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30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30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26 08:48:32

文档简介

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30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一、单选题
(2022·浙江)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道1到街道7)周边用地开发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下图为该轨道交通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沿线街道人口规模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轨道交通市郊线辐射的街道中(  )
A.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B.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增大
C.边缘区各街道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
D.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扩大
2.该轨道交通市郊线开通对边缘区整体的影响是(  )
A.就业空间集中现象减弱 B.行政服务功能变化显著
C.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增强 D.居住用地空间更加集中
(2021·湖南)下表为某市地铁S线和T线开通前后距地铁线不同距离的住宅平均价格及其增幅。S线横跨城市中心区和边区,T线连接城市边区和外围区,两条线路开通时间几乎相同,所经之地公共交通密度差异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项目 距离(米) S线 T线
开通前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开通后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增幅(%) 开通前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开通后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增幅(%)
0.2 8116.0 13160.0 62.15 2868.3 9085.4 216.75
0.2~0.3 8125.0 28900.0 255.69 2893.3 10325.0 256.86
0.3~0.5 9173.3 25493.7 177.91 3827.3 10289.0 168.83
0.5~0.75 9356.0 23383.3 149.93 3160.0 10162.5 221.60
0.75~1 7854.3 18760.6 138.86 3810.0 9548.6 150.62
1~1.5 7188.7 17066.7 137.41 3768.7 10000.0 165.35
1.5~2 6413.0 12941.6 101.80 3418.0 9251.6 170.68
2~2.5 6373.1 10008.3 57.04 3281.4 9682.3 195.07
2.5~3 6518.1 12115.0 85.87 3957.1 9389.0 137.27
3.地铁开通后,S线和T线距地铁线0.2千米范围内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治安环境较差 B.运营期间交通较拥堵
C.大气质量较差 D.运营期间噪音和震动感较大
4.仅从距地铁线远近对住宅价格影响角度看,S线和T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分别不超过(  )
A.2.5千米、1千米 B.1千米、1千米
C.3千米、3千米 D.2.5千米、3千米
5.地铁开通后,T线附近的住宅平均价格增幅总体高于S线,主要因为T线附近(  )
①配套设施更完善 ②环境质量更好 ③公共交通密度较小 ④房价基数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2020·浙江)市郊铁路是连接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快速、便捷、公交化铁路。下图为我国某地市郊铁路与市内地铁分布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市内地铁相比,市郊铁路通常(  )
A.修建在地上 B.日客运总量大
C.发车频次高 D.站点间距离小
(2)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  )
A.与外围城镇间经济分工弱化 B.与外围城镇间空间距离缩短
C.以扩散为主转向以集聚为主 D.高等级商业的服务范围扩大
7.(2020·江苏)下图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结构 B.人口素质 C.环境质量 D.交通方式
(2)“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  )
A.减轻自然灾害 B.提高环境容量
C.保护传统地域文化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图文分析题
8.(2021·山东)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翻坝”运输是指来往的客船、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等船舶或运输紧急物资和鲜活食品的船舶,在候闸船舶过多的情况下,为避免花费较长时间候闸过坝,而采用的“水运→陆运→水运”或“水运→陆运”的转运方式。
作为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翻坝物流系统提高了三峡水利枢纽的通过能力。下图左示意三峡翻坝物流系统,其中秭归三峡翻坝物流图(含茅坪港)属于货运枢纽型的港口物流园区(下图右),是长江南岸三峡翻坝物流转运的空间载体和依托。
(1)从航运角度分析三峡大坝建成后其上游物流量扩大的原因。
(2)说明与候闸过坝运输相比,三峡翻坝物流系统的优势。
9.(2021·河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堡(州)是德国的金融中心、世界级城市,为进一步提升全球地位,在老港外迁后,启动汉堡新城建设项目(下图)。汉堡新城将半荒废的老港工业区设计成10大特色板块,在突出板块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融入居住、办公、零售、餐饮、休闲、教育等功能,保留较大面积的广场、步道、绿地,将红砖结构工业遗产重新改造利用。
(1)推测老港外迁的主要原因。
(2)简述利于汉堡新城建设的区位条件。
(3)说明特色板块空间利用方式对汉堡新城发展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A
