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阅读新课堂 段落的作用
第一部分:典范文本精读
常见题型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2.本文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写××段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
4.文章第×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5.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典范文本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①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强调“凝视”,点明题目,设下悬念。]
②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详写小男孩清澈的眼睛和深深地鞠躬,凝视,再设悬念。]
③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一只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④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悬念解开。]
⑤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交代对视机缘。]
⑥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细节之一:早在六年前,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⑦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细节之二:老母亲死活不肯答应做白内障手术,在医生的劝说下,确认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才答应做手术。]
⑧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细节之三:老母亲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细节描写,最能突出母亲的高尚品质。]
⑨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⑩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0.5克”是眼角膜的重量,“挚爱”是深爱,两者之间形成了反差,写出了母亲捐献“眼角膜”精神的伟大。]
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老母亲离开之后,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结束回忆,承上启下,再次点题。]
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照应开头,首尾圆合,深化中心,赞美人间大爱。]
(选自《黄山日报》)
1.文章开头非常简洁,有什么作用?
运用反复,强调“凝视”,开门见山,点明题目,同时设下悬念,引发读者探究事情原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文章第⑥至 段运用了哪种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插叙。交代了她的母亲捐赠眼角膜的缘由和经过,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使母亲的形象更高大丰满,更能突出母亲关爱他人、忘我无私、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从而使中心更突出。
3.第 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 段结束了回忆(插叙),回到现实中,因此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本文第 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再次点题,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旨,突出了母亲令人可敬的品质,母亲是“最美的人”。
5.文中有许多照应的段落,请举两例。
示例:照应的段落有第①②段和第 段;第⑥段和第 段。写作 如何突出中心
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有了中心,文章就有了主心骨;没有中心,或中心不明确,文章就像一盘散沙,杂乱无章。
1.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文章线索分为以下几类:人物线索,事情线索,物品线索,地点线索,时间线索,感情线索。
2.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
3.详略要得当。凡是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的材料需泼墨如水,与中心思想有关的次要材料不可不写,但要略写,而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坚决不能写。
此外,为使文章中心突出,可在开题中嵌入能够体现中心的语句,在行文中适合点题的地方要尽量点题。结尾再用一两句抒情议论句画龙点睛,强化中心。
【作文题目】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例文】
走过碧水青山
我和妈妈到河南的云台山旅游,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潭瀑峡。
那天我们早早地起了床,前往潭瀑峡。自清晨始,天上就落下了绵绵细雨,给秀美的峡谷蒙上了一层水雾,使其顿有神秘之感,亦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潭瀑峡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走进峡谷,优美的景色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啊!小小的峡谷中,一股清浅的溪流从中间穿过。此时天已放晴,日光投射在水底的白石上,漾起金色的光圈;峡谷两边的崖壁上挂满了古树青藤,其间还隐约可见奔走跳跃的猕猴;悠远的天际挂着几缕雪白的云丝……真是人间仙境。而我几乎在第一时间就踏入了水中。清凉的水环绕着我,使我沉醉其中,真是“人在岸上走,我在水中行”。
