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思路要清晰
文章思路就是作者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构思、谋篇布局的过程。写作思路要清晰,具体要求是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情节要完整。事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必须存在着前后相继的衔接性。因此,构思作文时要考虑情节的完整性和衔接性。
2.顺序要合理。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清楚。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运用顺序,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定或过渡;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
3.前后要照应。即前面写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前面要有交代。可以是文章的正文和标题照应,也可以是文章中前后内容之间的照应,还可以是文章的首尾照应。
【作文题目】
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自定立意。不少于500字。
【写作例文】
这天,我回家晚了
我愤怒地摔门而去,耳边还回荡着妈妈的呼唤声。
天早已黑了,月光洒落下来,寂静的小路上树影斑驳。我独自匆匆走着,感受着寒风的刺痛。心里有的只是茫然、悲伤,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要走多久……
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个漆黑的楼道里,我在一个台阶上坐了下来,面对着别人的家门,看着从门缝里透过来的几丝光亮,听着屋内不时飘出的欢声笑语,我的心里像是五味瓶被打翻了似的,不禁回想起刚才的一幕。
今天本是我的生日,刚才一家人还在有说有笑地吃着饭。爸爸突然提到我的成绩,接着便不停地指责我。我讨厌这个话题,但爸爸却越说越来劲。好吧,我也只能埋头听着了。
我一直低头忍耐着,压制着心中的火气。谁知爸爸又搞激将法:“考不好,没出息。再不学,就不要上了!”我实在听不下去了,起身将筷子一摔,喊道:“我不学了!”说罢向门外冲去。妈妈抢在门口拦住我,我全然不顾,一把推开妈妈,快速将门打开,跑了出去……仿佛听到妈妈在喊我的名字:“谦谦——”
“谦谦,谦谦——”我被一阵叫声惊醒,是妈妈。妈妈,真是你吗?我现在多么希望这是一场梦。
想着,听着,眼前开始一片模糊,我低头啜泣起来。不知是被一种什么力量驱使,我勇敢地走出了楼道。
“快穿上,天太冷,咱们回家。”妈妈看到我,仔细地把一件棉衣给我穿上,一股浓浓的爱意瞬间温暖了我,“妈,我错了。”妈妈看着我没有再说什么,眼中流露出一种欢喜。她顺手轻推我的后背,催促我回家……
那一天,是我回家最晚的一天,也是从那时起,我长大了。
这件事在我心中存留了许多年,那急切的呼唤声仍时刻响在耳边;妈妈的关爱,不变的慈容都清楚地印在记忆深处。,
“我”为什么“愤怒地摔门而去”为下文设置了悬念。
环境描写衬托了“我”当时的心情。
插叙交代了事情的缘由,因没考好,爸爸的责备让“我”火气爆发,不顾妈妈的拉劝,出走家门。
写“我”在妈妈爱的感化下反省,回到家中。
结尾点题,也升华主题:妈妈的爱永留记忆深处。【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开头设悬,突兀而起,吸引读者。插叙部分记叙了“我”与爸爸的矛盾以及“我”离家出走的原因。接着“我”独自在外,直到妈妈找到“我”,深夜一起回家。行文有波折,有起伏,条理清晰;有矛盾,有亲情,感人至深,表现了真实平凡的家庭生活。(共13张PPT)
阅读新课堂 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典范文本精读
常见题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文中写了哪几件事?
3.根据提示把文章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4.文章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5.某文段的内容是否多余?
