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习题课件(7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习题课件(7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2 21:15:44

文档简介

(共8张PPT)
名著导读(一)
《朝花夕拾》
1.《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是鲁迅的回忆性 ____(体裁)集。
2.鲁迅在《二十四孝图》里,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做了分析,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3.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了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_______。
4.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_____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5.鲁迅在《琐记》中写自己一有空闲,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_______》,表现出鲁迅_________的强烈欲望。
旧事重提
散文
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范爱农
无常
天演论
探求真理
6.《狗 猫 鼠》这篇文章里,作者仇猫的原因是什么?
猫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总是尽情折磨猎物后才吃下去;与狮虎同族,却一副媚态;到处嗷叫,闹得别人心烦;以为它吃了自己饲养的可爱的隐鼠;伤害了兔的儿女们。
7.鲁迅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对古时的所谓“孝”持有怎样的态度?
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揭示其虚伪和残酷的本质。
8.《五猖会》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
表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揭示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9.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以上文字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文段中的“她”是阿长(长妈妈)(人物)。
10.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吗?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语段选自鲁迅《朝花夕拾》中的《琐记》。选文中“她”是衍太太,“她”教唆“我”回家做的一件坏事是偷母亲首饰变卖。
《白洋淀纪事》
11.《白洋淀纪事》是_____创作的小说、散文的结集,主要表现了____战争和_____战争时期,冀中、冀西地区人民的斗争和生活,赞颂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机智勇敢等精神品质,深情讴歌了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
《湘行散记》
12.《湘行散记》是________先生据湘行途中所遇之人和所发生的故事所创作的一组_____,共计11篇,包括让他体验到人性深处保有的力量的《___________》及令他不能不思考民族衰败的原因和前途的希望之所在的《________________》。
孙犁
抗日
解放
热爱祖国
淳朴善良
沈从文
散文
鸭窠围的夜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共29张PPT)
11 《论语》十二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吾身(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一箪食( ) 曲肱而枕之( )
lún
yuè
yùn
xǐnɡ
wǎnɡ
dài
dān
ɡōnɡ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吾日三省吾身( )
(4)为人谋而不忠乎( )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6)温故而知新( )
(7)学而不思则罔( )
(8)逝者如斯夫( )
(9)博学而笃志( )
(10)切问而近思( )
按时
生气,恼怒
自我检查,反省
谋划
诚信
新的理解和体会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往,离去
坚定
恳切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说”同“悦”,愉快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一词多义,请解释。
5.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        B.学而时习之
C.温故而知新 D.曲肱而枕之
A
6.下列语句有讲学习态度的,有讲学习方法的,有论品德修养的,请分类。
①学而时习之 ②温故而知新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人不知而不愠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⑥吾日三省吾身
(1)写学习态度的是:
(2)写学习方法的是:
(3)写品德修养的是:

①②③
④⑥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懂得某种学问和事业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和事业作为快乐的人。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按要求默写课文中有关的语句。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2)阐述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备的风度的句子是:
(3)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4)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一句大意相同的句子是:
(5)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要随时向身边有长处的人学习请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__________(体裁)著作,是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共_________篇。它与《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孔子,名____,字______, _________(朝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家、______家、_______家。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语录体

二十
大学
中庸
孟子

仲尼
春秋末期
思想
政治
教育
(一)
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下列各题。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 )
(2)不亦君子乎( )
(3)人不堪其忧( )
(4)子在川上曰( )
温习
指有才德的人
能忍受
河流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才德的人吗?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2.“子曰:‘贤哉,回也……’”,说说颜回的“贤”表现在哪些方面。
安贫乐道,不会为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粗茶淡饭亦可乐在其中。
13.“吾日三省吾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座右铭,请结合实际谈谈这样做的好处。
示例:这是一种严于律己、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只有这样,人才能净化自己的思想,才能在做人与求学等方面得到提高。
(二)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①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②走。居五日,李生故③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④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⑤右,以昭炯戒。”
【注释】①善:善于,擅长。②还(xuán):同“旋”,转身。③故:特意,故意。④盍:何不。⑤坐:同“座”。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日三省吾身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不堪其忧
C.回也不改其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七十而从心所欲 择其善者而从之
【点拨】A.均泛指多次;B.他的,他们的/那种;C.乐趣/以……为快乐;D.顺从/学习。
A
15.把语段【甲】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16.语段【甲】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位置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不仅会破坏这种顺序,而且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情操。
17.语段【甲】和语段【乙】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这对我们的学习有怎样的启发?
