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积累·运用(31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去以六月息者也
(2)请循其本
(3)然后能自反也
(4)男有分,女有归
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才美不外见
C.选贤与能
D.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下列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2分)( )
A.志怪者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虽有至道 D.不独亲其亲
4.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马之千里者
C.是鱼之乐也
D.其翼若垂天之云
5.根据要求默写古诗文名句。(11分)
(1)《北冥有鱼》中描绘鲲鹏展翅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 , 。
(2)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3)《马说》中描述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 。
(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 ”的呼喊。
(5)《卖炭翁》中,“ , ”两句刻画了卖炭翁极度反常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悲惨境遇。
(6)《石壕吏》中表明战争使家庭极为贫困的句子是: 。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主人公奥斯特洛夫斯基从不懂事的少年最终成长为一名钢铁战士的故事。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博大胸襟。
C.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D.《卖炭翁》讲述了一个在终南山里伐薪烧炭的老翁,冒着严寒到长安城中卖炭,却被宦官掠夺的故事。
7.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8分)
(1)“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 “”,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便是用其本义“ ”。“(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的含义则引申为“ ”。(2分)
(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4分)
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 (《论语·乡党》)
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郑夑《墨竹图题诗》)
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孟子·梁惠王上》)
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3)在 9 月 28 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条倡议。(2分)
二、阅读·理解(29分)
(一)古诗词赏析。(5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8.从内容上看,上片用 、 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 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3分)
9.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7分)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 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虽有至道
(2)学学半
(3)以补不足也
(4)但能说之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弗食,不知其旨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古之学者为己
何陋之有
D.行道以利世也
不得志,独行其道
1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限划两处)(2分)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夫 学 者 犹 种 树 也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14.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 。(2分)
15.请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3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7分)
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参②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③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④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 ”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注] ①曲:酒曲,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②参:同“掺”。③诮(qiào):责备。④第:只是,一定。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加二斗水 无以复加
B.何异于是 渔人甚异之
C.犹水也 在昼犹昏
D.归而用水二斗 一屠晚归
17.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并 酒 之 本 而 忘 之 欲 求 酒 及 于 不 得 酒 而 反 怒 怨 教 之 者 之 非 也
18.结合文意,谈谈你在学习方面受到的启发。(2分)
答案
自我综合评价(六)
1.(1)气息,这里指风。 (2)追溯。
(3)自我反思。
(4)职分,职守。
2. D A项,“冥”同“溟”;B项,“见”同“现”;C项,“与”同“举”。
3. C A项,“怪”,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B项,“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D项,“亲”,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4. B B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其他三项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5.(1)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2)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4)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6)出入无完裙
6.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是保尔,奥斯特洛夫斯基是本书的作者。
7.(1)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 博爱、仁爱(或:慈善、体恤)
(2)示例:①爱亲人;②爱他人;③爱民众;④爱万物。
(3)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趣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开展“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
8.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要抓住句中的意象进行解答。上片有“月”“桐”“人”“鸿”等意象,分析其修饰词“缺”“疏”“幽”“孤”,可以感受到凄清、孤寂、悲凉的氛围。下片中“不肯栖”表现了孤鸿的卓尔不群。
[答案] 缺月疏桐 漏断人静 不肯随意栖息
9. 本题考查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答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本词主要运用了托物写怀的手法,借写缥缈孤鸿的形象来抒发“幽人”(词人自己)的主观感情。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表现了他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答案] 主要运用了托物写怀的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表现了他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10.(1)最好的道理。
(2)同“敩”,教导。
(3)弥补。
(4)只。
11. B A项,前一个“食”是动词,“吃”的意思;后一个“食”是动词,同“饲”,喂。B项,都是连词,“所以”的意思。C项,前一个“之”是助词,“的”的意思;后一个“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D项,前一个“道”是名词,“主张,学说”的意思;后一个“道”是名词,“道路”的意思。
12.(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夫/学者/犹种树也
13.(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2)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欣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
14.重要性(重要) 目的(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15.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事。(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乙]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只能说说罢了。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修身养性以求得一官半职。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可以欣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谈论文章,就好比(欣赏)春天的花朵,涵养德行,以利于事,就好比(摘取)秋天的果实。
16. D A项,注入;增加。B项,不同;对……感到惊异。C项,还,仍;好像。D项,两个“归”都是“回家”的意思。
17.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
18. 本题考查谈感受启示。结合文意可知,主人公的行为告诉我们,凡事应该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根本,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做事要细心,要多自我反思,少埋怨别人。
[答案] 示例:学习时要把最基本的知识掌握牢固,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参考译文]
一个人向一户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对他)说:“一斗米,(加上)一两酒曲,加上二斗水,(三样东西)相互掺和,酿制七天,就变成酒了。”这个人十分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曲,相互掺和,七天后一尝,还是水,(这个人)于是去责备酒家,认为(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一定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这个人说:“我按照你说的方法(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曲。”酒家问:“加米了吗 ”这个人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唉!连酒的本质都忘了,想要酿酒,(却)等到酿不出酒时,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对。当今世上求学的人,忘记打基础却想着追逐细枝末节,结果什么也学不到,和这个人有什么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