【知识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点评】交通线建设的意义主要有:社会意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意义(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等。
1.A、读图可知,运行五年后核心区人口规模由原来9万人左右增加到48万人左右,可见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A错误;
B、运行初期边缘区沿线的人口规模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近20万人,运行五年后边缘区沿线人口规模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3万人左右,故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减小,B错误;
C、根据图文信息可知,随着市郊线的建成,沿线地区交通条件得到改善,边缘区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C正确;
D、读图可知,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2.A、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市郊线运行五年后,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减小,就业的空间集中现象减弱,A正确;
B、从材料中不能获取到行政服务功能的相关信息,B错误;
C、市郊线运行五年后,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减小,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减弱,C错误;
D、市郊线运行五年后,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减小,导致居住地空间分布更加分散,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3.D
4.A
5.D
【知识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点评】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3.A.地铁开通后,人员流动性较大,可能造成治安环境较差,但不会对住宅平均价格产生重大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地铁开通后,可以运送大量人群,缓解交通拥堵状况,B不符合题意;
C.地铁都是电力机车,其运行不会造成大气污染,大气质量不会较差,C不符合题意;
D.地铁开通后,S线和T线距地铁线0.2千米范围内,距离地铁线较近,运营期间噪音和震动感较大,影响人们的生活舒适感,导致附近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地铁的开通,除去0.2千米范围内(受地铁噪音影响,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由于交通通达度的提高,使得住宅平均价格上升,距离地铁越远,交通通达度降低,住宅平均价格降低,对比表中的数据可知,S线开通后,除去0.2千米范围内外,随距地铁线变远,住宅价格逐渐降低,直到2.5千米,2.5千米外价格又升高,说明受地铁影响小,可见S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不超过2.5千米,同理可知,T线 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分别不超过1千米。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①对比地铁开通前,S线和T线附近的住宅平均价格,S线附近的住宅平均价格明显高于T线附近,说明S线附近配套设施更完善,故①错误;
②环境质量影响住宅平均价格,但对住宅平均价格增幅影响不大,故②错误;
③T线附近地铁开通前,住宅平均价格较低,说明原有公共交通密度较小,T线建成后,沿线交通便捷度明显增加,由于其它交通线少,T线的带动效益非常突出,因此受其影响,住宅价格增加幅度明显,故③正确; ④根据表中数据,地铁开通前,T线附近住宅平均价格明显低于S线附近,故t线附近房价基数低,在平均价格增长量相似的情况下,房价基数低的住宅平均价格增幅明显会高,④正确; 故D③④正确,ABC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答案】(1)A
(2)D
【知识点】城市交通的特点
【解析】【分析】(1)为了避免干扰市内地面交通,减轻市内交通压力,市内地铁修建在地下,而市郊铁路通常是修建在地上,A正确。由于市区人口密集,客流量大,所以,市内地铁日客运总量大;发车频次高;站点间距离小,BCD错误。故答案为:A。(2)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分工合作,A错误。市郊铁路的建设,可以缩短与外围城镇的运输时间,并不能缩短与外围城镇的空间距离,B错误。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有利于人口、产业扩散,C错误。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可以使高等级商业的服务范围扩大,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包括市区和郊区)道路(地面、地下、高架、水道、索道等)系统间的公众出行和客货输送。在人类把车辆作为交通工具之前,城市公众出行以步行为主,或以骑牲畜、乘轿等代步。货物转移多靠肩挑或利用简单的运送工具运输。车辆出现后,马车很快成为城市交通工具的主体。城市交通的特征因各城市的规模、性质、结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具有的主要特点则是相同的。①城市交通的重点是客运;②早晚上下班时间是城市客运高峰;③每个城市的客流形成都有自身的规律;④城市客运量大小与各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有直接关系。
7.【答案】(1)D
(2)C
【知识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明清两代该小镇主要沿河拓展,现代该小镇主要沿高速公路拓展,因此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方式,故D对。故答案为:D。(2)从图文信息不能判断该小镇的自然环境特征,因此不能判断“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是否能减轻自然灾害,A错。一个区域的环境容量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因为“现代拓展区”的建立而提高,B错。“现代拓展区”远离老城区,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D错。“现代拓展区”远离老城区,相对减少了对明清传统文化的破坏,使当地的地域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C对。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形态是指受地形、河流、主要交通线等的影响而形成的聚落总体上的外部形状或形态。其主要类型对比分析如下。