他们都认为善思、择善而从的人才是“善学者”。启发:在我们求学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方法不正确,可能事倍功半。像语段【乙】中的那位好学而不得法的王生,如果学习方法不正确,即使记住再多老师讲的知识,也只能是一个两只脚的书柜而已。(言之有理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王生爱好学习,但没有正确的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却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会没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恼火了,没有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取别人好的方面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
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于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诫。”
18.(武威中考改编)学好文言文需要反复朗读。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某班也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请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
材料一: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 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材料二: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三: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示例: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朗读能锻炼口才;朗读能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共13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一、古诗词默写
1.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
3.强欲登高去,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受降城外月如霜。
影入平羌江水流
岐王宅里寻常见
无人送酒来
回乐烽前沙似雪
5.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含有个人身世之悲,又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感慨,让人体味到那种深沉的悲哀。
7.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诗人联想到故园开放的菊花,
表达对故乡亲人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抒写戍边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古诗词赏析
(一)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9.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
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
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10.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诗人离乡江行时的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二)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经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体现了诗人与乐师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12.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事凋敝与人生凄凉的感慨之情。
(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3.这首诗写了中国传统节日_________,
从本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重阳节
九日
登高(送酒、菊)
1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四)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5.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举目远眺,高大的烽火台巍然耸立,回乐烽前的沙漠如同积雪的荒原,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16.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共13张PPT)
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写人要细心观察,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把人物写得更加鲜活。写人可以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入手,抓住人物最有特点的方面细致描写。
1.外貌描写。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是对人物体态、容貌、衣着、神情的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写好人物外貌,就要细心观察,抓住被描写者不同于他人的独特之处进行描写,如注重对人物眼睛的描写。只有抓住人物特点,写好外貌,才能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语言描写。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选择有代表性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切忌众口同腔。
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塑造人物性格。
4.心理描写。我们在文章中经常见到这样一类话:“我想”“他在心里盘算着”“他默默地告诉自己”等,这些都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描写;也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反映人物内心的微妙情感。
【作文题目】
你有自己的偶像吗?是曹操、关羽、李白那样的古代人物,还是毛泽东、鲁迅、钱学森这样的现代名人?是现实生活中的歌星、影星、球星,还是文学影视形象孙悟空、哈利 波特、蜘蛛侠?试围绕“我的偶像”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例文】
我心中的偶像
偶像?我心中的偶像?呵呵,想知道吗?他呀,其貌不扬,才华也不出众,却让人颇有几分敬意!且听我慢慢道来,千万不要心急哦。
他,富有自信
一次数学竞赛,比赛前,他满面春风,说:“你瞧着,好好瞧我是怎样赛出风格、赛出水平的。”比赛后,不少人紧锁眉头,他却仍然是神采飞扬。回家的路上,我问他考得怎样,他说:“一般一般,世界第三。”成绩一出来,他果然得了个全市第二。
我赶忙虚心向他请教,他甩下一句:“做人要自信。”这一句高深莫测的话,让我足足想了好几天。嘿嘿。
他,目标坚定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没有目标,哪来动力?”列夫 托尔斯泰说:“生活要有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说起名人们说过的有关确立目标、坚定目标的重要性的话,他是一套又一套,常弄得我瞠目结舌。
不过,他会说也会做。每当晚自习下课铃响,最后走出教室、回家休息的人总是他;回家以后最晚睡觉的人,还是他。
他,富有毅力
中考前的一个月,他一不小心感冒了。吃了很多药,仍不见好转,我们大家都担心他会因此而耽误学习。
没想到,他仍然坚持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晚上十点钟睡觉。我以为,他带病坚持高强度学习,最终肯定会影响中考水平的发挥。没想到,中考成绩一出来,我惊喜交集。他不仅考上市重点高中,而且还名列全市前20名。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不是最优秀,却让我最敬佩。于我而言,他比影视明星在我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得多,他才是我最崇拜的偶像!想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我的哥哥!
