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课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课练:课外古诗词诵读(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3 11:4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积累运用
1.文学常识填空。
(1)《竹里馆》选自《     》,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李白,字   ,唐代诗人,有“    ”的美称。我们曾经学过他的诗歌《         》《     》《      》《       》等。
(3)《逢入京使》是   (朝代)著名    (派别)诗人    的思乡怀亲之作。
(4)《晚春》的作者是    ,字    ,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    (朝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古文运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为“       ”。
2.默写。
(1)深林人不知,         。 (王维《竹里馆》)
(2)谁家玉笛暗飞声,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4)杨花榆荚无才思,        。 (韩愈《晚春》)
(5)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中,写夜深人静,明月相伴的情景的句子是:       ,       。
(6)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流露出诗人无限沧桑之感,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
(7)《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的句子是:          ,           。
(8)韩愈在《晚春》中赋予花木以人的情思,表现它们珍惜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的句子是: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竹里馆
[唐]王 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却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了“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长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惆怅的情感。
4.下列诗句中,和本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的一项是 (  )
A.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D.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5.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请简述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折柳”二字在诗中指        ,又含       之意,代表了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一种伤感情绪。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暗飞声”中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笛声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
C.此诗着重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思乡之切。
8.第二句中的“散”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逢入京使
[唐]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中的“故园”指诗人的故乡长安,“东望”点明故乡的方位。
B.“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样子”的意思,“双袖龙钟”指双袖被泪水沾湿。“龙钟”“泪不干”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
C.第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相互矛盾。
D.全诗语言平实,出语自然而又含蓄凝练。
10.请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所展现的画面。
11.看似平淡轻松的一句“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晚 春
[唐] 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1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2021兰州)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暮春即事
[宋]周敦颐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4.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2分)
15.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 请简要回答。(2分)
答案
1.(1)王维集校注 王维 唐代
(2)太白 诗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3)唐代 边塞 岑参
(4)韩愈 退之 韩昌黎 唐代 文起八代之衰
2. (1)明月来相照
(2)散入春风满洛城
(3)马上相逢无纸笔
(4)惟解漫天作雪飞
(5)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6)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7)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8)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3. D 诗中没有表达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惆怅的情感。
4. C 这两句出自《木兰诗》,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画面。
5.(示例)赞同。理由: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衬托静境,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6.《折杨柳》曲 折柳送别
7. C C项中“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笛声的艺术魅力”表述有误。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笛声暗送,似乎特意飞来给作客外乡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思乡情怀。
8.“散”是飘散、散落的意思,一个“散”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使笛声随着春风悄悄地在洛城的夜空飘荡而无所不在。
9. C 在赶赴安西的途中,诗人遇到入京使者,正因为有浓重的思乡念亲之情,才在无纸笔的情境下,托人捎口信。所以“凭君传语报平安”是把第一、二句中的浓重情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二者并不矛盾。
10.示例:诗人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东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想起家乡和亲人,诗人不禁掩面而泣,泪水很快沾湿了双袖。
11.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又不愿让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情感。
12. 本题考查对诗歌所用修辞手法的理解。根据“知春”“斗”“无才思”“惟解”等描写人的词语可判断该诗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 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草树”写得有思想,知道春天将要归去;百花“斗”艳,写出花儿像人一样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无才思”“惟解”赋予“杨花榆荚”以人的情感。
13.①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②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惜春之情”)。
14. 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瓦雀”“书案”的特点,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答案] 示例:屋檐上的一双双鸟雀,不知什么时候竟然飞落下来,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案上。
15.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塑造了一个闲适自在、专心读书的诗人形象。前两句是动景,以“行”“入”衬托书房的安静,由“闲坐小窗读周易”可知,室内有人,但诗人的全部心思都在《周易》上,诗人沉浸在书中的世界,所以他也不晓得过去了多少时间。
[答案] 暮春时节,诗人见鸟雀慢行、杨花飘落却毫不在意,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专注地读书,所以“不知春去几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