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37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一、单选题
(2022·广东)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
A.增加稻田光照强度 B.加强稻田通风透气
C.减少田螺天敌威胁 D.改善田螺生长环境
2.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
A.进水区 B.出水区 C.水稻区 D.螺沟区
(2022·全国甲卷)近年来,吉林、河南两省相继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和“秸秆变肉换奶”计划。一是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000万吨和6550万吨);二是稳妥推进具有良好经济与生态意义的“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年降水量 B.作物结构 C.耕地质量 D.作物熟制
4.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
A.提高秸秆产量 B.增加秸秆种类
C.调整农牧结构 D.推动种植技术进步
5.体现“粮改饲”生态意义的农事是()
①作物轮作
②土壤深翻
③圈舍养殖
④土地平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1·湖北)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下图示意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为( )
A.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 B.东高西低
C.南北变化大于东西变化 D.北高南低
7.影响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能源消费结构②国内生产总值③能源利用技术④地区人口总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为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下列区域差异化减排措施合理的是( )
①东部地区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②西部地区加强环境监管,合理推进产业布局
③北方地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逐步降低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比例
④南方地区大力开发太阳能,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1·全国甲)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下图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一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问题。
9.图1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3月 B.6 月 C.9月 D.12 月
10.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
A.全天性减少 B.时段性增加 C.时段性减少 D.不发生变化
11.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
A.火力发电技术 B.光伏发电技术
C.特高压输电技术 D.电能储存技术
12.(2020·全国Ⅰ)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二、综合题
13.(2019·江苏)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麓,并在达卡西北汇合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最后注入孟加拉湾,流域总面积超过17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1.3万亿立方米,年输沙量超过10.6亿吨,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图1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概况及其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图2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的月平均流量图”。
(1)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有 。
(2)比较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平均流量的差异并解释其成因。
(3)分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文特征对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4)为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指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三、图文分析题
14.(2022·湖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1)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大,请从自然条件方面作出解释。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15.(2022·浙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中南半岛所在国家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图。
材料二 图2为中南半岛主要稻米生产国2001-2020年稻米产量和单产年均变化统计图。
(1)中南半岛所在国家中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最高的是_▲_,简述其主要自然原因。
(2)2001~2020年,图2中国家稻米产量的变化趋势是_▲__、简析其原因。
(3)从耕地资源的角度,说明图2中国家稻米生产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16.(2021·辽宁)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祁连山西部某山的雪线高度约为4600米。该地区云含水量(云中液态或固态水的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空中水汽资源相对丰富,可为人工增雨(雪)作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图1为该山所在地区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图2为遥感卫星探测的5000米高度处夏季平均云含水量纬度变化图。
(1)依据图1等降水量线,概括该地区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特征。
(2)分析图2中云含水量两个峰值的形成原因。
(3)如果该地区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将产生哪些生态效益。
17.(2021·山东)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下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
(1)指出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氢能的优点。
(2)分析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大同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3)简述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
18.(2021·浙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 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
省级行政区 人口(万人) 耕地面积(千公顷)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甘肃 2647 5377.0 440
青海 608 590.1 174
宁夏 695 1289.9 54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
(2)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根据材料可知, 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说明在稻田中开挖螺沟能够改善田螺的生长环境。在稻田中开挖纵横的井字形螺沟不能增加稻田的关照强度,在水稻周围挖螺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稻田的通风,但对稻田之间部分意义不大,在稻田之间开挖螺沟不能减少田螺的天敌。D正确,故答案为:D。
2.由图可知,图中进水口、出水口主要是为稻田和田螺调控水循环的,其过程较简单,螺沟区主要为田螺提供生存空间,而水稻区既有水稻生长、也有田螺活动,因此图示的生态循环过程中最为复杂的区域是水稻区。C正确,故答案为:C。
【答案】3.D
4.C
5.A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