开头有特点,引人入胜。
以对比的神态描写暗示“他”的自信。
幽默的话语中有自信。
引用名言,突出他是个有奋斗目标的人。
言行一致突出“他”的努力。
带病坚持学习,并取得优秀成绩,这样的坚持有价值。
揭开谜底,亦见自豪之情。
【名师点评】
打破思维的樊篱,将“偶像”一词的含义引申为最值得敬佩、崇拜的人,或自己最为亲近的某个人,你将会发现,我们的偶像竟然就在身边。这篇文章熟练地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了哥哥自信、坚定、有毅力的性格特点,鲜明而有个性。文笔活泼轻快,语言生动风趣。(共26张PPT)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   菜畦( )   脑髓( )   觅食( )
倘若( ) 啄食( ) 淋漓( ) 倜傥( )( )
攒成( ) 蟋蟀( ) 缠络( ) 轻捷( )
záo

suǐ

tǎnɡ
zhuó


tǎng
cuán
shuài
chán
jié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斑蝥 消释 博学 云宵   B.渊博 签赏 秕谷 罕见
C.书塾 详细 盔甲 恭敬 D.质朴 绅士 绣象 和霭
【点拨】A项,宵—霄;B项,签—鉴;D项,象—像,霭—蔼。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B.今年许多地方遭遇旱情,农民看着干涸的土地,哪怕是一场小雨,都让他们望眼欲穿。
C.农家小院中的小猫和母鸡注意到了来历不明的丑小鸭。
D.夜深了,我一个人漫步在寂静的街头,在人声鼎沸中回忆过去。
【点拨】“人声鼎沸”是形容人声喧闹,而前面又说“寂静的街头”,前后矛盾。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鲁迅的故乡是浙江绍兴人。
B.我国未成年网民比例不断提高,调查显示大约有92%左右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
C.在异国他乡,不论华人华侨还是中方项目员工来中国大使馆求助,总是能第一时间得到回应与帮助。
D.通过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体味到了童年鲁迅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点拨】A项,搭配不当,可删去“的故乡”或“人”;B项,语意重复,“大约”和“左右”删去一个;D项,成分残缺,可删去“让”。
C
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
(2)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
(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4)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
排比
比喻
拟人
反复
6.文学常识填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本文选自他的回忆性散文集《__________》,又名《旧事重提》。
鲁迅
周树人
文学
思想
革命
呐喊
彷徨
朝花夕拾
7.“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对课”就是拟对联。请你也学学鲁迅的样子,根据课文内容补写对联。
(1)上联:花园草间乐嬉戏 下联:__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 下联:拜师习字读诗文
书塾桌前苦读书
捉蝉捕鸟听故事
(一)
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完成下列各题。
8.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描写百草园的美丽和有趣的景物。
9.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改为括号里的词,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伏”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表现不出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效果。
10.(原创题)选文中景物描写各有特点,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照下列图片,从文中摘录对应的语句作图解。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蟋蟀在这里弹琴
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
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11.“泥墙根一带”是特写镜头,作者主要写了童年时的四件趣事。试用四个简洁的短语加以概括。
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二)
童年河
赵丽宏
①童年就像一条小河,从你生命的河床里流过,它流得那么缓慢,又流得那么湍急,你无法把它留住,它的涟漪和浪花会轻轻地拍击你的心,让你感觉自己似乎总是没有长大。