典范文本
其实很简单
①“抓强盗——抓强盗啊!……”女人歇斯底里地叫喊着。[“歇斯底里地叫喊”突出事发的突然性和女人的惊慌程度。]
②光天化日下,一个歹徒正在抢劫,旁若无人;被抢的女人拼命抱紧自己的坤包,死活不放。
③大街上人来人往。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不仅不敢制止,连呵斥一声的举动也没有;不仅不敢呵斥,就是悄悄用手机报个警也无人肯试。[写过往的人的表现。排比句和两个“不仅……”具体描写了过往的人对事态的漠视态度。]
④沉默。好一阵可怕的沉默。
⑤沉默过后,有个戴着眼镜、弱不禁风的小伙忽然一声怒吼,像狼一般冲向歹徒。[“戴着眼镜、弱不禁风”与“一声怒吼,像狼一般冲”形成巨大的反差,故事情节有了陡然的变化,引人入胜。]
⑥歹徒大惊,立即掏出一把尖刀,目眦尽裂地瞪着小伙:“狗咬耗子是吧?再不识趣老子捅了你!”
⑦小伙愣怔一下,仍然像狼一般猛扑上去。
⑧很快,小伙摇摇晃晃,蹲了下去;但片刻,又咬紧牙关站立起来。虽然被锋利的尖刀刺中下腹,但小伙强忍剧痛,没有倒下。他一手紧紧抓住刀柄,不让尖刀深入;一手像钳子,死死钳住歹徒的手腕不放。[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小伙勇敢坚强地与歹徒做斗争的精神,令人心生敬佩和担忧之情。]
⑨女人趁机挣脱,嗷嗷大叫,挥拳砸向歹徒。
⑩歹徒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一时不知所措。
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
有人赶紧掏出手机报警。
[在小伙正义之举的感召下,众人也都有了行动,这也衬托出小伙的光辉形象。]
警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迅速给歹徒戴上了手铐。
人们小心扶住小伙,送上警车。
“儿子,我的儿子!”听到小伙吃力的呻吟,人们才发现小伙的身旁还站着个小男孩。小男孩五六岁的样子,被刚才惊心动魄的一幕吓呆了。[这里提到一个小男孩,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
警车一路鸣笛,将小伙送到医院。
幸亏没有刺中要害。几天后,小伙的伤情得到缓解。
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见义勇为奖,消息传来,小伙所在的单位竟炸开了锅。
“他可是我们单位最胆小怕事的人啊!”
“平常谨小慎微得不敢踩死一只蚂蚁!”
“说歹徒不费吹灰之力抢劫了他,我们还信!他会赤手空拳与扬着凶器的歹徒搏斗,太邪!”
[插入单位同事的议论,越发让人对小伙的正义之举不可思议,再次引出下文的故事情节。]
这样的议论传出,记者深感蹊跷。
“当时,那么多人鱼不动、水不跳的,你一个文弱书生,何来胆量挺身而出?特别令人震惊的是,面对歹徒凶狠的尖刀,你为什么还敢奋勇向前?”记者找到病榻上的小伙,好奇地探问。
小伙犹豫道:“你是想听真话,还是……”
“当然想听真话!”
“那好,只是我的话你千万不要对外报道。”小伙的脸上飞过一朵红云。
[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令人期待小伙说出事情的真相。]
记者认真地点点头。
小伙说:“________”
记者一愣:“就这一点?”
“对,就这一点!”
[小伙说出了他行为的真相,竟然是儿子的一句话。文章以此结尾,令人回味。]
1.根据小说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抢夺女士的坤包,现场的人们都胆怯沉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围观的群众合力制服歹徒救助小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者感到疑惑,去医院探访后才真相大白
2.第 段的内容好像多余,是否可以删掉?
不能删掉。有了这一段的内容,既可以显示小伙危急之时对儿子的牵挂,也为文章末尾情节的出现做铺垫。
文弱小伙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身受重伤
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见义勇为奖,小伙的行为受到同事的质疑
3.小说安排小伙单位同事议论纷纷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这一情节进一步强调了小伙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性格特点,与前面介绍小伙“一声怒吼,像狼一般”挺身而出的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4.你能结合文章的题目和文章中的相关内容补充小伙说的话,让人明白事情的真相吗?