类型 集中式 组团式 条带式 放射状
图示
形态 聚落各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聚落由几片组成,每片都就近组织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之间有一定距离 聚落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河流延伸
影响
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的平原);市中心的吸引作用 聚落用地限制或河流、地形阻隔;规划控制等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河流限制
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分散生产,分散管理,环境污染较小 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环境污染较小
缺点 集中分布容易产生生产和生活污染等环境问题 用地比较分散,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 集中于两个方向,两头间运距很长,不便于管理,建设投资较大 集中于三个方向,三头间运距很长,不便于行政管理,建设投资较大
8.【答案】(1)水域面积扩大,水深增加,通航里程增加,通航能力增强(航道条件改善);港口规模扩大,数量增加,港口腹地扩大。
(2)通过与公路、铁路、管道的连接,实现了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运输方式灵活;缩短物流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通过秭归翻坝物流产业园,实现对货物仓储、加工和贸易,延长物流产业链。
【知识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从航运角度分析峡大坝建成后其上游物流量的扩大的原因,主要从三峡工程对通航里程和港口腹地的变化分析。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拦截上游河水,在库区蓄水,库区水位上升,导致库区上游地区河流水域面积扩大,水深增加,河道拓宽,河流的通航里程和通航能力都增加物流量扩大;原有港口水深增加,停泊能力提升,港口规模扩大;原来不适宜建设港口的位置,由于水深增加河流航运条件改善,适宜建设港口,港口数量增加,覆盖的经济腹地变大。
(2)根据材料“为避免花费较长时间候闸过坝”,可知缩短物流的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根据材料“采用的“水运→陆运→水运”或“水运→陆运”的转运方式”可知,三峡翻坝物流系统可以实现水运与公路、铁路、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运输方式变得更加灵活;根据材料“翻坝物流系统提高了三峡水利枢纽的通过能力“,缓解船闸压力,提高三峡水利枢纽的通行能力;根据材料“ 秭归三峡翻坝物流园属于货运枢纽型的港口物流园区,是长江南岸三峡翻坝物流转运的空间载体和依托” 可知,三峡翻坝物流系统促进了物流园区仓储,加工和商贸的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收益,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1) 水域面积扩大,水深增加,通航里程增加,通航能力增强(航道条件改善);港口规模扩大,数量增加,港口腹地扩大。 (2) 通过与公路、铁路、管道的连接,实现了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运输方式灵活;缩短物流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通过秭归翻坝物流产业园,实现对货物仓储、加工和贸易,延长物流产业链。
【点评】港口建设的条件:
1、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无结冰或结冰期短。
2、港湾:避风浪、背风地带。
3、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有较大的抛锚空间。
4、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5、依托城市:以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
6、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9.【答案】(1)港口的运输需求大,老港基础设施陈旧,货物吞吐量有限,难以满足货物运输需求;政策的引导作用;老港工业区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
(2)政策支持;老港区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新城的建设;老港工业区地租低;新城紧邻易北河,水运条件好,有利于物资的输入与城市的建设
(3)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经济效益提高;市民休憩空间充足,提高人居环境;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有利于发展工业旅游。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分析】(1)汉堡老港外迁的原因,主要从老港口运输功能不能满足运输的需求、城市发展功能升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图文资料可知,随着港口的运输需求大,老港口基础设施陈旧,货物吞吐量有限,难以满足货物运输需求;政策的引导作用;老港口工业区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影响老港口外迁。 (2)汉堡新城建设有利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原有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条件、土地证金、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汉堡新城建设依托原老港区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新城的建设;老港工业区地租低;新城紧邻易北河,水运条件好,有利于物资的输入与城市的建设,另外有政策支持等是汉堡新城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3)汉堡特色板块空间利用方式对汉堡新城发展的作用,主要从对城市经济效益、宜居环境、发展工业旅游等方面进行说明。 特色板块空间利用方式对汉堡新城发展主要的作用表现在: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经济效益提高;市民休憩空间充足,提高人居环境;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有利于发展工业旅游。