(2)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根据我国各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可知,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中温带地区,冬季时间较长,积温数值较小,农作物生长期较短,只能一年一熟。而河南省地处暖温带地区,积温数值较大,农作物生长期较长,熟制结构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因此,导致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作物熟制。年降水量、作物结构和耕地质量不是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D正确,故答案为:D。
4.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是改变该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变粮食生产为发展畜牧业,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对畜牧产品需求增长,同时增加经济效益,故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调整农牧结构。“粮改饲”对提高秸秆产量、增加秸秆种类和推动种植技术进步的意义不大。C正确,故答案为:C。
5.①据材料可知,“粮改饲”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因此“粮改饲”是生态意义之一就是可以通过作物轮作,恢复土壤肥力,从而保护耕地。①正确;
②土壤深翻不利于土壤保持费力,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错误;
③通过对牲畜圈养,集中处理牲畜粪便,还田,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土壤肥力。③正确;
④土地平整可改善田间灌排条件和耕作条件,不能不能体现“粮改饲”的生态意义。④错误。
故A①③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6.C
7.B
8.A
【知识点】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农业与工业
【解析】【点评】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主要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
计算方法:碳排放强度=碳排放量/GDP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
经济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是目前研究领域得出的影响碳排放强度出现频次最高的因素,技术和效率也做为降低碳排放增长重点而受到众多关注。
6.读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图可知,北部以高强度、中高强度为主,中部为中低强度,南部以低强度、中低强度为主,还有中高强度,所以南北变化较大,而东部以中低强度低强度为主,西部以中低强度,东西变化较小且东低西高,因此总体碳排放强度南北变化大于东西变化,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地区和能源利用技术低的地区,碳排放强度大,能源消费结构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地区和能源利用技术高的地区,碳排放强度小①③正确;,地区的生产总值高,居民收入高,碳排放强度高,地区的生产总值低居民收入低碳排放强度低, 地区的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影响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地区人口数量不影响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②④错误;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利用技术水平高,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碳排放量,是合理的,①正确;西部地区经济水平低,生态脆弱,西部地区资源开采和加工,环境污染大,加强环境监管,合理推进产业布局,是合理的,②正确;北方地区以煤炭能源为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逐步降低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比例 ,是合理的,③正确;南方地区降水多,阴雨天对太阳辐射削弱多,太阳能相对缺乏,大力开发太阳能不合理,但降水量大,应大力开发水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9.B
10.C
11.D
【知识点】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解析】(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夏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和秋分: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与常用的火力发电系统相比,光伏发电的优点主要体现于:
无枯竭危险;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排放外,绝对干净(无公害);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可利用建筑屋面的优势;例如,无电地区,以及地形复杂地区;无需消耗燃料和架设输电线路即可就地发电供电;能源质量高;使用者从感情上容易接受;建设周期短,获取能源花费的时间短。
(3)清洁能源和含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可再生能源:消耗后可得到恢复补充,不产生或极少产生污染物。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能,地热能,氢能等。中国目前是国际洁净能源的巨头,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风力与环境科技公司的发源地。
非再生能源:在生产及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包括使用低污染的化石能源(如天然气等)和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过的化石能源,如洁净煤、洁净油等。
9.A.读图可知,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段为格林尼治时间大约19点到凌晨3点,3月份昼夜等长,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长大约为12小时,A选项错误;
B.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段为格林尼治时间大约19点到凌晨3点多,6月北半球昼长夜短,夜长时间小于12小时,B选项正确;
C.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段为格林尼治时间大约19点到凌晨3点,9月份昼夜等长,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长大约为12小时,C选项错误;
D.12月北半球昼短夜长,黑夜的时间长于12小时,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0.A.根据图中可知光伏发电量,在凌晨3点到18点呈现减少状态,不是全天性减少,A选项错误;
B.光伏发电量在在凌晨3点到18点呈现减少状态,其他时间段没有变化,B选项错误;
C.光伏发电量增加200%时电力净需求量预测曲线,电力净需求量在大约3点多到18点减少,其他时间段无明显变化,C选项正确。
D. 电力净需求量在一天中在大约3点多到18点减少,存在变化,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1.A.根据材料可知,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一光伏发电量,主要收到光伏发电的影响,A选项错误;
B.光伏发电技术要在白天进行对降低夜间的净需求量影响较小,B选项错误;
C.特高压输电技术主要影响店里的输送,C选项错误;
D.光伏发电主要在白天进行,夜间使用电能需要提高电能的储存技术,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1)B
(2)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参照图 3中的岛内的淡/咸水界限,岛内地下淡水受岛屿周边海洋水的影响,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限变化大,岛内地下淡水区空间变化大;人工岛足够宽也有利于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故答案为:B。(2)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人工岛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的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的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地下淡水储量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即选D。此题容易错选水质较差,水质差是受到海水影响的地下水咸水区,地下水淡水区水质没有问题。
【点评】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雨水)。②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③并不是所有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
13.【答案】(1)冰雪融水、雨水、地下水