“当时,我的儿子憋不住拽了一下我的手,‘爸,抓歹徒、抓歹徒呀!’我的儿子才6岁,还是稚气未脱的小毛孩,我堂堂一个大男人,总不能在他面前做孬种,让他都瞧不起吧?”(共27张PPT)
13 植树的牧羊人
tān
kǎo
xiào
隙
饿
消
想像
想象
活力,生命力
2.阅读下面文字,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 (干渴 干燥 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 (源源不断 络绎不绝 不绝如缕)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 (鲜艳 鲜亮 鲜嫩)薄荷。那些 (废弃 抛弃 作废)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 (探索 憧憬 探讨)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 (飘扬 飘荡 飘忽)。
干涸
源源不断
废弃
探索
飘荡
鲜嫩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
(2)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这位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一百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老师希望本次汉字书写比赛能激发同学们汉字书写的水平。
C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然界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人的行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
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局只能是两败俱伤。
我们为什么不能“道法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呢?
C
①就必然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②反之,人类若违反自然规律,恣意妄为
③人类如果企图征服自然
④我们常说“人类征服自然” ⑤人的生命又是何其脆弱
⑥其实,人的力量与自然相比是何其渺小
A.②⑤③①④⑥ B.④⑥③⑤①②
C.②①④⑥⑤③ D.④③①⑤⑥②
(一)
阅读“这样过了一年……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完成下面各题。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我”再见牧羊人时的所见所闻和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所见所感。
7.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
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这句话的理解。
选文提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人挑起的,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还有像这位默默植树的牧羊人一样的人,像上天一样在改变世界,为世界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鲜嫩、挺拔。
9.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直抒胸臆,
直接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自己的敬佩之情;
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
(二)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种树,只是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的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侄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葬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的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20年种的树,公社化毁了;中间20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20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的那片900亩的大沙丘,在上面搭了个土棚子,喂养了一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从不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地赶过去,用自己的手,自己的斧子,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的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带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看着碗口粗的树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都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起最漂亮的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50多岁的寡妇了……但老人依然住在草棚子里,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坟上长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0.本文的主旨在于赞扬种树老人,
但又说他“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以老人的矮、丑,反衬老人的高尚品质。
11.“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文中什么地方能表现这一点?
从第七段中“从不舍得毁坏”“用自己的手,自己的斧子,
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可以看出老人对树从不毁坏并尽力保护。
12.文章开头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突出老人对树无私、热爱和老人的奉献精神。
13.人们说坟上长出的那棵树“是种树老人”,这句话有何寓意?
种树老人走了,但留给人们的那种精神不会消失。
1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这句话表现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形象地表现了种树老人将自己的生命完全彻底地献给植树事业的奉献精神。
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的赞美。
15.2020年植树节来临之际,某校七年级(1)班以“播种绿色”
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问题。
