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次北固山下
天净沙·秋思
1.我能准确、流利地朗读前两首诗并背诵。
2.我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3.我能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
学习目标(第一课时)
诗歌的分类
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② 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2.按内容(题材)分:
叙事诗 、写景诗 、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
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边塞征战诗 、
山水田园诗 。
活动一:快乐朗读(前2首)
1.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2. 对子互读(坐)
小组齐读(起立)
3.展示:随机抽查朗读
加分标准:字音准+1 声音大+1
观 沧 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读一读
曹操:善诗歌,在诗歌中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活动二:作者简介 结合教材注释
曹 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战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余部队,五月誓师,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得胜而归的曹操,踌躇满志,雄心勃勃,一心想着统一天下的宏伟事业。
写作背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统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山,我要饱揽这大海的壮观。
海面浩渺,水波澹澹,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映入眼帘。
山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茂繁密。
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活动三:赏析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虚写)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还像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好像也都出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幸运得很,好极了,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志向。
日月东升西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 ;银河星光灿烂,斜贯天空,它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大海一样。直译是这样的,但这里有互文的用法。
思想感情
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著有《李太白全集》。李商隐与杜牧被称为“小李杜”。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
我把为你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
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西边。
赏析
诗文赏析
写“杨花”且“落尽”点明了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赏析
独学----交流
展示:抽组
1、壮美、开阔、豪迈的感觉
2、杨花:指柳絮,常在二三月份飘落;
子规:传说古代蜀国国王杜宇死后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杜鹃鸟都会啼得流出了血,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
杨花:暗喻自己前途渺茫
子规:呼唤友人早日归来。
活动四:课后第一、二大题
独学:根据自己的赏析,尝试说出这两首诗歌的情感!
群学:组内交流
参考:《观沧海》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闻王昌龄…》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他被贬深表同情。
活动五:情感
1.我能准确、流利地朗读后两首诗并背诵。
2.我能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学习目标(第二课时)
活动一:快乐朗读(后2首)
1.独学:朗读,注意节奏,韵律。
2. 对子互读(坐)
小组齐读(起立)
3.展示:随机抽查朗读
加分标准:字音准+1 声音大+1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读一读
律诗:
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一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颔联和颈联(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平仄也有规定。
律诗的四联,
第一联叫首联,
第二联叫颔联,
第三联叫颈联,
第四联叫尾联。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对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对偶)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活动二:赏析
1.独学: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群学:交流讨论。
3.展示:抽签。每人一句。
我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
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山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赏
析
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中“生”和“入” 有何妙处?
“生”和“入”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空间。
“生”和“入”的第二妙处,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
想象一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是怎样的?
潮水涨起来了,江面宽广,两岸更远了;挂起帆,乘船顺风疾行。
这两句有深远的意义,即人生旅途顺风顺水,一路扬帆,志得意满。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读一读
天净沙:散曲曲牌名。(小令)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在民间逐渐发展形成的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长短句歌词,以后文人相继大量写作。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作家。秋思:是题目
散 曲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
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梁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后经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用名词构成一幅凄切动人的图画。“枯” “老” “昏” “古” “西” “瘦”等词语的色彩情调都贴切的衬托出天涯游子的思绪。后两行才点明在夕阳下环境中的游子,显得何等孤凄悲凉。思念故乡的凄苦心情跃然纸上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抖,黄昏的天空中几只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主 题
通过抒写秋野萧瑟凄凉的景色,深刻地表现了一个飘零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思念故乡的寂寞情怀。
写作特色
1.寄情于物,情景交融。
2.运用了景物烘托写法。
3.简约中见深细。
独学:根据自己的赏析,尝试说出这两首诗歌的情感!
群学:组内交流
参考:《次北固山下》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也表现了他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漂泊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的凄苦心情。
活动三:情感
阅读欣赏一首诗(曲)的一般方法(笔记)
1.从语言入手,赏析绝妙的字词;
2.用丰富的语言再现画面;
3.从画面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运用联想、想象,进行再创造,进入它的艺术境界,丰富诗(曲)的内容。
近体诗的节奏划分
古词句一般还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
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
如:1、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海日…)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潮平…)
七言诗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音节划分。
如: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杨花…)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柳永 《雨霖铃》
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