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微专题7 综合能力题
1.小雨同学猜想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A.水的表面积 B.水上方的风速 C.水的温度
(1)小雨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W7-1所示。观察图中情景,你认为小雨的探究是为了验证猜想__________(填字母)。
A
(2)接着小雨用电吹风的热风挡在图左边玻璃片上方吹风,发现左边玻璃片更早干了。小雨由此得出,水上方的风速越大,蒸发也越快。你认为此过程存在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时改变了风速、温度、表面积等多个变量
2.沙漠居民发明了一种不耗电的“沙漠冰箱”,如图W7-2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沙子,外罐用透气性好的陶土制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根据上文,请回答:
(1)这种“沙漠冰箱”降温原理是 ____________。
(2)需将这种“沙漠冰箱”放在__________(填“干燥通风”或“潮湿避风”)的地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蒸发吸热
干燥通风
干燥提高了水的温度且降低了空气的湿度,通风加快了水周围空气的流动,加快水分的蒸发
3.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 min 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1)某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
图W7-3所示,漏填的数据为__________℃。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__________℃。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水的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98 98
96
98
(3)在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交流展示了自己所绘制的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下图所示。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B(共16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第1课时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一)
1.下列图象能反映水沸腾过程的是( )
夯实基础
D
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水沸腾时杯底气泡向上升的图示是( )
A
3.图K4-2-1是某游泳爱好者在游泳上岸后站立时的情境示意图,由图可知( )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蒸发是汽化的唯一方式
C.水在蒸发的过程中要吸热,使水
和它依附的人体温度上升
D.图中游泳爱好者的姿势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
D
4.在盛夏,以下方法中你认为降低室内温度的最佳做法是
( )
A.打开电风扇
B.关闭门窗
C.向地面洒水
D.打开房间内正在工作的电冰箱门
C
5.小明同学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K4-2-2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主要是研究蒸发快慢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 )
A.水的表面积
B.水的温度
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
D.水的质量
A
6. 将刚从开水中捞出的鸡蛋放在手中,发现不是很烫,待蛋壳表面的水消失后,便会感觉到很烫,原因是( )
A.蛋壳的温度很高
B.蛋壳传热速度变慢
C.先有水蒸发吸热
D.蛋壳传热速度加快
C
7.小明同学从市场上买了一个气球,她发现气球表面有些脏,于是用酒精浸透的湿方巾擦拭扎紧了的气球,并把它放到电扇底下吹风,直至刚好被吹干。这一过程中气球的体积变化是
( )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不变
B
8.春暖花开的时候,很多地方都在进行绿化,园林工人的辛勤努力使城市更加漂亮了。小明发现一些树木部分树冠被剪掉了,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少树木的水分蒸发
9. 植物也遵循“适者生存”法则,如图K4-2-3所示的两种植物,一种是仙人掌,一种是芭蕉树。其中,能生存于沙漠中的是__________,它能生存的优势是叶子能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水分的蒸发;而另一种植物多见于__________________(填“温暖湿润的南方”或“严寒少雨的北方”)。
仙人掌
减少
温暖湿润的南方
10.当洗手后,将双手放在自动干手机的出风口下,自动干手机会自动送出舒适的暖风,使手上的水分快速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暖风能加快手附近的______________,并提高手上水的温度,从而达到快速干手的目的。
汽化
空气流动
能力提升
11.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李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李丽的猜想是否正确。
(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和_________________都相同。
(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的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K4-2-4所示。按实验要求,应选择__________两个样品进行对比研究。
(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这样做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液体的温度
甲、乙
不正确
(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K4-2-5所示。据此,你认为李丽同学的猜想__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正确
12.小明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K4-2-6甲所示。
(1)当水温接近9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了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K4-2-6乙所示),由图象可知: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时小明又想“研究液体沸点与气压关系”,于是他移走酒精灯,水停止沸腾。过一会儿,将注射器接到烧瓶口上,如图K4-2-6丙所示,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会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水重新沸腾
气压减小,沸点降低(共8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微专题6 物 态 变 化
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现象的是哪一组?( )
①初春,冰雪消融 ②盛夏,洒水降温 ③深秋,浓雾弥漫 ④严冬,凝重的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2.市场上有一种“55 ℃保温杯”(如图W6-1),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 ℃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55 ℃( )
A.一定处于固态
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共存态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D
3.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即使经过一天时间篮子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与“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 吃冰棒解热
B. 在中暑病人额头上擦酒精
C. 烧开水时冒“白气”
D. 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B