(2)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均流量较大;布拉马普特拉河峰值较早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内降水量大,雨季长
(3)有利:促进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提供水源 不利:引发洪涝灾害
(4)兴修水库,调节径流;加强区域合作;节约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等
【知识点】河流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是上游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区,其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补给,该流域主要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雨水补给是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另外地下水是河流稳定的水源补给类型之一。
(2)由图可知,布拉马普特拉河各月平均流量均大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峰值出现的时间较早,说明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均流量较大;布拉马普特拉河峰值较早;其形成原因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内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在山地形成的地形雨较多,降水量大,雨季长。
(3)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分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文特征对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主要从以上的几方面分析。结合该流域的水文特征可知,上游的侵蚀作用想,进入河流的泥沙在河口三角洲沉积,促进了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大量河流径流量可能造成三角洲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4)为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应该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修建水利工程,防治水患,国际性河流应该加强区域合作等。具体应该是:修水库,调节径流;加强区域合作;节约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等。
故答案为:(1)冰雪融水 雨水 地下水
(2)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均径流量较大;布拉马普特拉河峰值较早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内降水量大,雨季长。
(3)有利:促进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提供水源 不利:引发洪涝灾害。
(4)兴修水库,调节径流;加强区域合作;节约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等。
【点评】河流水文特征分析:1.从三个方面把握河流的补给类型(1)雨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2)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3)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河流流量稳定。2.两个重点(1)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关键词)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降水与蒸发的关系。流速: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汛期: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凌汛:与河流的纬度位置和流向有关。结冰期: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高低有关。含沙量:主要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汛期或枯水期、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有关。
14.【答案】(1)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比,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或与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相比,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
(2)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
(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来分析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因此,适宜粮食作物规模种植;而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种植,“非粮化”明显。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进行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蔬菜、瓜果的需求量增大,且蔬菜、瓜果种植经济效益更高,因此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较高调整,减少粮食种植,转向蔬菜、瓜果种植,另外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较高的调整。
(3)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确保粮食安全的 措施,应该从国家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种粮规模、改善种粮条件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规范管理耕地用途等方面考虑。具体应该是: 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
15.【答案】(1)泰国;境内河网密集,平原面积大。
(2)增加;主要是单产提高,部分国家播种面积增加。
(3)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占用;加大技术投入,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我国耕地资源概况;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注意图例,读图1可知,泰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30%-40%,在各个国家中占比最高。读图可知,泰国境内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平原面积广阔,适于种植。
(2)读图2可知,东南亚各国稻米产量年均变化率均大于0,说明各国粮食产量均增加。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水稻单产提高,粮食总产量上升;随着人口增加,对粮食的市场需求提高,东南亚部分国家开始增加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上升。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地势崎岖,自西向东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平原面积狭小,随着生态退耕、城市化占用耕地、灾毁耕地等影响,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受到危机,故要控制城市化占用耕地,实行占补平衡,防止任意扩大;要切实保护耕地,严格管控非农用地的比重;发展科技,培育良种,提高单产,确保粮食总产量;加大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恢复土壤肥力,保证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土地污染,提高耕地的品质。
【点评】(1)农业区位可从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方面分析;农业产量可从单产和耕地面积方面分析;耕地安全可从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方面分析。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
(3) 粮食安全的应对措施:
①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粮食生产布局。
②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
③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④ 调整农业保护政策,给予农业以符合国际多边协议的有效保护。
⑤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以密切注意国际粮食市场动态及我国粮食安全状况。
16.【答案】(1)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湖泊和冰川处降水较多。
