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12 22:1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制度 主要标准
夏商西周
战国~汉初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
明清
世卿世禄/世官制
血缘
军功爵制
军功
察举制
品行
九品中正制
门第
科举制
才学
八股取士
八股文
深化理解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并依此授官
家世
才能
道德
定品级
上上(一品)
上中(二品)
上下(三品)
中上(四品)
中中(五品)
中下(六品)
下上(七品)
下中(八品)
下下(九品)
影响
世家大族日益把持选官大权,出现“累世公卿”的现象,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
时期 表现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深化理解2:(隋唐)科举制
隋唐大一统政权的形成需要大量职业化官僚阶层来治理国家,必然要改变重军功、轻文教的旧的选举制度,改变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要加强大一统的皇权,就必须削弱士族的力量。
——金滢坤《中国科举制度时》
整个隋代“秀异之贡,不过十数”,一共才取了十来个人。就是到了唐代,科举在选拔官员的过程中,仍然只起了辅助性的作用。唐代289年间,进士及第者平均每年只有22名,90%的官员还是因为门第和军功等入仕。...中唐之后,门阀复盛,荥阳郑氏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称;清河崔氏中唐后也陆续有八人为宰相;……唐文宗时,宰相郑覃宁愿将孙女嫁给士族出身的九品小官崔皋,也不肯与皇太子联姻。唐文宗尴尬地说:“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张宏杰《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隋唐:科举实施情况
——隋唐时期,世家大族依然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对科举制的评价
积极:
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②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
局限:
①忽视对品德的考察;
②导致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忽视实用性学问,抑制了其③他学科、知识、科技的发展;
【小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选官标准
选官方式
选官原则
选官基础
从血缘、门第为主发展到以才学为主
从推选发展到公开考试,更加规范化
逐渐制度化,一定程度体现公平、公正、客观的原则
逐渐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二、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诏令
(决策)
执行
①提交上奏
②同意后交予审议
封驳
审议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官吏
选授
考课
户籍
赋税
祭祀
教育
科举
军事
警备
审判
刑罚
工程
建设
评 价
①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
②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
③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1. 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2. ABC三个方案的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A.礼部、B.户部、C.工部
考一考
【 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特点 】
秦朝
三公九卿
汉武帝
中朝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小结】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三、赋税制度
赋税是官僚、军队、教士和宫廷借以维持生活的源泉。简言之,就是行政权力整个机构借以维持生活的源泉。强有力的政府和繁重的赋税是同一个概念。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马克思
三、隋唐赋税制度
赋税
田赋:以田亩为基础土地税,又称为田租、田税、地税等。
包括征发无偿劳役的徭役、兵役、各种职役、差役等。
丁税:以人丁为基础的人头税,比如户赋、算赋、口赋、身丁钱米、丁银等。

概念辨析
1、夏商周:贡、助、彻
助:在公田中服劳役
贡:每块田地按照什一税的比例上缴收成
彻:学界无统一定论。什一而税/同“助”/一种合作的均收,并交纳十分之一的实物租税
(实物)
(徭役)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孟子·滕文公上》
——赋役制度的雏形
隋唐之前赋税制度的回顾
2、春秋战国:赋税改革
齐 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收成多寡征税
鲁 初税亩:根据土地的亩数进行征税
秦 商鞅:根据个人所占土地多寡征税
——实质: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变
隋唐之前赋税制度的回顾
3、汉:田税、丁税、徭役
——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田税 (高祖)十五税一;(景帝)三十税一
丁税 算赋:15~56岁,无论男女,120钱/人/年
口赋: 7~14岁, 20钱/人/年
徭役 成年男子一生服两年兵役,每年服一个月劳役
出钱代替服役称为“更赋”(每月2000钱)
(实物)
隋唐之前赋税制度的回顾
东汉末:曹操颁行“租调制”
“计亩而税”(每亩土地征收田租谷四升)
“计户而征”(每户征收户调绢二匹、绵二斤)
白骨暴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后汉书·仲长统传》
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与“租调制”
一夫一妇每年纳租粟二石、调帛一匹
成年男子承担一定徭役
隋唐之前赋税制度的回顾
三、隋唐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劳役20天/年
可输庸代役
每日绢三尺
1.唐初:租庸调


粟二石

土产贡输
(丝织品、
麻织品)
(凡是均田人户,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及服一定的徭役)
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劳动积极性也有所提高。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府的赋税收入也得到一定保障
知识链接
如何征收租庸调
唐朝仍按北朝惯例,按户等分派。每三年造户籍“团貌”(即由县官及里正亲自记录该户每人的面貌特征)时,即“量其资产,类其强弱,定为九等”。按户等分别负担不同的租庸调定额。
唐代的户籍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就是百姓分配土地的地方,如果此人移居别地,需要登记为客户。按照规定,主户需缴纳租庸调税,而客户不需要缴纳。
凡有水旱蝗霜等自然灾害,损失某地区农作物十分之四以上,免除该地田租;十分之六以上,免除全部租调;十分之七以上,租庸调全免。
凡皇亲、三品以上官员、官府学校学生、俊士、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同籍者都可享有免役特权。九品以上官员,本人免役。其他如老、废、残疾之人,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也可免官役。
特殊情况、特殊人士、特殊处理
知识链接
武德七年……丁男(21-59)、中男(16-20)给一顷,……所受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受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 ——《旧唐书》
至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受。……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按丁缴纳的租庸调制也无法保证,两种附加税——按户等每户征收的户税和按地亩征收的地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压倒租庸调。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人多地少,均田制逐渐瓦解,租庸调制亦无法维持
三、隋唐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1.唐中后期:两税法
背景
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难以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②安史之乱,社会动荡,户籍难以清理
③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税收拒不上交
三、隋唐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1.唐中后期:两税法
内容
每年分夏、秋季两次征收。量出为入,国家根据财政支出制定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额,向当地人民征收
土著户和客居户均编入现居州县户籍,依照丁壮和财产确定户等,依户等纳钱(户税),按垦田面积纳粟米(地税);租庸调、杂徭全部废除
无固定居处的商人,向所在州县缴纳其收入的1/30
三、隋唐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1.唐中后期:两税法
作用
①统一税制,扩大税源,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②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过渡到以财产为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③以货币折算和缴纳赋税,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同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基本框架。汉末之后的魏晋南北朝虽然政局动荡,但政治体制受到的冲击较少,且孕育了新的制度萌芽,最终在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时期出现了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等不仅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