4.2017年举行的湖北省武汉市马拉松吸引了两万多名国内外选手参赛。如图W6-2所示为选手们通过武汉长江大桥时的情景。半程马拉松距离约21 km,排名第一的选手用时约70 min,这名选手跑完半程马拉松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赛前气象部门实施人工降雨,有效减轻了赛事当天降雨量。人工降雨的方式之一是将干冰投撒到云层中,干冰__________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__成小水滴或__________成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后三空均物态变化名称)
5
升华
液化
凝华
5. “模拟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它是以真实的自然环境或客观事实为原型,创造出和自然环境或客观事实相同或相近的实验环境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1)如图W6-3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为了让实验效果明显,实验时应在锥形瓶中加入__________,再在蒸发容器中放入__________。 (均填“冰”“温水”或“与室温相同的水”)
(2)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在锥形瓶口内有__________出现,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蒸发容器的底部出现了水滴,这就形成了“雨”。
温水
冰
雾
水蒸气遇冷液化
(3)人们把善于传热(或传热本领大)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例如金属就是热的良导体;人们把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例如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你认为图中的蒸发容器应使用__________(填“金属”或“玻璃”)容器。
金属(共15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4 升华和凝华
1.冬天结了冰的衣服,即使在0 ℃以下的环境中也会直接变干,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升华 B.熔化
C.液化 D.汽化
夯实基础
A
2.如图所示的物理现象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B
3.把新鲜蔬菜快速冷冻后放到低温真空环境中,蔬菜很快就变干燥了,这样既能长期保存又能保持原有的营养和味道。在加工过程中,蔬菜中的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凝固后汽化 B.先凝固后液化
C.先凝华后汽化 D.先凝固后升华
D
4.河北、北京、内蒙古等地局部地区曾在五月出现罕见的飘雪景象。雪形成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是( )
A.凝固、吸热 B.凝固、放热
C.凝华、放热 D.凝华、吸热
C
5.下列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A.洗手间里的固态清新剂逐渐变小
B.电冰箱里的水蒸气结成霜
C.发烧的病人身上擦酒精,降低体温
D.寒冬,池塘的水面结冰
B
6.云、雨、雹、雪、雾、露、霜都是水的家族成员,其中露的形成属于__________,霜的形成属于__________,这两种物态变化形成时都要__________。
液化
凝华
放热
7.从电冰箱中取出的冻鱼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又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此过程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__________后__________。
凝华
熔化
8.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这层霜是由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这过程中水蒸气变成水珠__________(填“会吸热”“会放热”或“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__________(填“内侧”“外侧”或“两侧”)。
水蒸气
凝华
会放热
内侧
9.如图K4-4-1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中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红棕色的碘蒸气,这是__________现象;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__________现象,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说明在此物态变化中碘蒸气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升华
凝华
升高
放出
能力提升
10.填写下列现象物态变化的名称:
(1)严冬之夜,玻璃室内一侧出现“冰花”,这是__________现象。
(2)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变小了,这是__________现象。
(3)掀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有水从锅盖上滴下,这是__________现象。
(4)在寒冷的冬天,室外的冰雕会变小,这是__________现象。
(5)雾是__________现象。
其中属于吸热的物态变化有__________。
凝华
升华
液化
升华
液化
(2)(4)
11.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雪 的 形 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在水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零下10 ℃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向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 ℃,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高于4 ℃。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 ℃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是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熔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受强冷空气影响,1月4日江苏省盐城市迎来了2018年首场降雪。为了应对大雪对交通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第一时间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2)下列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水汽充足
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D.云层下气温较高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____(填“高”或“低”)。
凝华
放热
D
低
(4)收集一定量的干净雪置于室温下,观察雪的熔化现象,测量并作出雪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能反映雪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__________(填字母)。
B(共15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第2课时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二)
1.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 )
A.松香 B.冰
C.玻璃 D.石蜡
夯实基础
B
2.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晶体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C.各种晶体的熔点都相同,且都大于凝固点
D.非晶体在凝固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B
3.如图K4-3-3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
C.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C
4.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K4-3-4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开始计时,晶体开始熔化