(2)两个峰值区对应的下垫面为湖泊或冰川,提供的水汽较多;海拔高,与5000米高空相距较近。
(3)预防森林大火;增加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改善生态环境。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据图中等降水量线大体分布可知,该地区降水量东南部降水量数值在240mm以上,越往西北降水量逐渐降低,到西北部降水量降到135mm以下,因此该地区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但在冰川、湖泊附近的等降水量线具有明显的凸低的特点,说明受湖泊、冰川影响降水稍多。
(2)对比图1和图2可知,图2中云量两个峰值出现在湖泊和冰川附近,说明湖泊、冰川提供的水汽较多;冰川处海拔高度较高,与5000米高空相距较近,向大气中提供的水汽较多。因此在湖泊、冰川附近的上空5000米高空的云量形成两个峰值。
(3)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产生的生态效益,主要从降水增加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的作用,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人工增雨作业的实施,可以增加大气降水,增加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预防森林大火的发生。
【点评】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应针对各种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产生原因 对策
自然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
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用水;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17.【答案】(1)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2)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
(3)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知识点】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太阳能和风能,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大,氢能的生产原料有水、煤、化工尾气等, 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 ;太阳能和风能只用来提供电力,氢能的用途有燃料、供热、电力,说明氢能的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
(2)材料中 “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 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 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图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工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减少煤等化石燃料使用,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
(3)大同是京津冀地区主要的能源供应地, 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 “, 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有利于京津冀地区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环境质量;山西省与北京地理接近,且同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区,冬季西北风影响,大同为北京的上风向,大同境内大气污染物向下风向的扩散飘移,必然会对北京的大气环境造成影响, 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故答案为:(1) 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2) 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 (3) 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点评】新能源通常指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氢气等。
1.太阳能。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三种主要方式。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这也是其最大的优点。
2.核能。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核能的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资源利用率低(2)反应后产生的核废料成为危害生物圈的潜在因素,其最终处理技术尚未完全解决(3)反应堆的安全问题尚需不断监控及改进(4)核不扩散要求的约束,即核电站反应堆中生成的钚-239受控制
(5)核电建设投资费用仍然比常规能源发电高,投资风险较大
3.风能。风能是太阳辐射下大气流动所形成的。风能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蕴藏量大,是水能的10倍,分布广泛,永不枯竭,对交通不便、远离主干电网的岛屿及边远地区尤为重要。
4、地热能。地球内部热源可来自重力分异、潮汐摩擦、化学反应和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等。放射性热能是地球主要热源。
5.氢能。在众多新能源中,氢能以其重量轻、无污染、热值高、应用面广等独特优点脱颖而出。氢能可应用于航天航空、汽车的燃料等高热行业。
18.【答案】(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
(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青海省耕地面积相对小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数量于甘肃和宁夏接近,体现出人均耕地不足的问题。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自然条件相对甘肃和宁夏而言较差,不利于耕地的发展地,土壤甘肃和宁夏地区较为贫瘠。
(2)材料显示主要位于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该区地区由于气候干燥降水少,自然环境向对脆弱,植被稀疏,人类的不合理的放牧,导致植被进一步破坏,使地表岩石裸露,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加剧荒漠化现象。
(3)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不足,河流水主要靠高山积雪融水,促进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种植耐旱作物,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
故答案为:(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点评】(1)粮食问题的内容:
①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本身没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粮食,也没有足够的外汇大量进口粮食,因此大量人口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
②少数发达国家粮食“过剩”,商品粮积压严重。
(2)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耕地退化、草场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①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②石质荒漠化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③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3)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从粮食生产角度讲: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
从粮食消费角度讲: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长期注意;
从粮食贸易角度讲: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公平合理、平等互利)。
1 / 1高考地理历年真题汇编(2018年-2022年)专题37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一、单选题
(2022·广东)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
A.增加稻田光照强度 B.加强稻田通风透气
C.减少田螺天敌威胁 D.改善田螺生长环境
2.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
A.进水区 B.出水区 C.水稻区 D.螺沟区
【答案】1.D
2.C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