②七岁那年,父亲到乡下接雪弟去上海,可雪弟并不想去。
③乡下房子的后门外面是一条河,雪弟天天在河边走来走去,他喜欢在河岸玩,喜欢河边的风吹在脸上的感觉。迎面吹来的风中,有芦苇、树叶和青草的气息,有油菜花的香味。河岸上种着很多杨树和槐树,浓密的枝叶在空中交织成一团团绿色的云。树上的鸟在唱歌的时候,河里的鱼也在忙着,它们虽然无声无息,却是水里活泼的精灵。这一切,到了上海就再也看不见了。
④阿爹说上海也有河,叫苏州河,比这里的小河宽得多,河里有很多船,小舢板、大帆船、机器船,来来往往热闹得很。可雪弟还是不想离开乡下,不想离开亲婆。
⑤亲婆对他说:“雪弟,亲婆也舍不得你离开,不过你妈妈在上海盼你去呢。我的孙子最听话了,去吧。”
⑥听着亲婆的这些话,看着她没有几颗牙齿的嘴巴一张一合,雪弟突然觉得鼻子发酸,眼泪就像小虫子在面孔上爬,怎么也赶不走……
⑦离开乡下老家的情景,就像一幅画。
⑧一支竹篙在河岸上轻轻一点,木船就摇晃着在河面上滑动了。老家的房子和宅子边的树浮在河面上,一点点往后退。亲婆站在老宅后门口,一头稀疏的白发在风中飘动,她是这幅画的中心。
⑨亲婆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被芦苇的绿荫遮住了。这时,雪弟突然听见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一簇簇黑头发在起伏的芦苇梢上一冒一冒地闪现,这是镇上的孩子们在岸上追他呢。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雪弟听不清他们在喊什么,只看到石桥在往后退,孩子们的身影渐渐缩小,最后化成眼睛里的模糊一片……
⑩阿爹坐在船舱里,默默地凝视雪弟:“雪弟,到上海后,你就要上学了。等放暑假,你就可以回乡下来看亲婆,来和你的伙伴们玩。老家不会逃走的,你说对不对?”
阿爹问“你说对不对”时,雪弟感觉自己被当成大人对待了。他喜欢这种感觉。他一边点头,一边问阿爹:“为什么不让亲婆一起去上海呢?”
“亲婆年纪大了,她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不愿意搬家。上海的新家现在什么也没有,等家里都安顿好了,一定想办法把亲婆接来。”
雪弟看着在河岸上浮动的芦苇和树梢,不再说话。他在想,上海的新家,到底是什么样子。阿爹说的那条苏州河,和身边这条河,是不是一样呢?
(选自《意林 少年版》)
12.文章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叙述了七岁的雪弟随父乘船,依依不舍地离开老家的故事。
13.下面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那些孩子跑到石桥,趴在栏杆上大声喊着,摇动的手臂就像风中的芦叶。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摇动的手臂比作风中的芦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伙伴们依依不舍的情形。
14.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乡下老家优美宁静的生活,流露出雪弟对老家的留恋与热爱之情。
15.结合选文,请从结构和内容上说说你对文章末尾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意蕴悠长。内容上:这是雪弟的心声,表现了雪弟对老家、亲婆、玩伴的依依不舍,同时也表现了雪弟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16.鲁迅小时候是喜欢画画儿的,你也喜欢画画儿吗?请你观察2020年鼠年春节的一幅漫画(见右图),按要求答题。(该漫画取材于微信公众号“小林漫画”)
(1)描述画面上方的主体动画形象。
示例:一只动画形象的小老鼠,戴着护目镜和口罩,手持水瓶和杨柳枝,身上还有红十字标志,仿佛一位医护工作者在播撒希望。
(2)结合2020年春节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说说这幅图画的寓意。
示例:在2020年全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紧要关头,致敬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兢兢业业,同时告诫公众,出门佩戴口罩,勤消毒,这样才能保护自己,造福社会。
17.【写作借鉴】文中第二段的景物描写非常精彩。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百草园草木葱茏,色彩斑斓,昆虫鸣唱,生机盎然的景象跃然纸上。
【片段仿写】请你仿照文段中的句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一段话,描写你所观察到的美丽景色。(100字左右)
大雪过后的清晨,不必说那被冰封了的、平滑如镜的湖面;也不必说屋檐上那晶莹剔透、形态各异的冰锥。单是覆盖了万物的那一层厚厚的白雪,就有无限趣味。可以把绵软的雪拍实了塑出各种各样的形态;还可以把雪捏成一个个小球互相扔来扔去;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树枝在平整的雪上留下你自己的手笔……(共12张PPT)
阅读新课堂 品析词语
第一部分:典范文本精读
常见题型
1.文中加点词语有什么含义?