(1)作为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写一则宣传标语。
播撒一片绿色让世界更美,爱惜万千树木让你我同行。
(2)右图是“中国植树节”的徽标
(除文字、数字外,线条、块画均为绿色),请你说说它的含义。
①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3至5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②“中国植树节”和“3.12”,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坚韧不拔的决心。③五棵树意为“森林”,由此引申连接着外圈,象征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体系的良性循环。
(3)阅读下面一位同学搜集的资料,为“大漠深处的植树人”苏和写一段赞美词。
多年前的额济纳水秀草青,正如多年前的苏和年轻俊秀,看着家乡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工作岗位上的苏和为守护家园而奔走,一心只想把家乡变回那个天蓝云白,草绿水清的过去;退休后的苏和与爱人在茫茫的沙漠之中植树治沙。风沙逼走了来此植树的日本人和工人,但没逼走苏和治沙的信心,纵使饭中裹沙,但苏和的根毅然地深扎于家乡的流沙之中,立誓为家乡撑起遮风挡沙的绿伞。如今,苏和已成功抢救天然梭梭林3500多亩,人工种植梭梭9万多棵,在漫漫沙海中造出一片绿洲……
您,为了挽回家乡的天蓝云白,草绿水清,年轻时,为守护家园而奔走;退休后,用实际行动征战浩瀚的沙漠,为家乡撑起遮风挡沙的绿伞。您的意志感天动地,您的精神永世流传。您就是大漠深处的植树人——苏和。
16.【写作借鉴】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所讲述的故事是通过第一人称——“我”传达给读者的,文中所写的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这就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
【片段仿写】请你也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来写一个小片段。(200字左右)
一日,我闲得无聊,在大街上溜达,忽然听见一阵甜美的歌声,我循声而去,原来是一位长相俊俏的盲人姐姐在卖唱。她的歌声空灵,表情自如。待她歇息时,我上前好奇地问道:“姐姐,你的眼睛看不见,但为何歌声如此动人?”她说:“因为我感受得到阳光啊,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是我能感受到有阳光与我做伴,所以我每天都很快乐。”一位盲人,没有为她的不幸而悲哀,而是乐观地面对生活,这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共11张PPT)
综合性学习 少年正是读书时
1.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学校为此举行了
“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右面这幅图是世界读书日的一幅宣传画,请你说说观察后的感悟。
书犹如望远镜,读的书越多,看得就越远。
(2)下面是本次活动的宣传标语,请你补充完整。
好读书,读书让生活变得充实;
读好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书让理想变得饱满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由此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材料二: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寻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
材料三: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鲁迅和华罗庚的读书方法。
鲁迅:跳读法。华罗庚:厚读法。
(2)材料三是“亲子阅读”徽标,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徽标内容,并说出其寓意。
内容:两个大人、一个小孩手牵手站在一本书上。
寓意:亲子阅读是最好的陪伴,父母的陪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3.某校七年级准备举行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各方面的书都要看,文学、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天文、地理、历史、科普、艺术……都应该成为我们涉猎的对象,这样,我们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日益完善。
材料二:“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因此好书总需要反复阅读,这样就会有常读常新的感觉。
材料三: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我们应怎样读书,并阐述理由。
①广泛阅读,这样,我们的知识结构才能日益完善;
②反复阅读,这样才能有新的感觉。
(2)请仔细观察材料三这幅名叫《读书》的漫画,写出其寓意。
示例:读书可以开阔人的视野,让人们看得更远。
4.下面是某学校关于初中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表,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初中生随着年级的增长,每日可供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但经典书籍在阅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共28张PPT)
12 纪念白求恩
xùn
ài
bǐ
jì
qiǎn
cuì
chén
niān
C
3.说说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排比。这几句依次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这五个方面阐述了“有益于人民”的含义,增强了语言气势,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要意义,感情真挚,极富号召
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
(2)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
(3)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
记叙
议论
抒情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白求恩故居的房屋,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淡绿色的二层小楼,掩映在树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是孕育了白求恩的地方,一个地杰人灵的小镇。
①我拾起几片红叶——是白求恩家枫树上的红叶呵
②弯下腰来,火红满眼
③将红叶随手夹在《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作品集》中
④楼前是绿色的草坪,红叶层层散落其上,看上去分外美丽
⑤直起身来,蓦然回首,那座小楼所有的玻璃窗,竟都是燃烧的火
A.④②①③⑤ B.④②③①⑤
C.①③④②⑤ D.④①③②⑤
A