(2)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根据材料可知, 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说明在稻田中开挖螺沟能够改善田螺的生长环境。在稻田中开挖纵横的井字形螺沟不能增加稻田的关照强度,在水稻周围挖螺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稻田的通风,但对稻田之间部分意义不大,在稻田之间开挖螺沟不能减少田螺的天敌。D正确,故答案为:D。
2.由图可知,图中进水口、出水口主要是为稻田和田螺调控水循环的,其过程较简单,螺沟区主要为田螺提供生存空间,而水稻区既有水稻生长、也有田螺活动,因此图示的生态循环过程中最为复杂的区域是水稻区。C正确,故答案为:C。
(2022·全国甲卷)近年来,吉林、河南两省相继提出实施“秸秆变肉”工程和“秸秆变肉换奶”计划。一是重点推进秸秆饲料化进程(2021年吉林、河南秸秆产量分别为4000万吨和6550万吨);二是稳妥推进具有良好经济与生态意义的“粮改饲”工作,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以满足肉牛等发展需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年降水量 B.作物结构 C.耕地质量 D.作物熟制
4.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
A.提高秸秆产量 B.增加秸秆种类
C.调整农牧结构 D.推动种植技术进步
5.体现“粮改饲”生态意义的农事是()
①作物轮作
②土壤深翻
③圈舍养殖
④土地平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3.D
4.C
5.A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
(2)区域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根据我国各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可知,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中温带地区,冬季时间较长,积温数值较小,农作物生长期较短,只能一年一熟。而河南省地处暖温带地区,积温数值较大,农作物生长期较长,熟制结构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因此,导致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作物熟制。年降水量、作物结构和耕地质量不是导致吉林、河南两省年秸秆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D正确,故答案为:D。
4.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是改变该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变粮食生产为发展畜牧业,主要是为了适应市场对畜牧产品需求增长,同时增加经济效益,故在玉米产区推广“粮改饲”的经济意义是调整农牧结构。“粮改饲”对提高秸秆产量、增加秸秆种类和推动种植技术进步的意义不大。C正确,故答案为:C。
5.①据材料可知,“粮改饲”即在玉米产区规模化种植青贮玉米、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因此“粮改饲”是生态意义之一就是可以通过作物轮作,恢复土壤肥力,从而保护耕地。①正确;
②土壤深翻不利于土壤保持费力,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错误;
③通过对牲畜圈养,集中处理牲畜粪便,还田,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土壤肥力。③正确;
④土地平整可改善田间灌排条件和耕作条件,不能不能体现“粮改饲”的生态意义。④错误。
故A①③正确。
故答案为:A。
(2021·湖北)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下图示意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为( )
A.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 B.东高西低
C.南北变化大于东西变化 D.北高南低
7.影响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①能源消费结构②国内生产总值③能源利用技术④地区人口总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8.为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下列区域差异化减排措施合理的是( )
①东部地区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②西部地区加强环境监管,合理推进产业布局
③北方地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逐步降低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比例
④南方地区大力开发太阳能,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6.C
7.B
8.A
【知识点】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农业与工业
【解析】【点评】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该指标主要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
计算方法:碳排放强度=碳排放量/GDP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
经济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是目前研究领域得出的影响碳排放强度出现频次最高的因素,技术和效率也做为降低碳排放增长重点而受到众多关注。
6.读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图可知,北部以高强度、中高强度为主,中部为中低强度,南部以低强度、中低强度为主,还有中高强度,所以南北变化较大,而东部以中低强度低强度为主,西部以中低强度,东西变化较小且东低西高,因此总体碳排放强度南北变化大于东西变化,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地区和能源利用技术低的地区,碳排放强度大,能源消费结构以清洁能源为主的地区和能源利用技术高的地区,碳排放强度小①③正确;,地区的生产总值高,居民收入高,碳排放强度高,地区的生产总值低居民收入低碳排放强度低, 地区的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影响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国内生产总值、地区人口数量不影响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②④错误;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利用技术水平高,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碳排放量,是合理的,①正确;西部地区经济水平低,生态脆弱,西部地区资源开采和加工,环境污染大,加强环境监管,合理推进产业布局,是合理的,②正确;北方地区以煤炭能源为主,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逐步降低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比例 ,是合理的,③正确;南方地区降水多,阴雨天对太阳辐射削弱多,太阳能相对缺乏,大力开发太阳能不合理,但降水量大,应大力开发水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1·全国甲)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国宣布逐步放弃核电而重点发展光伏发电。下图示意2014年某日德国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一光伏发电量)。据此完成问题。
9.图1所示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3月 B.6 月 C.9月 D.12 月
10.随着光伏发电量的增加,电力净需求量( )
A.全天性减少 B.时段性增加 C.时段性减少 D.不发生变化
11.降低夜间的电力净需求量,关键是发展( )
A.火力发电技术 B.光伏发电技术
C.特高压输电技术 D.电能储存技术
【答案】9.B
10.C
11.D
【知识点】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解析】(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夏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小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春分和秋分: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与常用的火力发电系统相比,光伏发电的优点主要体现于:
无枯竭危险;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排放外,绝对干净(无公害);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可利用建筑屋面的优势;例如,无电地区,以及地形复杂地区;无需消耗燃料和架设输电线路即可就地发电供电;能源质量高;使用者从感情上容易接受;建设周期短,获取能源花费的时间短。
(3)清洁能源和含义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可再生能源:消耗后可得到恢复补充,不产生或极少产生污染物。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能,地热能,氢能等。中国目前是国际洁净能源的巨头,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风力与环境科技公司的发源地。