【点评】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港口一般都处于交通要冲,腹地广阔的地方,港口所在的城市和靠近港口地区应该比较发达。所以港口建设的有利条件有广阔而经济发达的腹地;港口所在地区交通要便利,有铁路、公路、管道、河道等现代化运输网与之相连,是转运枢纽集散中心;港口自身要提供一定设备和条件,如泊位水深、航道水深、岸边装卸效率、库场面积等。
1 / 1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30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一、单选题
(2022·浙江)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道1到街道7)周边用地开发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下图为该轨道交通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沿线街道人口规模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轨道交通市郊线辐射的街道中(  )
A.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B.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增大
C.边缘区各街道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
D.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扩大
2.该轨道交通市郊线开通对边缘区整体的影响是(  )
A.就业空间集中现象减弱 B.行政服务功能变化显著
C.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增强 D.居住用地空间更加集中
【答案】1.C
2.A
【知识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点评】交通线建设的意义主要有:社会意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意义(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等。
1.A、读图可知,运行五年后核心区人口规模由原来9万人左右增加到48万人左右,可见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A错误;
B、运行初期边缘区沿线的人口规模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值近20万人,运行五年后边缘区沿线人口规模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3万人左右,故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减小,B错误;
C、根据图文信息可知,随着市郊线的建成,沿线地区交通条件得到改善,边缘区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C正确;
D、读图可知,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减小,D错误;
故答案为:C。
2.A、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市郊线运行五年后,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减小,就业的空间集中现象减弱,A正确;
B、从材料中不能获取到行政服务功能的相关信息,B错误;
C、市郊线运行五年后,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减小,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减弱,C错误;
D、市郊线运行五年后,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减小,导致居住地空间分布更加分散,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1·湖南)下表为某市地铁S线和T线开通前后距地铁线不同距离的住宅平均价格及其增幅。S线横跨城市中心区和边区,T线连接城市边区和外围区,两条线路开通时间几乎相同,所经之地公共交通密度差异明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项目 距离(米) S线 T线
开通前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开通后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增幅(%) 开通前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开通后6年的平均价格(元/m2) 增幅(%)
0.2 8116.0 13160.0 62.15 2868.3 9085.4 216.75
0.2~0.3 8125.0 28900.0 255.69 2893.3 10325.0 256.86
0.3~0.5 9173.3 25493.7 177.91 3827.3 10289.0 168.83
0.5~0.75 9356.0 23383.3 149.93 3160.0 10162.5 221.60
0.75~1 7854.3 18760.6 138.86 3810.0 9548.6 150.62
1~1.5 7188.7 17066.7 137.41 3768.7 10000.0 165.35
1.5~2 6413.0 12941.6 101.80 3418.0 9251.6 170.68
2~2.5 6373.1 10008.3 57.04 3281.4 9682.3 195.07
2.5~3 6518.1 12115.0 85.87 3957.1 9389.0 137.27
3.地铁开通后,S线和T线距地铁线0.2千米范围内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治安环境较差 B.运营期间交通较拥堵
C.大气质量较差 D.运营期间噪音和震动感较大
4.仅从距地铁线远近对住宅价格影响角度看,S线和T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分别不超过(  )
A.2.5千米、1千米 B.1千米、1千米
C.3千米、3千米 D.2.5千米、3千米
5.地铁开通后,T线附近的住宅平均价格增幅总体高于S线,主要因为T线附近(  )
①配套设施更完善 ②环境质量更好 ③公共交通密度较小 ④房价基数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3.D
4.A
5.D
【知识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点评】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3.A.地铁开通后,人员流动性较大,可能造成治安环境较差,但不会对住宅平均价格产生重大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地铁开通后,可以运送大量人群,缓解交通拥堵状况,B不符合题意;
