阐释其具体内容。(4分)
8.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6分)
答题技法  详见《听课手册》第39页
9.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材料和自己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
1. D “阐”应读“chǎn”。
2. D A项,“默守成规”应为“墨守成规”;B项,“科学根踞”应为“科学根据”;C项,“辩伪去妄”应为“辨伪去妄”。
3. C “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句中指的是冲在前面,用在此处属于望文生义。
4.示例:①要有问题意识 ②那就是具有质疑与批判的精神
5. D “令”是敬辞,用于称对方的亲属。称呼别人的父亲可以说“令尊”,称呼别人的母亲可以说“令慈”。
6.(1) 本题考查撰写宣传标语。首先要注意语言简洁(不超过15字),其次要注意语言优美,并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本题抓住“学问”这一关键词来思考作答即可。
[答案] 示例:怀疑是做学问的急先锋。
(2) 本题考查仿写。培根用比喻的方式谈了做学问的三种方式。蚂蚁仅仅充当了搬运工,只知“搬回”,以这种方式做学问,自然是机械搬用,不知创新。而蜜蜂采来花粉,酿造成蜜,由花粉到蜜,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如同做学问时对别人的思想加以消化吸收,即创造新知。
[答案] (示例)方式二:机械搬用,不知创新。方式三:消化吸收,创造新知。
(3) 本题考查谈感悟。先弄清故事的主题“拥有的知识越多,未知也越多”,再围绕主题谈感悟,100字左右即可。
[答案] (示例)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际的,而人们已知的部分总是极为有限的。这正像圆圈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一样,知识越渊博,所接触的未知面就越广,疑问也就越多。反之,知识越贫乏,接触的未知面就越狭窄,疑问自然也越少。
7.主要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具体内容:读书全在于会意(或“读书要虚心,了解大意”);要注意把握精神实质;不死抠字眼,重视整体的理解。
8.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举诸葛亮读书的例子,意在说明读书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就是理解其精神实质。这样使要讲的道理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引用王粲的文字,用道理论证,有力地证明诸葛亮就是“观其大略”读书的,更具说服力。
9.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寻章摘句;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读书,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此题为开放题,根据提示的要点答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