非再生能源:在生产及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包括使用低污染的化石能源(如天然气等)和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过的化石能源,如洁净煤、洁净油等。
9.A.读图可知,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段为格林尼治时间大约19点到凌晨3点,3月份昼夜等长,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长大约为12小时,A选项错误;
B.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段为格林尼治时间大约19点到凌晨3点多,6月北半球昼长夜短,夜长时间小于12小时,B选项正确;
C.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段为格林尼治时间大约19点到凌晨3点,9月份昼夜等长,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长大约为12小时,C选项错误;
D.12月北半球昼短夜长,黑夜的时间长于12小时,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0.A.根据图中可知光伏发电量,在凌晨3点到18点呈现减少状态,不是全天性减少,A选项错误;
B.光伏发电量在在凌晨3点到18点呈现减少状态,其他时间段没有变化,B选项错误;
C.光伏发电量增加200%时电力净需求量预测曲线,电力净需求量在大约3点多到18点减少,其他时间段无明显变化,C选项正确。
D. 电力净需求量在一天中在大约3点多到18点减少,存在变化,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11.A.根据材料可知,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一光伏发电量,主要收到光伏发电的影响,A选项错误;
B.光伏发电技术要在白天进行对降低夜间的净需求量影响较小,B选项错误;
C.特高压输电技术主要影响店里的输送,C选项错误;
D.光伏发电主要在白天进行,夜间使用电能需要提高电能的储存技术,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2.(2020·全国Ⅰ)利用大型挖泥船将海底岩石搅碎,并将碎石和泥沙一起吹填造地,成为在海中建设人工岛的主要方式。下图示意人工岛地下淡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参照上图,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的条件是( )
①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 ②降水充沛且季节集中 ③人工岛足够长 ④人工岛足够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工岛的地下淡水一般不作为日常生产生活水源,主要因为其( )
A.取水难度大 B.开采周期长 C.水质较差 D.储量较少
【答案】(1)B
(2)D
【知识点】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参照图 3中的岛内的淡/咸水界限,岛内地下淡水受岛屿周边海洋水的影响,在造岛物质满足水渗透的前提下,降水充沛且季节分配均匀,雨水得到充分稳定的下渗,有利于岛内地下淡水区稳定;如果降水季节变化大就会导致淡/咸水界限变化大,岛内地下淡水区空间变化大;人工岛足够宽也有利于人工岛形成并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下淡水区;故答案为:B。(2)人工岛一般面积不大,人工岛没有足够宽度,容易受海洋咸水的影响,导致人工岛的地下淡水的区域小,地下淡水储量较少,地下淡水储量不能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即选D。此题容易错选水质较差,水质差是受到海水影响的地下水咸水区,地下水淡水区水质没有问题。
【点评】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雨水)。②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③并不是所有河段都与地下水互补,如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下水位,地下水无法补给河水。
二、综合题
13.(2019·江苏)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分别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北麓,并在达卡西北汇合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最后注入孟加拉湾,流域总面积超过170万平方千米,年径流总量1.3万亿立方米,年输沙量超过10.6亿吨,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图1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概况及其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图2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的月平均流量图”。
(1)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有 。
(2)比较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平均流量的差异并解释其成因。
(3)分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文特征对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4)为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指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答案】(1)冰雪融水、雨水、地下水
(2)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均流量较大;布拉马普特拉河峰值较早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内降水量大,雨季长
(3)有利:促进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提供水源 不利:引发洪涝灾害
(4)兴修水库,调节径流;加强区域合作;节约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等
【知识点】河流地貌;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是上游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区,其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补给,该流域主要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雨水补给是该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另外地下水是河流稳定的水源补给类型之一。
(2)由图可知,布拉马普特拉河各月平均流量均大于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峰值出现的时间较早,说明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均流量较大;布拉马普特拉河峰值较早;其形成原因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内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在山地形成的地形雨较多,降水量大,雨季长。
(3)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分析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水文特征对三角洲地区的影响,主要从以上的几方面分析。结合该流域的水文特征可知,上游的侵蚀作用想,进入河流的泥沙在河口三角洲沉积,促进了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大量河流径流量可能造成三角洲地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4)为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应该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修建水利工程,防治水患,国际性河流应该加强区域合作等。具体应该是:修水库,调节径流;加强区域合作;节约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等。
故答案为:(1)冰雪融水 雨水 地下水
(2)布拉马普特拉河月均径流量较大;布拉马普特拉河峰值较早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内降水量大,雨季长。
(3)有利:促进三角洲的形成与发育;提供水源 不利:引发洪涝灾害。
(4)兴修水库,调节径流;加强区域合作;节约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地下水等。
【点评】河流水文特征分析:1.从三个方面把握河流的补给类型(1)雨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2)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3)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河流流量稳定。2.两个重点(1)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关键词)流量:取决于流域面积大小、流域内降水与蒸发的关系。流速:主要与流域内的地形条件有关。汛期: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季节变化。凌汛:与河流的纬度位置和流向有关。结冰期:主要与流域内气温的高低有关。含沙量:主要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河流补给条件、汛期或枯水期、流域内的人类活动有关。