行至险滩,我才恋恋不舍地上岸。听闻远处有一瀑布,便催促妈妈急速前行。一路上,新鲜的空气、清爽的山风与悦耳的鸟鸣让人心旷神怡,“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远远地,看到一条白练般的水流从悬崖上飘落下来,此时虽因大旱而水量大减,看不到“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但那一条轻灵的水流在绝壁绿树的映衬下,亦显出了一种出尘的美,令人赞叹。
待了好久好久,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里。但我想,我还会来的,回到这碧水青山之间。,
开篇点题,简洁明快。
重点描写潭瀑峡的景致,情景交融。写景从下到上,井然有序。
引用诗句,恰到好处。比喻生动形象。
“恋恋不舍”体现了作者在旅游中享受到了亲近大自然的快乐。【名师点评】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由峡谷到瀑布,各处美景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仿佛也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游玩。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如“清凉的水环绕着我,使我沉醉其中”,又如“新鲜的空气、清爽的山风与悦耳的鸟鸣让人心旷神怡”等语句把读者带入了那个碧水青山的世界。作者对碧水青山的喜爱之情在字里行间表达得淋漓尽致,所有的美景也都在作者笔下变得活灵活现。(共30张PPT)
18 狼
zhuì
jiǒng
shàn
bì
yǐ
suì
kāo
xīn
shǎo
mèi
瞑
弛
眈眈
黠
暇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
连接,紧跟
跟从
处境困迫,为难
看,视
柴草
覆盖,遮盖
闭上眼睛
杀死
挖洞
屁股
假装睡觉
狡猾
仅,只
停止
攻击
敌人
想
神情,态度
来
把
B
6.根据提示,用文中原句填空。
(1)“乃悟前狼假寐”中的“假寐”是指:________________。
(2)前狼假寐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一狼径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表现屠户敢于斗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表现狼阴险狡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似瞑,意暇甚
盖以诱敌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古往今来,人们对狼可没有什么好的印象,这可以从一些关于狼的成语和俗语、谚语甚至是寓言和童话故事中得到印证。请你任举几例说明。
示例:与狼有关的成语: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子野心、引狼入室、鬼哭狼嚎、狼心狗肺、狼奔豕突;与狼有关的谚语:狼披羊皮还是狼、狼给羊羔带路最危险、可怜狼的人要被狼吃掉、狼死羊安、狼行千里吃肉,马行千里吃草;与狼有关的故事:《小红帽》《三只小猪》《东郭先生和狼》《狼和小羊》。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起
解除,卸下
突然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尽了,两只狼却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0.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屠户开始时很害怕,存着侥幸心理给狼扔了两块骨头,但未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堆下面,拿起了屠刀;最后屠户坚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一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C
12.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故意
神情
距离
不一会儿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跑号如前状。
像刚才那样嚎叫刨抓。
(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15.联系课文,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这篇文章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本文在刻画狼时,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课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本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之后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这两篇文章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D
16.同是人与狼的较量,课文中屠户与本文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示例:更赞同课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本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参考译文】两个牧童走进山林里(恰好)走到一个狼窝前,窝里有两只小狼,(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过了一会儿,大狼回来了,它钻进狼窝看见小狼不见了,神情十分惊慌。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脚和耳朵,让它哀号;大狼听到小狼的叫声,仰头看见了(牧童和小狼),愤怒地冲到树下,一边嚎叫一边连爬带抓(着树干想爬上去)。(这时)另一个牧童也在另一棵树上扭着另一只小狼的脚和耳朵令它急急地哀嚎;
大狼听到另一只小狼的哀嚎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见另一棵树(上的小狼和牧童),它又放弃这棵树奔跑向另一边,(它)像刚才一样嚎叫刨抓。第一棵树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树。口中叫个不停、脚下奔跑不止,来来回回跑了几十趟,跑得渐渐慢了,叫声渐渐弱了;不一会儿,(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过了许久,便一动不动了。牧童爬下树一看,大狼已经断了气。
