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 8 陈太丘与友期行(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 8 陈太丘与友期行(共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3 18:1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课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难点名称:认识诚信懂礼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四季
导入自古以来,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至今流传,成为人们的美谈。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少年儿童的故事呢?(如“孔融让梨”、“曹丕称象”、“王冕画画”……)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结识另一位聪明机智的少年。请大家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你读我念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
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
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你争我抢:
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期日中
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
5.元方时年七岁
6.尊君在不 ”
约定
中午时分
不再等候就走了

当时
通“否”
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名要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序。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加:为了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 ,更 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
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约定
中午时分
不再等候就走了

年龄
尊称,您的父亲
通“否”
等待
离开
嬉戏
当时
尊称,“您”
疏通文意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
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
门不顾。
语气词,“啊”
丢下,舍弃
离开
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信用

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 )不至,(  )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把文中缺少人称的句子补充完整

太丘
元方


家君
家君
尊君
尊君



课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在不
君与家君
您的父亲
(对别人父亲的
一种尊称)

(有礼貌地
称呼对方)
我的父亲
( 谦词,对别人称
自己的父亲)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3.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你思我想
思考并讨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答:
1、不失礼
第一点友人迟到,失礼在先。
第二点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2、失礼
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你是……)
友人:
1、 先道歉,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
2 、求得别人的原谅,今后注意改正。
3、 不应该在孩子面前骂人,更不应该骂人家的父亲。
4、 找别的机会向陈太丘父子道歉。
5、今后一定要遵守时间,言而有信。
元方:
1、和元方一样有理有据,指出友人的错误。
2、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
3、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古人称呼上的原则:称人时尊重对方,
对外人称呼自己人时谦逊有礼。
称呼
(亲属)
别人的
父母:
尊君,令尊
令堂,令母
儿女:
令郎,令爱
妻子:
尊夫人,贤内助
自己的
父母:
家父,家母
儿女:
犬子,小女
妻子:
内人
课堂练习
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传统礼貌用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阁下访问寒舍,在下深感荣幸,快快请坐。
B.非常感谢贵校师生给我的热情款待。
C.先生请留步,足下就此告别,再见。
D.回到老家以后,务必代我问候双亲大人。
学习文言文,吸收古代汉语的语言精华是很重要的,有人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大门有三把钥匙,语言就是其中的一把,古代汉语积淀着中华民族语言的精华,流传至今被浓缩、固化,它仍使用到现代汉语中,如果我们能将二者融会贯通,是学习语言的一条捷径。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