B. 第25 min后,晶体开始熔化
C. 温度达到80 ℃时,晶体开始熔化
D. 温度达到50 ℃时,晶体开始熔化
C
5.如图K4-3-5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中的信息,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为非晶体
B.该物质的凝固熔点是80 ℃
C.在第5 min时物质已全部熔化
D.第10 min时物质处于液态
B
6.炎热的夏天,小红从电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些冰块放入装有可乐的杯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冰块全部变成了液态,下面的图象能正确反映冰块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
B
7.在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时,选用较__________(填“大”或“小”)萘的颗粒为宜,加热过程中,用搅拌器不断搅拌,目的是使萘各处的__________趋于一致。
小
温度
8.有一种乳白色的固体物质,在250 ℃开始熔化,直到温度升高到300 ℃时,该物质完全熔化,这种物质一定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你判断的理由是:这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__(填“吸热”或“不吸热”)。
非晶体
没有一定的熔点
吸热
9.小明利用图K4-3-6甲所示装置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图K4-3-6乙中的ABCD和AEFG分别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海波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图甲中,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是为了使海波受热__________。
(2)分析图乙中的图象AEFG,在4~5 min时间内,试管内的海波处于__________态。
(3)分析图乙中的两个图象,海波熔化时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__________。
(4)图乙中的两个图象有所不同,可能的原因是海波的__________不同。
均匀
固液共存
不变
质量
能力提升
10.用如图K4-3-7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加热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萘的温度上升会较__________(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除如图甲所示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火柴和__________。
(3)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白气”是__________(填字母)。
A.水蒸气 B.小水珠
(4)萘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__________min。
慢
停表
B
15
11.小亮利用如图K4-3-8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安装实验器材时,小亮应按照__________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测量过程中,温度计在某一时刻的示数如图K4-3-8乙所示,此时该物质的温度为____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画出该物质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K4-3-8丙所示,由图可知,当加热到8 min末,试管中物质所处的物态是__________态,该物质为__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自下而上
66
固液共存
晶体(共15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第1课时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一)
1.小晨同学去滑雪场滑雪时,发现了一台“人工造雪机”,机器将水吸入后,喷出大量微小颗粒,在地面积累成一层“白雪”,如图K4-3-1所示。造雪机在造雪过程图K4-3-1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固
夯实基础
D
2.海波熔化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波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B.海波吸收热量,温度继续上升
C.海波吸收热量,温度先上升后保持不变,然后继续上升
D.海波吸收热量,立即变成气态
B
3.下列是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了
B.清晨花草上的小露珠是由空气液化形成的
C.发烧时在身体上擦些酒精降温是因为酒精的温度低
D.融雪比下雪冷是因为雪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D
4.纪念第16届国际马拉松赛和公路跑协会世界大会的巨型AIMS(国际马拉松和公路跑协会)标志雕塑,落户厦门环岛路会展中心旁。该雕塑用铜铸成,雕塑上除马拉松运动模型,还书写了AIMS相关简介和历届AIMS国际赛事等。在用铜块浇铸雕塑的过程中,铜块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熔化 B. 凝固
C. 先熔化,后凝固 D. 先凝固,后熔化
C
5.四季分明的东营地区热现象随处可见,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 )
A
6.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铅的熔点为328 ℃ ,那么温度为328 ℃的铅所处的状态是( )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 D.以上三种状态都有可能
D
7.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冬天,温暖车厢的车窗模糊是因为车外水蒸气液化
B.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是液化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要吸收热量
D.冬天,河水结成冰是凝固现象
D
8.在0 ℃的环境中,把一块0 ℃的冰投入到0 ℃的水中,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A.冰全部融化 B.冰有少部分融化
C.水有少部分凝固 D.冰和水的原有量不变
D
9.棉花糖的制作过程如下:先将白糖倒入机器中加热,使白糖粒变成糖浆,然后经过出丝口的高速旋转将糖浆甩出,从小孔中喷射出来的糖浆马上就凝聚成长长的糖丝,用竹签绕在一起就制成了棉花糖。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描述正确的是( )
A.先汽化后凝固,先吸热后放热
B.先熔化后升华,先放热后吸热
C.先熔化后凝固,先吸热后放热
D.先升华后液化,先放热后吸热
C
10.“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节选自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包含的物态变化的是__________,该物态变化要_________热量。
凝固
放出
11.冰糖葫芦(如图K4-3-2)的制作方法是先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然后将一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待白糖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为糖浆后,将山楂蘸上糖浆,等山楂上的糖浆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变成固态。
熔化
放出
能力提升
12.根据下表几种物质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分析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海波是液态的
B.银块掉入金水中会熔化
C.酒精在-117 ℃时一定是固态
D.我国北方冬季局部气温可达-50 ℃,测量该局部气温时可选择水银温度计
B
物质 固态酒精 固态水银 海波 银 金
熔点/℃ -117 -39 48 962 1 064