2.指示性词语(如“这”“这样”“那”“那样”)有什么含义?
3.品味句子,说说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4.下列加点的词语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5.这些词语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典范文本
访 梅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生活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正难熬着,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我们十分高兴,盼望着他早点到。[从“索然无味”到“十分高兴”,运用对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舅爷是个画家,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
于是乎,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插叙,为后文跟随舅爷作画做铺垫。]
一天,他提出要出外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   ),更有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了他去。[设置悬念]
山包上雪很厚,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树上,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红呢!”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再往远去,也是一片灰白。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会有梅的,因为长着许多树。但是,我们细细地再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十分(  ),他竟已画了四张画,看见了我们,说:“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气,蒸气是什么,蒸气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  )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使你烦躁,绿得多了,使你沉郁,黄得多了,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对话描写,因势利导,引导孩子们欣赏美,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我们都哑然笑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地无知地消磨过去了。[结尾点明中心。]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吃惊 狐疑 疑惑   B.狐疑 吃惊 疑惑
C.疑惑 狐疑 吃惊 D.疑惑 吃惊 狐疑
2.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
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 → 翻看舅爷的画集,并不_____他 → 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我们觉得画作_____ → 帮助舅爷寻找作画_____无果,我们后悔 → 听舅爷讲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后,我们_____起来
D
佩服
单调
色彩
惭愧
3.请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各句中“笑”的含义。
(1)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
(2)我们都哑然笑了。
4.结合加点的词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2)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对舅爷的画不佩服,有些不以为意。
为我们的无知而不好意思,感到惭愧。
动作描写,写出了舅爷作画前的用心、专注和反复斟酌。
“瘫”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却无果的沮丧与失望。
第二部分:阅读能力深化(阅读锦囊和对应训练请扫二维码)(共26张PPT)
10 再塑生命的人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搓捻(cuō niǎn)  恍然(huǎnɡ)  感慨(kǎi)   争执(zhì)
B.绽开(zàn) 惭愧(kuì) 悔恨(huǐ) 激荡(jī)
C.截然(jié) 航行(hánɡ) 喷水(pēn) 拼凑(zòu)
D.涨红(zhànɡ) 怦怦(pēnɡ) 膝上(xī) 芬芳(fēn)
【点拨】A项,“执”应读zhí;B项,“绽”应读zhàn;C项,“凑”应读còu。
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走廊  抚弄  疲倦不堪  小心翼翼
B.匆忙  譬如  不求甚解  浑为一谈
C.唯恐  企盼  恍然大悟  油然而升
D.唤醒  奥密  美不胜收  悔恨莫及
【点拨】B项,浑—混;C项,升—生;D项,密—秘。
A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历时三年的筹建,北京永定河畔从昔日的垃圾填埋场变为花团锦簇的大花园。
B.连日来,翠湖公园数十亩荷塘中,朵朵荷花或含苞待放,或迎风盛开,美不胜收。
C.路边有一只小鸟在吃食,我小心翼翼地走过,生怕打扰了它。
D.这道题在老师指导后,我忽然恍然大悟。
【点拨】“恍然大悟”中“恍然”就有“忽然”的意思。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动词的一项是( )
A.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
B.老师安妮 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C.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D.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C
5.(天津中考改编)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
B.人生,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
C.应该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D.《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于2020年春节期间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彭敏获得总冠军。
【点拨】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C
6.下面语段有两处语病,请根据提示进行修改。
海伦接受了生命残酷的挑战,用自己所有的爱心去拥抱世界,不仅在黑暗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明,而且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①建设起了一家家盲人、聋哑人的慈善机构。海伦 凯勒,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哑作家和演讲者,②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1)第①句用词不当,“________”应改为“________”。
(2)第②句成分残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设
建立
在“大学教育”后添加“的盲聋哑人”。
(一)
阅读“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布娃娃……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完成下列各题。
7.选文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记叙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水”这个词的过程,并唤醒了“我”的灵魂,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8.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我”从对“水”这个词的学习中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我”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9.选文结尾句“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喜悦和企盼之情。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学习知识,使海伦这个盲聋哑人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看到了美好的未来。
B.海伦在莎莉文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不少词。
C.随着对知识的追求,海伦的性格开始发生变化。
D.莎莉文老师的教育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海伦天资聪颖。
D
11.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题目“再塑生命的人”的理解。
示例:“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二)(原创题)
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
①我特别感激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
②她是南京大学的高才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度寻找过,但再也没有找到过像这样的一位女性。
③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她望着我们,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什么叫‘语文’?”
