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说课稿
尊敬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密度》
我说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说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所以本课在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密度》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质量的概念之后并且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课,本节课又是学生学习后续物理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学会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会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的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实际,
本节课的重点是密度的定义和公式.
本节课的难点是密度的引入和建立,以及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四、说教学方法
1、教法:
(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
(3)讲授法:通过语言信息的传递,使学生准确的掌握物理科学知识。
(4)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学法: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设置问题: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塑料瓶,它们中一个盛满水,一个盛满花生油,让学生猜一猜,它们哪一个质量大?通过设置情景,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环节:演示实验
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和铁块的质量,让学生感受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是不同的。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一定结论。
让学生提问,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学生分组实验,用体积不同的铁块、木块进行实验,学生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量筒测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记录木块和铁块的数据。
(2)引导学生以体积为横坐标,以质量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并且把点用平滑的线连起来。
(3)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观察自己所做的图像,互相交流。
(4)学生进行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得出结论: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探究新知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由生活例子引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练习3-5个小题,列举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让学生学会用密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
并且设置实验探究的题目,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掌握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这个环节设置目的在于:传授学生知识,并使学生从课本走向生活,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五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小结内容:
1、密度等于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2、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
3、密度公式是
第六环节:学后反思。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和大家分享自己所学到的知识。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下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板书如下:
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符号:
公式:
密度 单位:千克每立方米、克每立方厘米、换算关系
应用:1、求密度、质量、体积
2、鉴别物质
以上是我对《密度》这节教材的认识和整体设计,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