C.地铁都是电力机车,其运行不会造成大气污染,大气质量不会较差,C不符合题意;
D.地铁开通后,S线和T线距地铁线0.2千米范围内,距离地铁线较近,运营期间噪音和震动感较大,影响人们的生活舒适感,导致附近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地铁的开通,除去0.2千米范围内(受地铁噪音影响,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由于交通通达度的提高,使得住宅平均价格上升,距离地铁越远,交通通达度降低,住宅平均价格降低,对比表中的数据可知,S线开通后,除去0.2千米范围内外,随距地铁线变远,住宅价格逐渐降低,直到2.5千米,2.5千米外价格又升高,说明受地铁影响小,可见S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不超过2.5千米,同理可知,T线 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分别不超过1千米。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①对比地铁开通前,S线和T线附近的住宅平均价格,S线附近的住宅平均价格明显高于T线附近,说明S线附近配套设施更完善,故①错误;
②环境质量影响住宅平均价格,但对住宅平均价格增幅影响不大,故②错误;
③T线附近地铁开通前,住宅平均价格较低,说明原有公共交通密度较小,T线建成后,沿线交通便捷度明显增加,由于其它交通线少,T线的带动效益非常突出,因此受其影响,住宅价格增加幅度明显,故③正确; ④根据表中数据,地铁开通前,T线附近住宅平均价格明显低于S线附近,故t线附近房价基数低,在平均价格增长量相似的情况下,房价基数低的住宅平均价格增幅明显会高,④正确; 故D③④正确,ABC错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6.(2020·浙江)市郊铁路是连接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快速、便捷、公交化铁路。下图为我国某地市郊铁路与市内地铁分布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与市内地铁相比,市郊铁路通常(  )
A.修建在地上 B.日客运总量大
C.发车频次高 D.站点间距离小
(2)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  )
A.与外围城镇间经济分工弱化 B.与外围城镇间空间距离缩短
C.以扩散为主转向以集聚为主 D.高等级商业的服务范围扩大
【答案】(1)A
(2)D
【知识点】城市交通的特点
【解析】【分析】(1)为了避免干扰市内地面交通,减轻市内交通压力,市内地铁修建在地下,而市郊铁路通常是修建在地上,A正确。由于市区人口密集,客流量大,所以,市内地铁日客运总量大;发车频次高;站点间距离小,BCD错误。故答案为:A。(2)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分工合作,A错误。市郊铁路的建设,可以缩短与外围城镇的运输时间,并不能缩短与外围城镇的空间距离,B错误。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有利于人口、产业扩散,C错误。市郊铁路的建设,使核心城市与外围城镇的联系更加便捷,可以使高等级商业的服务范围扩大,D正确。故答案为:D。
【点评】城市交通是指城市(包括市区和郊区)道路(地面、地下、高架、水道、索道等)系统间的公众出行和客货输送。在人类把车辆作为交通工具之前,城市公众出行以步行为主,或以骑牲畜、乘轿等代步。货物转移多靠肩挑或利用简单的运送工具运输。车辆出现后,马车很快成为城市交通工具的主体。城市交通的特征因各城市的规模、性质、结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具有的主要特点则是相同的。①城市交通的重点是客运;②早晚上下班时间是城市客运高峰;③每个城市的客流形成都有自身的规律;④城市客运量大小与各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有直接关系。
7.(2020·江苏)下图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结构 B.人口素质 C.环境质量 D.交通方式
(2)“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  )
A.减轻自然灾害 B.提高环境容量
C.保护传统地域文化 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答案】(1)D
(2)C
【知识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明清两代该小镇主要沿河拓展,现代该小镇主要沿高速公路拓展,因此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方式,故D对。故答案为:D。(2)从图文信息不能判断该小镇的自然环境特征,因此不能判断“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是否能减轻自然灾害,A错。一个区域的环境容量是相对稳定的,不会因为“现代拓展区”的建立而提高,B错。“现代拓展区”远离老城区,可以一定程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并没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D错。“现代拓展区”远离老城区,相对减少了对明清传统文化的破坏,使当地的地域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C对。故答案为:C。
【点评】聚落形态是指受地形、河流、主要交通线等的影响而形成的聚落总体上的外部形状或形态。其主要类型对比分析如下。
类型 集中式 组团式 条带式 放射状
图示
形态 聚落各组成部分都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聚落由几片组成,每片都就近组织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各片之间有一定距离 聚落沿主要交通干线或河流延伸
影响
因素 地形(平坦开阔的平原);市中心的吸引作用 聚落用地限制或河流、地形阻隔;规划控制等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河流限制
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分散生产,分散管理,环境污染较小 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环境污染较小
缺点 集中分布容易产生生产和生活污染等环境问题 用地比较分散,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 集中于两个方向,两头间运距很长,不便于管理,建设投资较大 集中于三个方向,三头间运距很长,不便于行政管理,建设投资较大
二、图文分析题