17.读下面一则材料,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一只狼吃饱了,安逸地躺在草地上睡觉,另一只狼气喘吁吁地从它身边跑过,这使它十分惊奇,它问:“你在追赶羚羊吗?”“没有!”“有人在追赶你吗?”“没有!”“那你为什么没命地奔跑呢?”那只狼说:“听说狮子要来了。”听了这话,它放下心来:“狮子是我们的朋友,有什么可怕的呢?你去跑你的吧,我要睡觉了。”
后来,狮子真的来了。由于它的到来,整个草原的羚羊的奔跑速度变得极快,这只狼不再那么容易得到食物,不久便饿死了。临死前它不住地怨恨,认为是狮子破坏了自己宁静的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或: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共19张PPT)
17 动物笑谈
chēn
shè
mú
bǔ
fǔ
xùn
shān
huī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尊严 滑翔 屈膝 迫不急待
B.禁固 例行 匍匐 脸色煞白
C.关健 温驯 姿势 恋恋不舍
D.翅膀 秃鹰 柔软 怪诞不经
【点拨】A项,急—及;B项,固—锢;C项,健—键。
D
B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民公园的木栈道满足了游人与花花草草亲密接触的需求。
B.“关爱生命,杜绝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有效地增加了中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C.劝阻青少年戒烟,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
D.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点拨】B项,搭配不当,“增加”改为“增强”;C项,“劝阻”“戒烟”,把意思说反了。可把“戒烟”改为“吸烟”;D项,成分残缺,去掉“随着”或“使得”。
A
5.从动词运用的角度,品味下面的语句。
(1)只见这位老先生弯着身子,蹒跚地走过来,两手紧紧地抓住裤腰。
“弯”“走”“抓”等几个动词生动准确,写出了父亲被鹦鹉咬掉扣子后的尴尬。
(2)可可似乎很清楚那一团团柔软的毛线是干什么用的,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咬”“飞”“打开”等动词写出了鹦鹉可可玩毛线的动作的熟练。
蜘蛛的智慧
[英]奥利弗·哥尔斯密
①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昆虫中,蜘蛛最聪明。
②坚硬的甲胄,柔韧的皮甲,强壮的脚爪,宽大透明的眼睛和嘴巴上的钳子,都是装备在蜘蛛身上的战斗武器,而它编织的网更是它主要的武器,因此,它总是要竭尽全力,把丝网织得尽善尽美。
③当蜘蛛开始织网时,为了固定其一端,它首先对着墙壁吐出一滴液汁,慢慢硬化的丝线就牢固地粘在墙上了。然后,蜘蛛往回爬,这根线越拉越长;当它爬到线的另一端应该固定的地方,就会用爪把线聚拢来以使线绷紧,也像刚才一样固定在墙壁的另一端上。
它就这样牵丝拉线,固定了几根相互平行的丝,这就是准备好了意想中的网的经线。为了做成纬线,它又如法炮制出一根来,一端横粘在织成的第一根线(这是整个网圈子中最牢固的一根)上,另一端则固定在墙壁上。所有这些丝线都有黏性,只要一接触到东西就可以胶住。在这个网上容易被毁损的部分,我们的织网艺术家懂得织出双线以加固之,有时甚至织成六倍粗的丝线来加大网的强度。
④三天以后,这个网就完成了;我不禁想到这个昆虫在新居过活,一定欢乐无比。它在周围往返地横行着,仔细检查丝网每一部分的承受力,然后,才隐藏在它的洞里,不时地出来探视动静。不料想它碰到的第一个敌手,竟是另外一个更大的蜘蛛。这个敌手没有自己的网,也可能已经耗尽了积蓄下来的汁液,因而现在不得不跑来侵犯它的邻居。
⑤于是,一场可怕的遭遇战立刻由此展开。在这场拼搏中,那个侵略者似乎占了体大的上风,这个辛勤的蜘蛛被迫退避下去。我观察到那个胜利者利用一切战术,引诱它的对手从坚强的堡垒中爬出来。它伪装休战而去,不一会儿又转身回来,当它发现计穷智竭以后,便毫不怜惜地毁坏了这个新网。这又引起了另一次战斗,并且,同我的估计相反,这个辛勤的蜘蛛终于反败为胜成了征服者,杀死了它的对手。
⑥有时,苍蝇落入它的陷阱时,这只蜘蛛并不急于出击,只是耐心地等待着,直到有把握捕捉对方时,它才动手。如果它立即逼近苍蝇,将会引起这只苍蝇更大的恐惧,还可能导致这个俘虏奋力逃走;所以,它学会了耐心等待,直到这个俘虏因无效挣扎而精疲力竭。
⑦有一次,我把一只黄蜂放进一个蛛网中,但当蜘蛛照常出来捕食时,先是观察一下来的是个什么样的敌人,根据量力的原则,制伏不了的对手,它立刻主动上去解除紧紧束缚对手的丝线,以放走这样一个强大的敌手。当黄蜂得到自由后,我多么希望那个蜘蛛能抓紧修理一下网的被破坏的部分;可是,它似乎认定网已无法修补了,便毅然抛弃了那个网,又着手去织一个新网。
⑧我很想看看一只蜘蛛单独靠自己的储备能够完成多少个丝网。因此,我破坏了它织就的一个又一个的网,那蜘蛛也织了一个又一个。当它的整个储存消耗殆尽,果然不能再织网了。它赖以维持生存的这种技艺(尽管它的生命已被耗尽!)确实令人惊异无比。我看见蜘蛛把它的腿像球一样旋动,静静地躺上几小时,一直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外界的动静;当一只苍蝇碰巧爬得够近时,它就忽然冲出洞穴,攫住它的俘获物。
6.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①照应题目;②统领全文。
7.文中用了“织网艺术家”“俘虏”和“侵犯”“欢乐无比”等词语来写蜘蛛和它的对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赋予昆虫以人的特点,将昆虫世界的生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富有情趣。
8.蜘蛛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①能织出经纬线交织的有黏性的网并会加固易毁损的部分;②与强敌战斗时,假装休战,毁坏新网,反败为胜;③面对猎物,不急于出击,耐心等待;④能根据量力而行原则,放走强大的对手;⑤知道网已不可修补时,果断放弃;⑥不能织网后,静待时机,捕获猎物。
9.从蜘蛛的智慧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①必须学会本领,才能把事情做好;
②面对困难,既要有勇,还要有谋;
③对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要学会舍弃。
10.某中学七年级(1)班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拟一条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标语。
示例一:野生动物也是人类的朋友,请关心野生动物!