13.在物理小组活动的时候,小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水在结冰后体积如何变化?”小刚立即做出了回答:“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水结冰后体积当然是变小的。”但小红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水结冰后体积应变大。”到底谁对谁错呢?小刚提出了通过实验去解决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实验方案:“在小药瓶中装满水,放到电冰箱中使水完全凝固,然后看看冰面是下降了还是升高了,不就行了吗?”大家都赞同这个方法,他们立即动手实验。于是他们在小容器中装满水后放入电冰箱让它结冰,结果发现冰面是向上凸起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他们的实验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实验经历了:A.猜想与假设;B.设计实验;C.归纳结论;D.进行实验;E.提出问题。他们采取的步骤顺序是(填字母):__________。
(3)这种现象会产生什么危害?请举一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EABDC
在寒冷的冬天,充满水的自来水管中的水结冰而会导致水管胀裂(共14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1.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 中考考场的室温为50 ℃
B. 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37 ℃
C. 洗澡时淋浴水温为70 ℃
D. 电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5 ℃
夯实基础
B
2.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7 ℃的体温计,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5 ℃,则他读出的结果应该是( )
A.36.5 ℃ B.39.7 ℃
C.76.2 ℃ D.无法读数
B
3.图K4-1-1是一支刻有100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30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80格,则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
A.0~100 ℃
B.-30~120 ℃
C.-60~140 ℃
D.-20~105 ℃
C
4.如图K4-1-2所示,为某型号的红外线测温仪。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校医常用它测量我们入校时的体温,测量部位为额头。因为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辐射红外线的强度与温度有关。该测温仪就是通过接收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来测量人体的温度。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红外线测温仪在测温时必须要与额头接触
B.该红外线测温仪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C.该红外线测温仪利用了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显著的特点
D.图中温度示数对应的被测者须主动配合做好医学观察
C
5.在测量水的温度时,甲、乙、丙三位同学按图K4-1-3所示方法读数,正确的是__________,水的温度是__________℃。
乙
42
6.图K4-1-4中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__℃,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
35~42
37.6
7.有三支温度计,其中甲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 ℃,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30~0 ℃,丙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20~105 ℃,由此可知,__________温度计对应的可能是家用的寒暑表,
__________温度计对应的可能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_________温度计是对应的可能是体温计。
乙
丙
甲
8.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一天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K4-1-5所示,则该地的日平均气温是__________℃。
1.5
9.图K4-1-6甲是一支常见体温计的示意图,其分度值为__________℃,由此可知体温计的测量结果比实验用的温度计更精确,但由于液柱太细难以准确读数,所以体温计具有特殊构造,其横截面如图K4-1-6乙所示,a为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_________(填“A”“B”或“C”)方向观察。测量体温时,量出小明同学的体温如图K4-1-6甲所示,则他的体温为__________℃,由于一时疏忽,忘记甩一下就直接测量小军的体温,结果如图K4-1-6丙所示,则小军测量的结果__________(填“准确”或“不准确”)。
0.1
A
38.1
准确
10.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__________程度的物理量。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如图K4-1-7所示的温度计,它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__℃至__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____℃,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 -8 ℃正确的读法是________________。
冷热
热胀冷缩
-20
100
1
20
零下8摄氏度
能力提升
11.体温计是一种常用医疗设备,给体温计消毒时,应该
( )
A. 用医用酒精棉球擦拭
B. 在沸水中煮10~30 min
C. 用自来水冲洗
D. 在火焰上烧
A
12.有一支未刻刻度的水银温度计,当玻璃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4 cm,当玻璃泡放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的长度为24 cm。当室温为22 ℃时,水银柱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8.4
13.图K4-1-8是某同学设计的气体温度计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__________移动。
(2)若放到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柱所在处应标__________℃。
(3)这个温度计的测量温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
100
利用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共14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
1.为了节约用水,某市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水,如图K4-5-1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 )
A.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夯实基础
A
2.如图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小雪、霜冻、雾和冰雹四种天气现象,其中是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
C
3.以下现象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在其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是( )
A.冰的消融 B.霜的形成
C.雪的形成 D.露珠的形成
A
4.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后的几个小时,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如图K4-5-2所示),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水珠的形成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种 ( )
A.熔化
B.液化
C.汽化
D.凝华
B