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白求恩即使在什么情况下,都始终与八路军伤病员同甘共苦。②在晋察冀后方医院里,白求恩是资历最老、年龄最大的医务人员。③为照顾他,晋察冀军区领导常送给他从日军那里缴获来的香烟、罐头、饼干等食品,可白求恩每次都原封不动地送给八路军伤员。④党中央对白求恩在前线的生活十分关心。⑤毛主席在给聂荣臻的一封电报中指示:“请每月付白求恩大夫一百元”。⑥白求恩接到转来的电报后十分感动。
(1)第①句关联词用错,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有语病,修改:________________。
(3)第⑤句有一处标点符号运用有误,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
把“即使”改为“无论”
删去“食品”
将句号放在后引号前
(一)
阅读“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每一个共产党员,
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完成下列各题。
8.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两个“极端”从程度上深刻地体现了白求恩同志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与下文“不少的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赞扬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10.将下列双重否定句改为陈述句,并比较一下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
为什么?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
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陈述句: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人人都佩服,人人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原句的表达效果更好,原句是双重否定句,强调了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更加突出了白求恩的精神感人至深。
11.文段中哪些话是正面描写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描写;“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补充,增加了事实的可信度,烘托出白求恩精神感人至深。
(二)
纪念周恩来
习近平
①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
②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还说过:“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周恩来同志一生都遵奉自己的誓言。不论革命力量多么弱小,白色恐怖多么残酷,对敌斗争多么激烈,政治局势多么复杂,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挑战多么严峻,担负的责任多么艰巨,个人的处境多么困难,他都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精神。正如他在自我解剖时说的那样:“我做工作,从来没有灰心过。”周恩来同志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复兴中华民族的伟业始终充满必胜信心。在他心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共产主义的信仰坚如磐石。
③周恩来同志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说过,“下山不忘山,进城不忘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周恩来同志说的这个“本”就是人民群众。他说:“我们是从人民中来的,我们过去的胜利都是在人民的支援下取得的,不能忘本。”“脱离我们的基本阶级群众,就会丧失党的基础。”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心系人民,对人民群众保持高度热爱,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
④周恩来同志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一生勇肩重任,勇挑重担,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他说:“为着我们子子孙孙的幸福,我们不能不暂时把许多困难担当起来。”“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平时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有时在16个小时以上。他数十年如一日,即使在生命最后时期,还抱病操劳国事,心忧百姓。周恩来同志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⑤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我们要向周恩来同志学习,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觉接受监督,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 拒腐蚀、永不沾,决不搞特权,决不以权谋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共产党人。
(选自《习近平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3月1日,有删改)
12.通读全文,说说选文依次从哪些方面分述了周恩来的精神品质。
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热爱人民、勤政为民;勇于担当、鞠躬尽瘁。
1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强调周恩来同志一生都遵奉自己的誓言的态度之坚决和意志之坚定。
14.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只要”写出了周总理满足人民需求的及时,
“总”“经常”写出了他对群众关怀的一贯性,
进一步表现了他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品质。
15.结合文章第⑤段,说说纪念周恩来有何现实意义。
激励共产党员向周总理学习,学习其精神并发扬光大,并最终运用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实际中去。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临终前的遗嘱: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子坎贝尔夫人拨一笔生活款子,分期给也可以……一箱子食品和文学书籍送给董同志,算我给他和他的夫人、孩子们的新年礼物……
白求恩同志的这份遗嘱让钢铁将军聂荣臻泪流满面。
材料二:“这几个字简直胜过护照,不管是在机场、宾馆,还是火车上,他们只要一看到包上的字,就立刻投来友好的目光,饭馆老板甚至不肯收我的饭钱。”加拿大女子露易斯说,她在中国旅行时因在旅行包上写了“我来自白求恩的故乡”9个字而备受欢迎。
(1)阅读材料一,说说白求恩的遗嘱为什么能让钢铁将军聂荣臻泪流满面?