示例二:拒食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2)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请你提出两条有利于保护野生动物的建议。
示例一: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增加植被,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示例二: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保护动物资金的投入。示例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
(3)2020年的生肖为鼠,请你写出两个与该动物有关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鼠目寸光、胆小如鼠(共28张PPT)
16 猫
chèn
quán
yú
chénɡ
nínɡ
nüè
duò
sǒng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藤椅 消耗 红绫 忧郁 提心掉胆
B.光泽 郁闷 预警 怅然 畏罪潜逃
C.乞丐 悲楚 辨诉 逃避 若有若无
D.叮嘱 安祥 屋瘠 污涩 妄下断语
【点拨】A项,掉—吊;C项,辨—辩;D项,祥—详,瘠—脊。
B
C
4.下列对语法知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三妹特地买了①一个很②小很小的③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④躺着。
A.①数量词 ②形容词 ③形容词 ④名词
B.①数词 ②名词 ③形容词 ④动词
C.①量词 ②名词 ③名词 ④动词
D.①数量词 ②形容词 ③名词 ④动词
D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该企业精简机构,办事人员比原来减少了一倍多。
B.参加这次活动的大约有1500人左右。
C.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D.2019年国际田联伯明翰室内赛男子60米比赛中,中国“飞人”苏炳添以6秒47的成绩夺冠。
【点拨】A项,不合逻辑,减少不能用倍数;B项,重复啰嗦,删去“大约”或“左右”;C项,一面对两面,可删去“看能否”。
D
6.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
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
(2)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 )
(3)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
(4)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
7.理解下面例句的结构和内容,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关爱动物,就是关爱我们自己;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节约资源,就是延续我们的生命。
(一)
阅读“冬天的早晨……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完成下列各题。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写第三次养猫的情景,这只小猫不讨人喜欢,最后受了冤枉死去。
9.第三只猫在晒太阳时,不幸遭到了“我”的恶棒相加,
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你是那只猫,在挨打后,会想些什么?
我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人们如此待我?
我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待遇”?
10.“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我”因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猫被冤枉的自责和悔恨之情。
11.“我们”断定这只猫咬死鸟的根据和猫遭受冤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根据:猫常常对鸟笼望着。原因:“我”的主观臆断;猫自身存在的弱点。
(二)
父亲的玳瑁
鲁彦
①它洁净的白毛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妇人的透明的玳瑁首饰,父亲就给它取了“玳瑁”这个名字。它是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的,我不太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写给我的信中,从来不曾提过它。
②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父亲和玳瑁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③每当父亲在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喵喵”地叫起来。这叫声一般只有两三声,它从不多叫,仿佛在询问父亲。
④于是父亲就说:“玳瑁,来这里!”
