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课练: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课练:第二单元 单元测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3 10:5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积累·运用(3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4分)(  )
A.骨骼(ɡé)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缄默(jiān)
B.两栖(xī)  狩猎(shòu)  陨石(yǔn)  瞄准(miáo)
C.搁置(ɡē)  龟裂(guī)  褶皱(zhě)  模糊(mó)
D.沙砾(lè)  山麓(lù)   劫难(jié)  譬如(pì)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4分)(  )
A.腐蚀 踪迹  周而复始  无时无刻
B.蔓延 香蒲 戛然而止 目空一切
C.蟾蜍 致密 消声匿迹 海枯石烂
D.悬殊 农谚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4分)(  )
A.旅游交易会上,中国展商利用数字化平台,向世界全方位呈现中国眼花缭乱的旅游资源。
B.直到今天,我们所爱的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还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前进。
C.经过30多年的前赴后继、顽强拼搏,终于建成我国独立自主的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迎来人类卫星导航的“北斗时代”。
D.1951年6月,常香玉在报纸上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遭受敌机轰炸,义愤填膺,她决定用义演募捐的方式捐献一架战斗机。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按要求修改。(6分)
①“化石的保护与利用”也成了本次论坛专家学者讨论的议题,并展开探讨交流。②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科普部主任兼博物馆馆长冯伟民从“博物馆收藏的历史渊源”“博物馆科学家对化石地发现的贡献”“世界著名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收藏”,阐述了博物馆在化石保护中的作用。台湾石尚博物馆馆长冯正雄做了《龙游黄河——化石保护与恐龙文化产业的跨领域发展》的报告,③他以台湾恐龙文化产业为例,详细介绍了传承与保护的关系。
(1)第①句语义重复,应将“    ”改为“    ”。(2分)
(2)第②句成分残缺,应在“世界著名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收藏”后加“      ”。(2分)
(3)第③句语序不当,应将“    ”与“    ”互换位置。(2分)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
虽然现代染色技术高效快捷,且色彩无限丰富,但永远也无法替代柿染。     ,
    ,    ,    。
①做出来的每一件衣服的颜色都有细微差别,相当具有唯一性
②柿染后的面料笔挺且防腐
③即使出汗也不会有任何异味
④且穿在身上会散发出一股淡淡的甜香味
A.①②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先民们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一套气象历法——“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自秦汉发明至今已经用了2 000多年了,在我国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体现,更是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哲学观的体现。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和尊重,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1)请用一段连贯的话写出你的探究结果。(字迹清晰,书写工整,简洁明了,不超过50字)(6分)
(2)清末《节气歌弹词》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请结合《二十四节气歌》写出弹词中漏掉的节气名称。(6分)
附: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歌弹词(节选)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
   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间。
二、阅读·理解(26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6分)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碳
袁 越
①地球生命属于碳基生命,碳无疑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元素。那么,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碳呢 如此重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准确答案,只有一个估算。
②大约10年前,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的1 000多名地质科学家决定联合起来,向这个问题发起挑战。他们在全球几乎所有的火山和地质活跃带上安装了测量仪器,以记录从地下释放出来的碳(主要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总量,然后将这些数据汇总起来进行分析,得出18.5亿吉吨(1吉吨等于10亿吨)这个数字,这就是地球上所有碳元素的总量。
③这其中绝大部分碳被深深地埋在地下,地表部分(包括海洋、土壤和大气层)含有的碳总量仅为4.35万吉吨,在地球总碳量中的比重极小。
④所有地表碳当中,埋藏在海底深处的碳约为3.7万吉吨,约占85.1%;海洋生物沉积物中的碳总量为3 000吉吨,约占6.9%;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总量约为2 000吉吨,约占4.6%;海洋表层中含有的碳约为900吉吨,约占2%;大气层中含有的碳总量为590吉吨,仅占地表碳总量的1.4%。
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脚下的地球活像一枚定时炸弹,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幸亏地球上有碳循环,把地球大气层中的碳总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生命才得以延续至今。
⑥碳循环的细节相当复杂,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只需知道这个循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首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的身体,其中的一部分生物碳随着海洋生物的尸体沉入海底,再因板块运动而被埋入地下。其次,埋在地下的碳由于地质运动被重新翻到地表,然后随着火山喷发被重新释放到大气层中,供植物吸收利用。地球的大气温度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就是,最近这5亿年来,地球的地质活动相对稳定,使得每年通过火山喷发而释放到大气层中的碳维持在2.8亿吨~3.6亿吨的水平上,正好和沉入地下的生物碳的总量差不多。
⑦地质研究显示,在过去这5亿年的时间里,地球的碳循环平衡曾经遭到5次严重的破坏,其中就包括发生在6 500万年前的那次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当时有一颗直径超过10千米的小行星把地壳撞了个大窟窿,一下子释放出425吉吨~1 400吉吨的碳。这些碳所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持续了数百年之久,导致大约75%的物种灭绝,其中就包括当时的陆上霸主——恐龙。
⑧统计数据显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通过燃烧化石能源等方式一共向大气层中释放了大约2 000吉吨碳,比那次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所释放的碳元素总量多得多。更可怕的是,这个过程还在持续之中,目前人类活动每年排放至大气中的碳总量是火山喷发所排放的碳总量的40倍~100倍,这说明地球的碳循环已经严重失衡了。
(选自《读者》2020年1期)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本文的标题采用问句的形式,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科学家们为测量出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碳,在全球所有的火山和地质活跃带上安装了测量仪器。
C.6 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大约75%的物种灭绝,包括当时的陆上霸主——恐龙。
D.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通过燃烧化石能源等方式释放的碳元素,比那次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所释放的碳元素总量多得多。
8.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请简要分析。(6分)
9.文章第⑥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8分)
  碳循环的细节相当复杂,作为普通读者,我们只需知道这个循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10.文章结尾提醒我们,地球的碳循环已经严重失衡了,为此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减少碳排放 (答出三点即可)(6分)
答案
自我综合评价(二)
1. A B项,“栖”应读“qī”;C项,“龟”应读“jūn”;D项,“砾”应读“lì”。
2. C “消声匿迹”应为“销声匿迹”。
3. A “眼花缭乱”是指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这里形容“旅游资源”,不恰当。
4.(1)讨论 关注 (2)等方面
(3)传承 保护
5. C 给出的前文“永远也无法替代柿染”直接引出下文对“柿染”的介绍,下文的四句按照形、色、味的顺序来说明柿染的优势。因此顺序应为②①④③。
6.(1) 解答此题时,注意主要探究对象是“二十四节气”,从历史和意义的角度进行概括作答。
[答案] “二十四节气”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中国人“天人合一”文化理念的体现,意义重大。
(2) 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再结合弹词内容可知,弹词中漏掉的节气为惊蛰。
[答案] 惊蛰
7. B 由第②段“他们在全球几乎所有的火山和地质活跃带上安装了测量仪器”中的“几乎”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8. 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在第④段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来说明碳在地表各个部分中的含量及其所占比重。列数字的主要作用是科学准确地介绍说明对象,便于读者理解。
[答案] 列数字。第④段列举了很多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碳在地表各个部分中的含量及其所占比重。
9.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本句中的“主要”起限制作用,句意是“碳循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但不仅仅是两部分”,“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答案] 不能删掉。“主要”是“有关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的意思,在这里起限制作用,说明了碳循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部分。去掉后,句意就成了碳循环只有两部分组成,与事实不符。“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10.示例:①少开私家车,多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②保护地球上的森林资源,爱护动植物;③选用节能家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