三、图文分析题
14.(2022·湖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下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1)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大,请从自然条件方面作出解释。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答案】(1)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比,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或与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相比,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
(2)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
(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来分析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因此,适宜粮食作物规模种植;而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种植,“非粮化”明显。
(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方面进行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蔬菜、瓜果的需求量增大,且蔬菜、瓜果种植经济效益更高,因此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较高调整,减少粮食种植,转向蔬菜、瓜果种植,另外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较高的调整。
(3)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确保粮食安全的 措施,应该从国家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种粮规模、改善种粮条件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规范管理耕地用途等方面考虑。具体应该是: 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点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
15.(2022·浙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1为中南半岛所在国家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图。
材料二 图2为中南半岛主要稻米生产国2001-2020年稻米产量和单产年均变化统计图。
(1)中南半岛所在国家中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最高的是_▲_,简述其主要自然原因。
(2)2001~2020年,图2中国家稻米产量的变化趋势是_▲__、简析其原因。
(3)从耕地资源的角度,说明图2中国家稻米生产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答案】(1)泰国;境内河网密集,平原面积大。
(2)增加;主要是单产提高,部分国家播种面积增加。
(3)土地整理和生态修复,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占用;加大技术投入,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我国耕地资源概况;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注意图例,读图1可知,泰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30%-40%,在各个国家中占比最高。读图可知,泰国境内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平原面积广阔,适于种植。
(2)读图2可知,东南亚各国稻米产量年均变化率均大于0,说明各国粮食产量均增加。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水稻单产提高,粮食总产量上升;随着人口增加,对粮食的市场需求提高,东南亚部分国家开始增加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上升。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地势崎岖,自西向东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平原面积狭小,随着生态退耕、城市化占用耕地、灾毁耕地等影响,我国耕地面积日益受到危机,故要控制城市化占用耕地,实行占补平衡,防止任意扩大;要切实保护耕地,严格管控非农用地的比重;发展科技,培育良种,提高单产,确保粮食总产量;加大对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恢复土壤肥力,保证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土地污染,提高耕地的品质。
【点评】(1)农业区位可从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方面分析;农业产量可从单产和耕地面积方面分析;耕地安全可从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方面分析。
(2)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技术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源等,技术因素包括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和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和农产品消费状况。市场因素决定农业发展方向和规模。农作物生长期长短、昼夜温差大小、区域环境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品质优劣影响较大。
(3) 粮食安全的应对措施:
①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粮食生产布局。
②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
③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④ 调整农业保护政策,给予农业以符合国际多边协议的有效保护。
⑤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以密切注意国际粮食市场动态及我国粮食安全状况。
16.(2021·辽宁)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祁连山西部某山的雪线高度约为4600米。该地区云含水量(云中液态或固态水的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空中水汽资源相对丰富,可为人工增雨(雪)作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图1为该山所在地区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图2为遥感卫星探测的5000米高度处夏季平均云含水量纬度变化图。
(1)依据图1等降水量线,概括该地区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特征。
(2)分析图2中云含水量两个峰值的形成原因。
(3)如果该地区进行人工增雨(雪)作业,将产生哪些生态效益。
【答案】(1)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湖泊和冰川处降水较多。
(2)两个峰值区对应的下垫面为湖泊或冰川,提供的水汽较多;海拔高,与5000米高空相距较近。
(3)预防森林大火;增加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改善生态环境。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据图中等降水量线大体分布可知,该地区降水量东南部降水量数值在240mm以上,越往西北降水量逐渐降低,到西北部降水量降到135mm以下,因此该地区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但在冰川、湖泊附近的等降水量线具有明显的凸低的特点,说明受湖泊、冰川影响降水稍多。
(2)对比图1和图2可知,图2中云量两个峰值出现在湖泊和冰川附近,说明湖泊、冰川提供的水汽较多;冰川处海拔高度较高,与5000米高空相距较近,向大气中提供的水汽较多。因此在湖泊、冰川附近的上空5000米高空的云量形成两个峰值。
(3)实施人工增雨作业产生的生态效益,主要从降水增加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的作用,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人工增雨作业的实施,可以增加大气降水,增加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预防森林大火的发生。
【点评】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应针对各种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产生原因 对策
自然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布不均 修建水库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