5.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约为3 500万立方米,其中80%用于饮用水,解决了1亿多人的用水问题。现在所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是蒸馏法,即将海水中的水蒸发而把盐留下,再将水蒸气冷凝为液态的淡水。以上过程涉及水的物态变化有( )
A.汽化、凝固 B.汽化、液化
C.液化、凝华 D.升华、凝华
B
6.曾经“其水澄澈,冬夏不减”的罗布泊,现已干涸无水,附近曾繁华一时的楼兰古国早已被茫茫沙漠所吞没。造成罗布泊干涸的原因不可能是( )
A.自然蒸发 B.无节制的引流灌溉
C.土地沙化 D.过度放牧
A
7.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下列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D.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
C
8.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坐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珠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________;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____。(均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外表面
内表面
9.北方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冰花”,“冰花”是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物理现象,出现在玻璃窗的__________(填“内”或“外”)表面,此时小芳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玻璃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凝华
内
凝固
10.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上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图K4-5-3所示安装设备,即可收集淡水。则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__________,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膜上__________,形成小水滴。
汽化
液化
能力提升
11.图K4-5-4甲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向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三个画线处涉及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______。
(3)如图K4-5-4乙为节水标志,请根据标志写一句广告语:___________________。
液化
凝华
熔化
熔化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共13张PPT)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第2课时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二)
1.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 )
A.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水缸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D.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夯实基础
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烧开了,揭开锅盖看到冒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
B.水沸腾了,只要不断地加热,水的温度就可以不断地升高
C.100 ℃的水蒸气比100 ℃的水温度高
D.降低温度是气体液化的一种方法
D
3.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 如图K4-2-7所示,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过一会儿会看到 ( )
A.甲、乙两块玻璃外侧都有小水珠
B.甲、乙两块玻璃内侧都有小水珠
C.甲玻璃外侧、乙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D.甲玻璃内侧、乙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C
4.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常会看到当打开电冰箱冷冻室的门时,有许多“白气”涌出。下面关于此“白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电冰箱内原有的白色气体
B.电冰箱内的制冷液蒸发出的气体
C.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D.电冰箱中的水遇到高温汽化而成的水蒸气
C
5.以下措施中,无法使气体液化的是( )
A. 使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
B. 压缩气体体积并降低气体温度
C. 使气体体积压缩到足够小
D. 增大气体体积并升高温度
D
6.图K4-2-8所示是加油站设有的“禁止使用手机”警示标志,该标志是为了防止拨打手机产生的电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这是因为汽油在常温下容易( )
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B
7.我国古代有许多艺术性、科学性较高的饮器。有一种杯子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这种杯子放在某些地方的空气中,白玉圆锥体上就会有水滴产生,过一段时间后杯中就会盛满水,故称常满杯。下列关于此杯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 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有水滴产生时,白玉温度比周围空气温度低
D. 利用该杯子在缺少水源的崇山峻岭中可能自动“生”水
B
8.炖和蒸是广东饮食烹饪常用方法,不仅美味而且营养。如图K4-2-9所示。在蒸锅内的水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后发生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炖盅时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会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把炖盅内的食物煮熟,我们看到锅盖与锅的缝隙间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吸热
汽化
液化
放热
液化
9.冬天,从人们嘴里呼出的“白气”是__________现象,发生这一过程需要__________热。
液化
放
能力提升
11.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知道,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
100 ℃的开水烫伤更严重,原因是( )
A. 水蒸气的实际温度更高一些
B. 开水不易散热
C. 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D. 水蒸气更容易接触人的皮肤
C
12.如图K4-2-11所示是电冰箱工作原理图。电冰箱工作原理是利用了一种叫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电冰箱外边。氟利昂是一种既容易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又容易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物质。工作时,电动压缩机将氟利昂蒸气压缩并把它压入电冰箱的冷凝管里,在这里蒸气__________变成液体并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这些热被周围空气带走。冷凝器里的液态氟利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电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__________成气体并
汽化
液化
液化
放热
汽化
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使电冰箱内温度降低,生成的蒸气又被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液化并把从电冰箱内带出来的热放出。氟利昂这样循环流动,电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吸热