8.(2021·山东)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翻坝”运输是指来往的客船、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等船舶或运输紧急物资和鲜活食品的船舶,在候闸船舶过多的情况下,为避免花费较长时间候闸过坝,而采用的“水运→陆运→水运”或“水运→陆运”的转运方式。
作为三峡水利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翻坝物流系统提高了三峡水利枢纽的通过能力。下图左示意三峡翻坝物流系统,其中秭归三峡翻坝物流图(含茅坪港)属于货运枢纽型的港口物流园区(下图右),是长江南岸三峡翻坝物流转运的空间载体和依托。
(1)从航运角度分析三峡大坝建成后其上游物流量扩大的原因。
(2)说明与候闸过坝运输相比,三峡翻坝物流系统的优势。
【答案】(1)水域面积扩大,水深增加,通航里程增加,通航能力增强(航道条件改善);港口规模扩大,数量增加,港口腹地扩大。
(2)通过与公路、铁路、管道的连接,实现了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运输方式灵活;缩短物流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通过秭归翻坝物流产业园,实现对货物仓储、加工和贸易,延长物流产业链。
【知识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流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
【解析】【分析】(1)从航运角度分析峡大坝建成后其上游物流量的扩大的原因,主要从三峡工程对通航里程和港口腹地的变化分析。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拦截上游河水,在库区蓄水,库区水位上升,导致库区上游地区河流水域面积扩大,水深增加,河道拓宽,河流的通航里程和通航能力都增加物流量扩大;原有港口水深增加,停泊能力提升,港口规模扩大;原来不适宜建设港口的位置,由于水深增加河流航运条件改善,适宜建设港口,港口数量增加,覆盖的经济腹地变大。
(2)根据材料“为避免花费较长时间候闸过坝”,可知缩短物流的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根据材料“采用的“水运→陆运→水运”或“水运→陆运”的转运方式”可知,三峡翻坝物流系统可以实现水运与公路、铁路、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运输方式变得更加灵活;根据材料“翻坝物流系统提高了三峡水利枢纽的通过能力“,缓解船闸压力,提高三峡水利枢纽的通行能力;根据材料“ 秭归三峡翻坝物流园属于货运枢纽型的港口物流园区,是长江南岸三峡翻坝物流转运的空间载体和依托” 可知,三峡翻坝物流系统促进了物流园区仓储,加工和商贸的产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收益,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1) 水域面积扩大,水深增加,通航里程增加,通航能力增强(航道条件改善);港口规模扩大,数量增加,港口腹地扩大。 (2) 通过与公路、铁路、管道的连接,实现了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联运,运输方式灵活;缩短物流时间,提高运输效率;通过秭归翻坝物流产业园,实现对货物仓储、加工和贸易,延长物流产业链。
【点评】港口建设的条件:
1、水域条件(航行条件):等深线密──江阔水深,空间大,便于航行和停泊,无结冰或结冰期短。
2、港湾:避风浪、背风地带。
3、陆域条件(筑港条件):平原或三角洲──地形平坦,坡度适当,地质稳定,有较大的抛锚空间。
4、从社会经济方面来看:经济腹地(港口服务的区域)经济发达,辐射范围大,客货集散量大(影响港口的兴衰)。
5、依托城市:以单一大城市或某个城市群为依托,为港口提供人、财、物的优势。
6、国家政策:政策支持,如自由贸易港,对外开放港。
9.(2021·河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堡(州)是德国的金融中心、世界级城市,为进一步提升全球地位,在老港外迁后,启动汉堡新城建设项目(下图)。汉堡新城将半荒废的老港工业区设计成10大特色板块,在突出板块主要功能的基础上,融入居住、办公、零售、餐饮、休闲、教育等功能,保留较大面积的广场、步道、绿地,将红砖结构工业遗产重新改造利用。
(1)推测老港外迁的主要原因。
(2)简述利于汉堡新城建设的区位条件。
(3)说明特色板块空间利用方式对汉堡新城发展的作用。
【答案】(1)港口的运输需求大,老港基础设施陈旧,货物吞吐量有限,难以满足货物运输需求;政策的引导作用;老港工业区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
(2)政策支持;老港区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新城的建设;老港工业区地租低;新城紧邻易北河,水运条件好,有利于物资的输入与城市的建设
(3)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经济效益提高;市民休憩空间充足,提高人居环境;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有利于发展工业旅游。
【知识点】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与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分析】(1)汉堡老港外迁的原因,主要从老港口运输功能不能满足运输的需求、城市发展功能升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图文资料可知,随着港口的运输需求大,老港口基础设施陈旧,货物吞吐量有限,难以满足货物运输需求;政策的引导作用;老港口工业区土地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影响老港口外迁。 (2)汉堡新城建设有利的区位条件,主要从原有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条件、土地证金、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汉堡新城建设依托原老港区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新城的建设;老港工业区地租低;新城紧邻易北河,水运条件好,有利于物资的输入与城市的建设,另外有政策支持等是汉堡新城建设的有利区位条件。
(3)汉堡特色板块空间利用方式对汉堡新城发展的作用,主要从对城市经济效益、宜居环境、发展工业旅游等方面进行说明。 特色板块空间利用方式对汉堡新城发展主要的作用表现在: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经济效益提高;市民休憩空间充足,提高人居环境;合理利用工业遗产,有利于发展工业旅游。
【点评】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港口一般都处于交通要冲,腹地广阔的地方,港口所在的城市和靠近港口地区应该比较发达。所以港口建设的有利条件有广阔而经济发达的腹地;港口所在地区交通要便利,有铁路、公路、管道、河道等现代化运输网与之相连,是转运枢纽集散中心;港口自身要提供一定设备和条件,如泊位水深、航道水深、岸边装卸效率、库场面积等。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