④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年四季的雨是不一样的。春天是春天的雨,夏天是夏天的雨,秋天是秋天的雨,冬天是冬天的雨。”
⑤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天里的雨也是不一样的,上午的雨与早晨的雨不一样,下午的雨与上午的雨也不一样,晚上的雨与夜里的雨也不一样。”
⑥然后她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不是一样的。”
⑦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把脑袋转向了窗口,那个时候,外面有一大片荷花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的荷花塘里。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⑧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给我们讲作文。她走上讲台之后,说了一句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写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在此之前,我的历届的语文老师都说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这个反差太大了!
⑨对我来讲,这个打击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了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我至今还记得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大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⑩晚上,我回到了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我记得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
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她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只看这些字,你前面的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地认真。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本里,都有一篇是写春天的,你第一本里写春天的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的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的形容词吗,你看看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当那些老师们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卧室,走进校园,月亮特别的好。月光清澈如水,整个地铺在校园里头。那个夜晚是我一生铭记的。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的道路。
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12.作者回忆了关于语文老师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第一次语文课上,她给我们阐释“什么叫‘语文’”,并告诉我们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雨是不一样的;对“我”的作文提出批评,并耐心地给“我”指出问题所在。
13.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的句子。
示例:这一句景物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月光的清澈,以及月光照射整个校园的明亮,表达了“我”当时得到语文老师的指点,心里豁然开朗的轻松、愉悦之情。
14.语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示例:教学方法新颖独特,让学生易于接受;认真负责,关爱学生,默默地关心“我”的写作,及时有效地指出“我”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见地深刻而准确;温和友善,即使面对“我”发脾气也依然微笑地对“我”进行教育。
15.本文蕴含了作者对语文老师怎样的思想感情?
敬佩、感激、怀念。
16.(原创题)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2019年2月18日晚,央视“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播出,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张玉滚荣获“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称号。
材料二:张玉滚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从一名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干起,一干就是17年。学校地处偏僻,路没修好时,他靠一根扁担,一挑就是5年,把学生的课本、文具挑进了大山。他是这里的全能教师,手执教鞭能上课,掂起勺子能做饭,握起剪刀能裁缝,打开药箱能治病。由于常年操劳,“80后”的他鬓角斑白,脸上布满皱纹。
材料三: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LOGO)。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为张玉滚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_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
(2)阅读材料三,分条写出徽标的寓意。
示例:①徽标将数字“30”与汉字“乡”巧妙融合,仿佛是一条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及一片满载希望的乡村土地,重点刻画乡村教师坚守乡村、辛勤耕耘、教书育人的崇高精神;②“蜡烛”“火焰”与“心形”融合,充分展示乡村教师师德高尚、严谨笃学、淡泊名利的精神品格;③蜡烛下方用书法飞白手法,寓意教师奉献精神的无限延续,充分体现乡村教师立德树人、不懈追求、甘为人梯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