⑤我们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多了四个人,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总是不肯即刻进来。
⑥“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一句。
⑦“小孩儿一样,看见生人,就不敢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⑧但是过了一会儿,玳瑁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已经跃到了父亲的膝上。
⑨“喏,在这里了。”父亲说。
⑩我们转过头去看,只见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恐惧的眼睛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随时逃遁似的。
父亲立刻发觉它的心思,用手抚摸着它的颈背,说:“睡吧,玳瑁。”然后他又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呢。”
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门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立即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几下,一直跟着父亲到门口。
我们回家后,父亲换了一间卧室。他现在睡到弄堂门外一间从来没有人去过的屋子里了。
玳瑁连着两夜没有找到父亲,便在原地走着、叫着。
天气很冷,父亲担心玳瑁夜里会受凉,说它恐怕不会想到他搬到了那样偏僻的地方去,而且晚上弄堂门又关得很早。
但是第三天夜里,父亲一觉醒来,发现玳瑁已在床上乖乖地睡着了,还“呼噜噜”地念着猫经。
半个月后,玳瑁对我也渐渐熟悉了。它不再躲着我。当它在父亲身边的时候,我伸出手去,轻轻抚摸着它的颈背,它便伏着不动。然而它从不主动走近我。我叫它,它仍不来。父亲呢,只要叫一声“玳瑁”,甚至咳嗽一声,它便不晓得从什么地方钻出来了,而且绕着父亲的脚转。
有几次玳瑁到邻居家玩,忘记了吃饭。我们叫着“玳瑁,玳瑁”,不见它到来。父亲却猜到它到哪里去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邻居的屋顶上跳下来了。
“你的声音好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它便老远地听见了。”
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予的是等同于儿女的安慰。我觉得。
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情回到家里,父亲躺在床上只远远地望了我一下,便疲倦地闭上了眼睛。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到他的身边,悲鸣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摸着它,亲密地叫着“玳瑁”。
一个星期后,家里的亲友渐渐少了。玳瑁仍不大肯露面。无论谁叫它,它都不答应,偶然在楼梯上闪过的背影,显得憔悴又瘦削,连那怀着孕的肚子也好像小了一些似的。
现在距我们离家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玳瑁应该很健康吧?我希望能再次见到玳瑁。
12.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交代了“玳瑁”名字的由来;
②照应文章的题目,点明玳瑁是父亲的;
③为下文写父亲和玳瑁的感情深厚做铺垫。
13.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说说父亲对玳瑁的情感。
①父亲总是用手去抚摸玳瑁,足见父亲对玳瑁的亲近之情;
②父亲换了卧室后,担心玳瑁夜里会受凉,足见父亲对玳瑁的挂念之情。
14.自选角度,赏析第 段中画线的句子。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溜”“绕”“转”“跟”等动词描写玳瑁,
生动地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昵和依赖。
15.第 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通过议论,点明主旨。“我”常年离家,父亲对儿女的情感无处安放。这个寂寞地度着残年的人,把对儿女的爱寄托在玳瑁身上,与一只猫互相陪伴。玳瑁代替了“我”,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愧疚与怀念之情。
16.本文和郑振铎的《猫》,都写了人和猫之间的故事,
但表达的主题不同,请做简要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记叙父亲与玳瑁之间的日常生活小事,表现了父亲与玳瑁之间深厚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而郑振铎的《猫》,借用第三只猫的遭遇来表现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要善待弱小、尊重生命,不要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做事,而要经过分析,找到足够的证据,否则只会令人抱憾终生。
17.学习了课文《猫》后,班上准备开展以“动物杂谈——猫”为主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课文感悟】读了本文三只猫的故事,你一定会有许多感触,
对文中的“我”和猫,你想说点什么呢?请写在下面。
①对文中的“我”,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文中的猫,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凡事不能主观臆断,要弄清事实再下结论
对人对事不要存偏见私心,要宽容、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弱小者总是饱尝生活的艰辛
所以要不断完善自我,这样才能减少或避免不幸
(2)【语言积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猫”的成语、歇后语,请分别写出一个。
成语:猫鼠同眠、照猫画虎。歇后语:猫哭耗子——假慈悲;猫儿教老虎——留一手。
(3)【漫画释义】认真观察下面的漫画,请说说这幅漫画的寓意。
示例:这幅漫画批评了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忘记了自己的本性和职责的人;赞扬了尽职尽责、勤劳本分、自食其力,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人。
18.【写作借鉴】本文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抓住特征,描写生动。第一只猫活泼天真,“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乱跑,会爬树,会扑蝴蝶,还会捉老鼠;第三只猫懒惰、忧郁,不喜欢“玩游”。这些描写,表现出几只猫的不同的神态状貌,突出了各自的特点。
【片段仿写】选取你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抓住特征进行生动描写,以突出其特点。(100字左右)
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仓鼠,别看它长得肥头大耳,看起来挺乖巧,实际上它可是一个淘气鬼。有时候它一会儿爬到桌子上,一会儿跑到沙发上,甚至不顾妈妈的反对,爬到瓜子袋子里“咔咔”地吃起来,吃得腮帮子鼓鼓的,像一个充了气的气球一样。有一次我没把笼子关好,它就用头使劲一顶偷偷溜了出去,一眨眼就不见了。还有一次我给它洗澡,一不留神它就“扑通”一声掉进了水里,而胖乎乎的它却快速地游走了,接着就甩甩毛,溅了我一脸水,那表情就像个英雄一样。这只小仓鼠给我们家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你说我能不喜欢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