因为在遗嘱中白求恩首先想到的是别人:远在家乡的前妻和异国的朋友。这是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体现,是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真情流露。
(2)阅读材料二,写出你的发现。
①白求恩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②这位女子所受到的礼遇,表明中国人民是感恩的。
17.【写作借鉴】课文第三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先正面赞扬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然后与一些人“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表现作对比,突出白求恩精神的难能可贵。
【片段仿写】请运用对比的手法,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听取意见,才能集思广益,成就大业。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唐太宗虚心纳谏,开创“贞观之治”的局面,终得大唐盛世太平。(共24张PPT)
15 诫子书
bó
yín
励
躁
驰
遂
庐
2.下列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君子/之行 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点拨】A项正确停顿应为:夫/君子之行。
A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达到远大目标
放纵懈怠
修养性情
对社会有贡献
B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6.文学常识填空。
《诫子书》的作者______,字____,三国时蜀汉____家、____家。
他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追谥_________。
诸葛亮
孔明
政治
军事
忠武侯
7.用课文原句填空。
(1)《诫子书》全文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阐释学、才、志三者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阐述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的两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最终会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的陋室里,(到那时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9.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进行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10.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D
(二)
李存审戒子
存审①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②将相,其间出③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④者凡百余。”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⑤,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五代纪》)
【注释】①存审:李存审,五代时人。②极:达到。③出:经历。④镞:金属箭头。⑤膏粱:膏,肉;粱,精米。泛指富贵人家。
曾经
中间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你们)应当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
15.有人为子孙留下丰厚家财,
李存审却把自己身上所中的百余箭头留给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围绕“教育孩子富贵来之不易,须知创业艰难,
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丧失斗志,应多多历练,有所作为”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李存审出身贫寒,地位低微,曾经告诫几个儿子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握一把剑离开乡里,四十年后,地位达到将相,这中间多次经历过万死一生(的险境),剖开骨肉从中取出箭头的情况有上百余次。”于是把从身上取出的箭头交给儿子,命令他们把它保存好,说:“你们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
16.班级最近开展了与“家风”有关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下面是同桌小明搜集到的中国古代两条家训,你喜欢哪一条?请说出你的理解。
①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
——《曾国藩家书》
②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朱子家训》
第①条。理解:人一生的成败与所交朋友是否贤德(贤能)有关,所以不能不谨慎。它告诫我们对朋友要甄别筛选,谨慎交往。示例二:第②条。理解:在没下雨时就应做好准备,不要等到口渴时再去挖井。它告诫我们做事应早做准备,避免被动。
(2)下面有三项体现家风的内容,假如你想请书法家写一条横幅挂在家里的厅堂,你会选哪项?请结合家庭实际简述理由。
A.家和万事兴 B.天道酬勤 C.百善孝为先
我选A项。一家人相亲相爱,家庭和睦、稳定,才能有心思、有精力、有信心去做其他的事,这样做任何事才能成功,家庭才能兴旺。(共21张PPT)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huǎng
hū
yē
yùn
xuàn
wù
嘲
暮
凌
慰
参
差
灼
耸
酷
C
3.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不是形容词的一项是( )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A)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B)、容易(C)的第一小步,迈出(D)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D
4.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
(2)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
( )
(3)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
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 )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总会遇到险情,甚至曲折坎坷。②此时,如果你“感到前途渺茫而灰心丧气”,一蹶不震,不思进取,那你必然会迭入“险”的深渊而不能自拔,“险”也会越来越多,小“险”会变成大“险”,甚至“夷”中生“险”。③相反,如果你不失自信,迎“险”而上,那就能化险为夷,爬上美妙的人生之巅。
(1)第①句中有一处语序不当,请加以调整。
“_______”和“___________”应对调。
(2)第②句中有两个错别字,依次是“__”“___”,应改为“___”“__”。
(3)第③句中有一处用词不够确切,请加以改正。
“_____”应改为“____”。
险情
曲折坎坷
震
迭
振
跌
爬上
登上
山就这么高
仲利民
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有所作为,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皎洁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开始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竹笋,噌噌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6.文中父亲要“他”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我”成绩非常不理想,不想读下去。
7.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攀”字表现了山的陡峭,突出了爬山的艰难。
(2)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屹立”突出了这句话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产生的重大影响。
8.本文与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相似,但有区别。
请你比较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其蕴含的生活哲理。
(1)《山就这么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走一步,再走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信心和勇气就能克服困难
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逐步解决
9.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文中父亲关爱儿子成长。儿子成绩不好想辍学,父亲通过爬山让儿子明白学习需努力的道理。父亲勤劳,肯吃苦,重视子女教育,注重教育方法,耐心,言传身教。
10.某中学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我在磨炼中成长”
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在坎坷中微笑,在磨炼中成长。
(2)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写出漫画的寓意。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过度关爱下,孩子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