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之散文分析结构思路
【考情简述】
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通常包括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主要题型分两大类。一类是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并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另一类是分析文章的局部思路,亦即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这里要特别注意了解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了解散文结构组织的技巧,理解不同句段和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设问方式】
(1)(2021全国甲)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
(2)(2020全国I)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建水记(之四)于坚]
(3)(2020全国III)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记忆里的光》蒋子龙]
【必备知识】
一、散文线索及思路
1.行文思路与散文线索的区别
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的问题。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散文线索的类型
(1)时空连“线”。大多在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明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些词联系起来,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因物取“线”。出现于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主旨。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一是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二是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三是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主旨。
(3)以情导“线”。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荷塘月色》以作者“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回到现实,仍不宁”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4)反复出“线”。阅读时,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如《白杨礼赞》中“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等语句在文中反复出现四五次,可见“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就是本文的线索。
(5)定“神”看“线”。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就是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我的老师》记叙事虽多,但都为表现对蔡老师的难忘:“回忆—依恋—思念”便是线索。
二、散文句段的作用
1.开头句段作用:(1)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2)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3)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 上看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4)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2.中间句段作用:(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3)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4)为下……的情节作铺垫,引起下文。
3.结尾句段作用:(1)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3)暗示主题或深化作者感情。
4.引用性材料作用:(1)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2)传说故事:①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②丰富文章内容;③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3)“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4)“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5)“名言”:论证了……观点阐明了事理,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5.插入材料作用:(1)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递进烘托、总分印证的关系;(2)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3)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6.反复出现的句子:(1)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2)在节构上有文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3)它在表达式上运用了反复的修的手快,有强化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解题思路】
一、分析散文线索及结构思路
1.散文结构(布局谋篇)特点
(1)结构安排。
①相承(承接、递进):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②相并(并列、对照):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③相属(总分、分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2)材料组织(组织方式)。从时间上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 上组织材料;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以情感(或认识过程 )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特别提示: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构思篇章。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整体把握散文结构思路
(1)明确文体,推知思路。
通过研判标题、浏览全文,大体确定散文的类型, 依类型规律推知结构思路。写景叙事散文多按照时间、空间、中心事件顺序进行,状物抒情散文多按照由物到情(理)的顺序进行,议论散文多以逻辑认识为序,写人散文多以作者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为序等等。
(2)找出线索,梳理思路。
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 或平行发展。线索的“线头”往往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抓住这个“线头 ”就能顺利牵出所有线索,从而弄清散文的结构。
(3)圈点勾画,寻找标志。
在行文中,作者总会用一些能够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抓住这些标志,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重要词语有: 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类别词、过渡词及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词语。重要句子有:领起句、过渡句、呼应句、反复句等。
(4)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每读一段,都概括段意,可以显露文章内在的脉络。之后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划分时要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在此基础上综合研判该文的思路结构特点。
3.不同结构思路的分析方法
(1)直接梳理(分析)思路型。
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如文中有线索,可以按照线索归纳梳理。答案组织的一般模式: 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2)间接(变式)梳理思路型。
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心理 )变化。以感情为突破口,必须用感情词(心理词)组织成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感情词(心理词)可以从原文中提取,有的则需要自已概括。
(3)分析文章构思特色型。
①全文的线索及作用: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
②思路特点:看它在写作顺序上有何特点。如先总后分、先实后虚、先抑后扬等。
③首尾特点:如开头的倒叙,中间的衬托对照,结尾的以景结情等。
④选材特点: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4.寻找散文线索的方法
(1)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写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变化为线索。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
(2)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线索,或者直接显示线索)。
(3)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还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紧扣线索,或者显示线索。
5.散文线索的作用
(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2)内容方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揭示主题。
二、分析散文句段作用
(1)内容主题(常规角度):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常规角度):要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还要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3)表达效果(特殊角度):①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视具体句段而定。②读者情感(心理)。通常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催人想象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