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用水;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17.(2021·山东)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7年以来,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下图示意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
(1)指出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氢能的优点。
(2)分析发展新能源产业对大同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3)简述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
【答案】(1)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2)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
(3)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知识点】能源利用结构的变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1)太阳能和风能,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大,氢能的生产原料有水、煤、化工尾气等, 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 ;太阳能和风能只用来提供电力,氢能的用途有燃料、供热、电力,说明氢能的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
(2)材料中 “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 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 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 ;“大同市相继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图和新能源产业城培育和发展氢能与燃料电池先导、储能蓄能、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光伏全产业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五大产业集群”说明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新兴工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大同发展新能源产业,减少煤等化石燃料使用,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 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
(3)大同是京津冀地区主要的能源供应地, 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 “, 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有利于京津冀地区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环境质量;山西省与北京地理接近,且同属于大陆季风气候区,冬季西北风影响,大同为北京的上风向,大同境内大气污染物向下风向的扩散飘移,必然会对北京的大气环境造成影响, 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故答案为:(1) 氢能生产受时空限制小;利用方式灵活多样 (2) 改变以煤为主的产业结构,构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研发能力,带动产业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促使产业向低碳、绿色、可循环方向发展。 (3) 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巩固“大同蓝”,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点评】新能源通常指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氢气等。
1.太阳能。太阳能一般指太阳光的辐射能量。太阳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有太阳能的光热转换、光电转换以及光化学转换三种主要方式。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这也是其最大的优点。
2.核能。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核能的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1)资源利用率低(2)反应后产生的核废料成为危害生物圈的潜在因素,其最终处理技术尚未完全解决(3)反应堆的安全问题尚需不断监控及改进(4)核不扩散要求的约束,即核电站反应堆中生成的钚-239受控制
(5)核电建设投资费用仍然比常规能源发电高,投资风险较大
3.风能。风能是太阳辐射下大气流动所形成的。风能与其他能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它蕴藏量大,是水能的10倍,分布广泛,永不枯竭,对交通不便、远离主干电网的岛屿及边远地区尤为重要。
4、地热能。地球内部热源可来自重力分异、潮汐摩擦、化学反应和放射性元素衰变释放的能量等。放射性热能是地球主要热源。
5.氢能。在众多新能源中,氢能以其重量轻、无污染、热值高、应用面广等独特优点脱颖而出。氢能可应用于航天航空、汽车的燃料等高热行业。
18.(2021·浙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 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
省级行政区 人口(万人) 耕地面积(千公顷) 人均粮食产量(公斤)
甘肃 2647 5377.0 440
青海 608 590.1 174
宁夏 695 1289.9 540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
(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
(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
(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知识点】荒漠化及其综合治理;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青海省耕地面积相对小于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数量于甘肃和宁夏接近,体现出人均耕地不足的问题。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自然条件相对甘肃和宁夏而言较差,不利于耕地的发展地,土壤甘肃和宁夏地区较为贫瘠。
(2)材料显示主要位于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该区地区由于气候干燥降水少,自然环境向对脆弱,植被稀疏,人类的不合理的放牧,导致植被进一步破坏,使地表岩石裸露,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强烈,加剧荒漠化现象。
(3)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不足,河流水主要靠高山积雪融水,促进粮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种植耐旱作物,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
故答案为:(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2)荒漠化|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点评】(1)粮食问题的内容:
①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本身没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粮食,也没有足够的外汇大量进口粮食,因此大量人口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
②少数发达国家粮食“过剩”,商品粮积压严重。
(2)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异常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耕地退化、草场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①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②石质荒漠化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③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3)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从粮食生产角度讲: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
从粮食消费角度讲: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长期注意;
从粮食贸易角度讲: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公平合理、平等互利)。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